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现状(6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大力发展,内部控制越来越成为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而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也开始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索对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有效地方法。笔者通过对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详细探讨内部控制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用;行政事业单位
2012年11月末,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该通知实行了四年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和补贴,同时也加强了监管力度和重视程度,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还是始终存在着账实不符、账目不清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贪污腐败的蛀虫提供了温床,同时也使得国家的资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本文即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防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受损的目的。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使用所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定位向服务性和公益性的转变,政府逐渐淡化了固守竞争性和盈利性的投资领域的意识,转而向服务型政府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事业,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逐年攀升。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意识不强、账实不符、资产利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监督力度不到位等方面。针对这些情况,如何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系,提高内部控制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及地位,成为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完善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存在很多易被忽略的问题,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要想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构建良好的环境。将内部控制理念普及到整个单位,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把内部控制工作从管理者的个人行为提高到全体员工的行为,确保各项制度都得到落实。第二,增强会计控制。对于实物资产的管理,最主要的环节是资产的入库、处置与保管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只有符合程序的资产才能进行报废处理。此外,还要定期对资产进行盘查,核对资产与账面是否符合,从而避免缺漏现象的发生。第三,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很多新技术、新理念被应用资产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引入先进管理方式,与自身内部控制制度融合,从而提升管理效率。第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完成以后,相关部门要组织或者聘请专业人员对制度的完善程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制度中的缺陷,从而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五,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想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高效展开,则一定离不开监督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一个高效的、严密的监督体系的存在能够有效减少资产浪费、使用率低、贪污腐败的现象。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督需要单位内部各个下属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不仅要互相监督,也要自我监督。对于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行为一定要做出警告或者是举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加强资产管理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有一些员工的思想觉悟不高,工作态度随意,对于上级部分下达的相关政策存在应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良心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落实,不能发挥功能。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制度的落实问题,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组织或者个人严厉处分。此外,管理者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跟踪机制,对制度的落实情况、执行效果、员工反映等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上报,以便管理者做出应对。
(三)加强风险评估
为了能够正确反映内部控制的工作过程的变化,还要建立起定期、定时报告的规范制度,还要积极采用各种收编新业务的风险评估方法。其分析应当涉及到事业单位具体下设的各个部门中去,囊括整个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对加强风险控制的评估,来提升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中所有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的全面性和充分性。而且,一定要及时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解决之,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与时俱进,做好本职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要经常组织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拓宽管理人员的视野,认真研究当下政策法规,积极向先进集体学习,从而不断进步。此外,随着管理方式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许多新设备会被应用到资产管理中,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才能更好完成本职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加强内部控制,既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减少资金浪费的现象,同时又能够使事业单位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现在很多单位还存在内部控制不到位、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才能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做到与时俱进、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鹏.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142-143.
[2]曲军.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巧妙运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111.
[3]姚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港澳经济.2014(2):70-71.
作者:徐朋珍 单位:中共海安县委党校
第二篇:财政管理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不断的完善和制定相关制度。新会计制度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顺应财政管理及财政改革的需求,不断深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本文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并展开讨论。
关键词:财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是我国行政管理职能和权力部门,是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权力部门。在上个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颁布了两部制度,分别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解决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社会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属于过渡性质会计制度。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过渡性质的制度,似乎凝固了新时期会计核算步伐。该局面对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非常不利,并且影响到国内财政机制运行,甚至于会产生财政的风险。所有地方财政的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均不可避免财政层级的简化问题,这关系着财政管理成本降低与效率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明晰。财政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解决事权划分和政府之间的税种难题,因此需要不断的革新和完善。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财政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作用
(一)利于单位预算和核算精细化
从财政管理方面来分析,新制度确立有利于管理资金类型、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流向等各方面的核算。例如,《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提到,将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核算进行细化,并且增多了精算的方式,以双分录操作方式为例,双分录操作方式有效的促进数据的使用,并可以对数据操作进行不同维度检测以及查询,可将数据更为清晰和直观的反应出来,便利于数据统计部门更好的将数据使用提供依据。
(二)更为直观的体现全面化
新制度执行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在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中开展会计核算目标需要一个既定的过程,并且重点在于可充分利用预算管理资源,并不断的满足财务双重管理的目的。这样的方式优点如下:1)不断的优化单位财务报表结构,使得整个结构更趋向合理化;2)增加正在建设中的管理项目,并规定各个科室必须定期汇报会计信息;3)可以检查出体制外的资金项目。新制度的执行能更好的将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展示出来,使得资金结构更为优化。
(三)客观体现单位综合财务状况
执行新制度,在处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对于五星资产管理方面具有较大的改变,例如,许提折旧以及摊销等缺陷作了进一步的优化,这种方式能客观地展现出管理综合财务情况客观,能及时有效预防“小账”的情况出现。杜绝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使得行政单位的会计更为清晰,以便更好对财力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客观反映综合财政状况。
二、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有以下的3方面体会:其一,不断地做好制度本身的完善工作;其二,要做好有关工作的融合以及连接工作;其三,发挥信息财务管理的优点。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制度改革要根据上述3方面开展。
(一)完善新制度自身的补充工作
每一项制度要在正确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完善,近时期新旧制度间的更替工作正好证实了这一点。从新制度执行现状来看,新制度的颁布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发挥实际的意义,能做到有理可依,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一般在执行应用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能否做好计提折旧操作,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就计提、折旧的年限的具体年限已作出相对应的指导。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严重不利于行政单位财务制度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改革中需要注意财政层级框架设计的简化,严格根据每一种税种所占比情况进行规划,以期在保证税收合理性;同时,新制度的使用范围,依据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选择的会计制度,当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关于制度自身而言,还需要做更深一层的政策制定,以便更为完善的规定制度,使之应用于全国各个范围内,统一使用标准。
(二)要做好有关工作的融合以及连接工作
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属于不同范畴。从改革方面来分析,单位资产管理、财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需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制度制定不断进行完善,新执行制度要做好对应的工作,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要不断的增强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之间的衔接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使用,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方面,将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型,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快的做好分类工作,对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规定作为参考依据,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融合与连接。
(三)发挥信息财务管理的优点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实现统一管理模式。在预算、核算以及决算方面,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建立并不断的完善数据库,将单位所有的会计核算信息归纳到同一个数据库中。使得我国的财政管理模式更为专业,对于核心业务系统的使用,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这样能不断的优化核算的业务流程,减少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全面实现财务核算集中管理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每一个行业的都在不断的进行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财政管理和政府会计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财参考文献:
[1]霍锦秀.从财政管理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06):187-188.
[2]陈黎笋.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财会学习,2015,5(18):49+100.
[3]刘薇.从财政管理角度浅析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J].财经界(学术版),2016,5(03):150.
[4]顾彩华.浅谈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发展[J].财会学习,2016,6(14):93-94.
作者:胡海媛 单位:九江市财政局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思考
摘要:固定资产的良好有序管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平日里办公与稳定运行的基础以及保障。伴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办公条件的不断改善,固定资产也不断添加,在单位总资产中的相对比重也逐步提高,于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单位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也逐步成为各部门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固定资产的管理基础是确定入账范围,还要备配固定资产管理员,并参与整个购置与报废过程。日常管理则由使用科室负责。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据了解,相当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重购置、轻报废”的现象比较普通,导致账实不符,盘亏盘盈现象比比皆是。本人从事财务工作多年,谈谈自己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看法。
一、确定固定资产入账范围及价值
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范围是整个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固定资产是指资产价值在10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在实际工作,有的单位把招待所的毛巾、被褥、被套也当作固定资产来入账,理由是,单位价值虽然没达到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作为同类物资一起购置的。我的看法是,虽然它们是一起购置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但它们属于易耗品,可以参考固定资产管理,但不宜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否则报废起来相当繁琐,还会造成报废不及时。因为被褥不是同时坏的,有些不能用了,有些能用,不可能每一床被褥都不能用了,就进行报废,这样对实际工作不利。而且实际工作中也不能做到。所以说,确定固定资产入账的范围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
二、单位配备固定资产管理员
目前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没人管理,财务人员相当于半个管理员,报废的时候给财务人员带来不少困难,因为实际报废的设备对不上固定资产卡片号。建议单位应配备固定资产管理专员,有的单位人员多、固定资产多可以单独配备一人专人管理。有困难的单位也需要有专人兼职。
三、固定资产管理员的职责
(一)该名管理员需要迅速进入角色,熟悉单位各项资产的类别、存放地点、使用人、购置日期等基本信息,全盘掌握单位固定资产状况。
(二)固定资产管理员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工作。管理员需要参与整个固定资产的购置与报废过程才能真正做好管理。购置前,先由使用科室提出固定资产申购,层层审批后,由固定资产管理员参与购置。固定资产购置回来后,管理员应参与验收,并由进行登记、贴好标签后,才能由申报科室提货。购买发票的报销手续必须有管理员签注“已登记固定资产”字样的才进行报销。最后,财务人员做好配合才能做好管理。
(三)固定资产管理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报废工作。固定资产报废时,须经由管理员核实查看,判断是否确实需要报废,并由管理员办理报废手续。报废的固定资产交由管理员指定的位置存放,由管理员处置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财务人员凭固定资产管理员办理的报废手续单入账,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账实不符的现象。
(四)管理员需要熟悉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计算好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剩余年限。做到未雨绸缪,提前报告领导哪些固定资产将到报废期限或未到报废期限但不能使用的,需要重新购置固定资产。预计固定资产报废金额一年超过一定金额的,应书面报告领导。这样,相关人员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第二年的各项经费安排有个计划。各方面条件具备的话,财务人员还可以根据报告把固定资产购置列入第二年的固定资产购置预算专项中,争取得到财政支持解决固定资产的购置经费。
四、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一)固定资产使用科室负责日常维修、维护和保管。固定资产使用科室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员设置的固定资产卡片,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维护和保管。固定资产领取使用后,固定资产管理员要按照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登记卡片,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员和存放地点,使用人员是固定资产保管的责任人,负责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完整。贵重的、精密程度较高的固定资产应指定专人保管。
(二)固定资产外借或出租,需经固定资产管理员进行登记,登记内容须有归还日期,时间一到,固定资产管理员应提醒有关人员进行收回。
(三)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为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单位的房屋建筑物、交通运输设备、录音录像、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等固定资产应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防止因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而遭受损失。
(四)根据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应设置盘点人、协点人。盘点人由固定资产管理员担任,负责盘点和记录工作。协点人由固定资产使用科室指派人员担任,协助盘点人共同完成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后,固定资产管理员与财务人员共同根据固定资产盘点表,与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逐项核对,对盘盈、盘亏、毁损、闲置的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查明原因后撰写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情况报告,提出处置意见。定期或不定期盘点,避免了盘盈盘亏的现象。如果能够做好以上几点,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将不成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长龙,沈斌.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3)
[2]刘树俭.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01)
[3]刘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初探——云南省保山中等专业学校[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
作者:许保英 单位:中共清远市委党校
第四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建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公众监督管理意识的逐步加强,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提高行政管理及其服务水平。
【关键词】国家财政;行政事业;控制理论
社会在进步,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有效的途径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对行政事业进行了加强和重视,有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1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
内控理论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内控作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依据内控实施范围的差异,内控目的的差异和依据内控手段的差异,涉及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保证单位会计信息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为了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管理者要想保住自身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等,必须加强自身内控结构的建设,加强经验管理等,依靠相关制度没法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因此,要防止舞弊现象,确保所有业务与其管理制度保持一致,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并建立对应的内控结构,实现保全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性目的。随着内控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根据内控理论发展演变的过程,环境作为内控建设的根基所在,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管理层还需要采取对应的内控活动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应对风险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和方法,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进行严密的监控,保证内控活动的持续有效运行。在进行相关内控建设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是面向单位所有人,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达到人员、业务活动和部门间有效平衡,遵循法律法规和国家发展的方向,从而有效控制各类风险,对于贪污腐败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对每一个人都具有约束力,从而保证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在进行内控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内控理论的丰富,为了加强单位自身的内控建设,相关控制方法也逐渐增多,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领域:对于岗位的职责应进行明确的规定,重点分析内部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合适,对相关内控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进行规范,重点关注内控相关岗位设置方面是否明确;建立相应预算制定和相匹配预算岗位,单位应实行归口管理,遵循岗位的不相容原则,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控制,把自身的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分离,另外还应加强相关合同的登记管理。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制度落实不到位引起的风险,体现为工作人员的渎职风险,忽视了财务制度内容引起的工作失职,业务程序不合法。在部分业务环节面临一定的风险,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专人进行有效的监管,部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相对较低。合同制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考评与奖惩之间并未做到有效的结合,人员因工作不满意而存在较大流动性,导致很多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相关人员对于培训缺乏必要的重视,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欠佳。部分业务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在现实中由于编制人数的限制,降低了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现状表现为各类资源要素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没有合理解释和正常来源的开支,不能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很多问题缺乏必要的监控体系。具体用途的流动资金缺乏必要内控管理,固定资产的维护和后期处置缺乏有效控制,导致部分资金在支出方面较为混乱,资产运营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完善。
3内部控制的优化与构建完善
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提升业务人员对单位相关风险的防范意识,涉及的每一个重大项目和重大合同,应从行动上支持打单位内控体系的建设,提出有针对性地意见加以应对和控制,实行统一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全面预算和资产控制。加强人员内部控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单位人员的素质水平,健全进一步提高相关激励考评机制,保证人员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对于现有员工应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应积极发挥领导层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考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员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强化审批、考评制度和预算管理建设,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授权审批制度,应加强单位的预算管理,建立有效的绩效控制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应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部,建立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真正建立起来办公系统平台,并保障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棣华,陈艳红.从COSO框架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完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
[2]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9).
[3]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5).
作者:张文闻 单位: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四队
第五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
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积极进行完善,有助于强化内部审计对于单位的监督核查职能,有助于防范资产流失,提高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本文针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强化的途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财务;审计;事业单位
一、必要性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经济的活动以及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开展的一项监督检查工作。在行政单位内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保证了国家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得以执行,从根本上使行政任务与事业计划得以实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杜绝内部财务出现漏洞,可以维护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可以避免事业单位内部发生职务犯罪;二是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对财务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保证了资金的安全。科学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能够对资产变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单位资金(如:国家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益进行评估考核,从而以内部控制监督的形式保证了国家财政资金安全。
二、在财务和审计中容易出现的相关问题
(一)没有合理的设置岗位职能
近些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以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全被裁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部门职能归属于财务部,导致了职务专业性不强、职责不清、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职能。
(二)主观性差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单位的特殊性质导致部分人员对健全科学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到其对于单位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态度消极,工作懈怠,不能发挥岗位职责,导致内部控制环节疏松,经济运行权责不明确,增加了内部经济的风险,无法发挥内部审计控制的检查监督作用。
(三)在授权上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
大部分单位没有规范体系,只是按照单位领导的交代进行工作,即授权和特别授权。临时性工作和短期性工作使内部控制变得盲目且临时,受个人因素影响较大,违背了民主制度的决策且不能着眼长远,缺乏大局意识,使监督检查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没有按照发展需要进行管理
对于内部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人员来说,需要过硬的综合能力素质,不仅要熟悉财经知识、法律法规、审计理论、金融、统计、税收等知识,还要能够掌握相关信息技术以及语言知识,能力上具备较强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岗位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计算机等一些新媒体技能,特别是在先进审计技术的方法上严重缺乏能力;并且岗位职责兼任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工作量大,无法全心顾及到内部的审计工作问题,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相关策略
(一)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制度的完善是强化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重要保障之一。要想建立健全的制度,首先要细化责任。就是要做到制度管人,责任落实到人,尤其对于薄弱环节和重点工作,一个细化的责任分配制度可以明确责任人,工作细化量化,岗位职责明确,形成岗位间相互监督制约的良好风气。可以由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进行委派,工资福利由派驻机构解决,进而保证了审计工作待遇公平公正,使其免受了利益困扰,增加内部审计的审查监督作用。
(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运用两种机制,把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成本降低。根据相应的机制,对不能尽职尽责的,要追究其责任;对私人恩怨出现在工作中的,对伪造事件打击报复的,对给单位、人员造成了损失的,要追究其责任;对隐瞒会计信息资料,对拒绝内部控制审计要求的,对阻碍审计检查监察的,要追究其责任。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国家要想使财政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就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制度,指出漏洞,实时督查,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政控制与审计的顺利进行。规范制度的建立,用制度做事,用制度管人,规范审计工作行为,科学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强化执行审计控制服务,严格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这些是内部审计工作所要注意的。要从抓制度入手,打好基础,建章立制,规范标准,明确目的,统一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把控风险。
(四)提升个人素质,完善团队体系建设
人才是单位的命脉,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部门存在的价值,要想充分发挥财务控制和审计的监督职能,首要的就是提升单位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升素质,分为业务能力、思想水平两个方面。业务能力上,可以根据岗位职责组织学习,积极鼓励自学,多进修多读书,设立阶段性考核,对于业务水平进行测试。平日里,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苦练内功,积极提升。在相关薄弱的业务上,可以考虑聘请专业讲师进行指导学习,快速且有效有针对的提升业务能力。在思想水平方面,适当组织活动,在单位形成良好风气,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来提升业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经济现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经济之一,革命性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媒体、计算机、网络、PC端等会计财务系统的广泛普及应用和飞速的落实发展,对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相关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内部控制部门人员对新兴技术的掌握,快速适应新常态,探讨研究信息技术软件相关系统,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从而来提升内部控制的业务水平和效率。积极的建设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水准优良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人才队伍,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础。
财参考文献:
[1]施晓玲.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6):120-121.
[2]邢成林.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110-111.
作者:于建霞 单位:石家庄市小壁林区管理处
第六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探究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是事业单位对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做近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内部控制是具有调查途径的基础性评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对员工业绩管理、内部分工、工作职责等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并对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水平加以检验,同时参与内部评价的工作者会客观的编制出一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并通过模型和数据的形式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实施状况,在评价报告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发展其优势,总结经验,研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方式。在进行内部评价时,根据总结出来的评价报告,明确的看出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这些影响因素事业单位内部进行探讨和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体系得到更加有效的完善,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
一、事业单位内部的基础性评价的原则和目标
通常单位内部的控制评价都是由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完成的,不仅强化了事业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水平,也增强了自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使社会公众利益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目标
(1)安全性。确保资产的安全;
(2)合法性。事业单位服务和管理活动要合法合规;
(3)可靠性。保证其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完整、真实;
(4)效率性。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
(5)风险防范。避免或排除问题,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原则
首先,事业单位要遵循的第一原则就是它的全面性,这一原则存在于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与各企业项目中都要履行全面性的原则。如果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各个环节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次,就是要遵循制衡性的原则。在事业单位对内部治理、职责分配、建立体系等方面都需要遵循制衡性原则,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发挥出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使事业单位可以高效率的运作。事业单位通过对权利的制衡,能够更好的对内部进行控制管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创造出更大的社会利益;再次,就是适应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规模、防范风险的能力、市场竞争力等都要与其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相符合,同时事业单位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调整内部控制体系。由于行政事业的内部体系是独一无二的,内部控制体系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使其能够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程序
(一)科学合理的内部基础性评价方案
在事业单位开始制定基础性评价的实施方案时,必须要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方向、部门职责、业务范围、内部控制管理的主体、高风险区域的划分等来制定评价方案。它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资源分配、管理状况、财务收支、财务预算的有关内容进行基础性的评价。
(二)组织建立内部评价小组
为提高基础性评价的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组织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避免内部发生矛盾,有效的加快基础性评价的质量和速度。同时要求内部评价的工作人员必须参加专业的培训、熟知市场发展趋势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科学管理,确保评价报告的真实性。
(三)客观编制评价报告并有效落实
在完成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后,参与评价的工作者要及时整理评价结果,将发现的问题合理的划分后,编制出一份真实有效的基础性评价报告,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进措施。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事业单位根据报告反馈的信息进行内部改革,这样有效的避免了评价趋于形式化的现象,真正的将其落实到实处。
三、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的体系构建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特征
内部控制是进行评价的基础,能够确保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关注内部控制评价的特征,善于总结事业单位过往实施基础性评价的经验,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保障体系可以独立运转;管理者经常开展学会,调动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统一单位内部整体思想,确保各部门之间团结协作;事业单位内部对员工进行评价培训,培养综合性人才,确保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质量。
(二)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经过国家审计单位的审计之后,指出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在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与自身的整改之下,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性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在严格的监管中,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操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基础性评价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它可以客观的体现出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自身形成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财参考文献:
[1]刘媛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2015(10):114-114.
[2]刘坤红.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6(13).
作者:崔怡娟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