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为应对由于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多种养老资源,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社会目标。文中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特质、发展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链接,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发挥纽带作用,服务于老年人群体以更好地发挥其角色功能。
[关键词]
社会工作;角色功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在2015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指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矛盾凸显。而山东省自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目前,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7%,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逐年增加。据山东省老龄办抽样调查,全省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710多万人,有近200万失能老年人,这一群体对医养存在很大的需求。在医疗机构方面,不论公立医院还是民办医院,大部分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长期护理的科室,对老年患者也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成为当前老年医疗面临的突出问题,也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医养护理的需求。2014年,山东省政府在的1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老年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同时,文件还强调,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利用医疗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康复院,辐射周边社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家庭病床等服务,从而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远程医疗服务。迫于当前山东省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以及老年人养老、医疗衔接不充分而导致资源无法优化整合的社会问题,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一“、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
何谓“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是指在医疗机构设立养老科室,或者与养老机构合作助其成立较高水平的医疗门诊设施,为社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指导,进行健康管理;同时,根据老年人病情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提供急救服务和技术帮扶。它是医疗、康复和养老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等三大养老模式,除单纯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之外,还为其提供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类型包括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三种类型。例如,青岛福山老年公寓的医疗中心,就是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的典型案例。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是2012年筹建的新型民办养老机构,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内设二级康复专科医院———青岛福山康复医院,并于2013年10月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医院配有专业康复治疗专家、康复医生、主治医师、护士和护理员团队。福山老年公寓专门收住半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是山东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集医、护、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老机构。但由于其建筑高端、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并能提供较为专业的医护服务,收费标准也较高,只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才能承担得起。因此机构建成两年来,入住率仍然在低水平徘徊[1]。总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将医疗资源较好地融入养老服务中,从而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同时,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还可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促进家庭和谐,为家庭和社区做出贡献,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可行途径。那么,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以担当怎样的角色职能呢?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服务领域广泛。王思斌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专业涉及的工作领域包括民政、司法、教育、卫生、社区、信访、计生、人民调解、残疾人、老人、妇女、儿童、禁毒等多个方面。其中,卫生、老人都是社会工作传统的服务领域。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协作者、教育者等角色,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为健康自理、半自理、失能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包括个案支持、危机干预、康乐服务、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是社区工作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医务工作人员,整合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促进各方进行良好的沟通,满足老年人养老、医护的需求,实现互惠互利和多边共赢。
二“、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困境
1.服务收费高,服务内容单一一方面,在普通养老院或者单纯的医疗机构因为只收取单方面的服务费用,费用较低;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于其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导致收费较高。这是大多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所不能承受的。对合肥市3000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62.91%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务价格(包括伙食、床位、护理等)不超过500元,20.94%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务价格在500—800元之间,只有16.15%的老年人可以承受800元以上的服务价格[3]。“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的收费水平与老年人消费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导致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不高,进而导致“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发展还不完善,其所提供的医护服务主要以简单治疗为主,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等更高层次的专业医疗保健服务。因此,“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护服务内容还无法与老年人的医护需求相吻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2.医疗保险政策不完善,养老床位不予报销目前国家所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其保障范围并不涵盖“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的养老床位,使老年人在医养过程中无法享受医保。例如,济南市第一养老公寓(济南职业病防治院)是1998年由公立医院建成的养老公寓,较早地开启了“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医院的部分病区转化为老年公寓,但是该院2013年却被撤除医疗保险资格,老人无法在养老床位上享受医保,导致大部分老年人离开老年公寓[4]。“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受到医疗保险制度报销的限制,这是对其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是有效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要保障。在相关制度政策的依托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可以让老年人在养老床位进行医疗报销,使老年人的医疗和休养更有效率,保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3.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短缺,流失率高“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面临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是人才流失问题。在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和护理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认可度低,尤其是护理员,他们的工作强度高,承受心理压力较大,其工作价值没有通过薪酬得以实现,致使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和护理员的流失率居高不下。而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更倾向于去较为热门的科室,如外科门诊、妇产科等,工作虽忙但工资更为可观,较少的医护人员会选择老年退休科室,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加班少工资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同时,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存在不足,很少有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为老年人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师、营养师等,因而也就无法为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参与、饮食营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三“、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研究
(1)有效控制服务费用,丰富服务内容首先,“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在收取服务费用时,在考虑基本成本之外,更应该考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及经济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服务费用收取标准,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其次,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服务内容:对于健康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但生活仍能自理的普通老年人,可以住在社区或普通养老院,以生活照料为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务室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患有恶性疾病、易复发疾病、大病初愈或晚期绝症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要高端复杂的治疗服务及长期的医疗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除了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基础养老服务外,还需要提供疾病诊治、康复理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5]。老年人在医疗系统中属于服务边缘群体,较少医院有独立的老年医疗科室,社会工作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而且它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因而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信息资讯、康乐服务以及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争取更多的医疗资源、医疗救助、减少医疗纠纷,减轻老年人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照顾老年人。(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支持体系首先,推进医疗保险覆盖养老机构,对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依申请纳入定点范围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放宽政策,及时准予开通医保定点资格和批准实行医保定点刷卡结算,并将现行的养老机构的门诊医保改为住院医保。其次,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将长期医护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全面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最后,尽快出台医养结合政策,加强对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疗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内设置的老年科室进行规范管理,并开展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院的远程医疗试点。社会工作者需联系社会福利保障、民政等政府部门,为养老机构争取落实相应的医疗援助政策,便于机构内的老年人就医。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协作者、策划者,可以为养老机构或者老年人提供个案支持、权益维护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享受应有的医疗经济救助提供支持。此外,还能将基层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建议。(3)加大养老护理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养老护理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专业人才支持。首先,鼓励医学院校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老年服务管理、康复治疗学、老年方向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同时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其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最后,加强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提高“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社会工作者作为教育者、研究者、辅导者,可以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辅助人才培养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对养老机构内的护理员进行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老年护理证书,或者对医疗机构内的护士进行相关老年知识的科学普及,可以提高两者对老年人的整体服务水平。
四、结论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管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养老与医疗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医疗结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相互独立、自成系统为时已久,推行“医养结合”,使两者有效协调运作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社会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是两种机制协作运行的有机结合点和润滑剂。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与协作者能够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使各方面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作为两个系统的衔接者在两个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能更清楚地看到“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能够为其提供有益的视角分析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4】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5】梁春武.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政策需给力[J].人民政协报,2014,(9).
【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7】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11).
【8】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9】扬帆.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以上海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4,(9).
【10】刘琼.谈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J].企业家天地,2013,(8).
【11】吴宏洛.探索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J].福建日报,2013,(12).
【12】邵德兴.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镇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6).
【13】李增良.医养结合大有可为[J].中国卫生,2014,(10).
【14】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15】赵艺,马欣婷,曾玉娟.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8).
【16】米虹,袁晓航,李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面临的内忧外患[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12).
【17】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我国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的不足与建议[J].护理学杂志,2014,(6).
【18】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3).
【19】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东北大学,2012,(6).
【20】伍国铭.福建省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永安、厦门两地的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13,(6).
【21】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13,5.
作者:刘延利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