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乡村社保体制三重特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全文分析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三重特征:一是体制性特征:人口因素、城乡二元结构、资金因素和政府城市偏好都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是客观必然;二是形式性特征:(1)模式特征—由以家庭保障与社区保障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补充,逐步向以社会保障为主,以社区保障和家庭保障为补充转变;(2)现阶段特征—以家庭保障和社区保障为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方式;(3)目标性特征一-以社会保障为主,以社区保障和家庭保障为补充;(4)过渡性特征一一向城市保障模式演进的非同步性。三是经济性特征:(1)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决定了保障水平的多层次性;(2)国家财力有限,城市居民保障已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广大农民,农村财力增量有限,农民保障意识差异较大,决定了保障基金筹集的艰难性;(3)多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分散决策,各显神通,从各地实际出发,决定了保障方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三重特征中国农村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体制特征: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是客观必然
由于我国特殊的人口因素、城乡二元结构、资金因素和政府城市偏好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二三十年内实际上不可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相对独立的运行。这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性特征。免费论文网提供
1.1人口因素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
从农村人口的数量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oos年乡村人口共72135万人占总人口的5432%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007万人。从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我国现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共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负担老人的系数是9.92%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已经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1%这表明我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其中农村老年人要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2/3至3/4。综合两者的估计,农村老年人约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70%左右,可见农村已经先于城市进入了老龄社会。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农村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和生活质量、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和养老功能的急剧弱化,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急需得到政府给予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人口因素对政府和社会提出的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但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可能起码是加年之后的事。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客观必然。
1.2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
由于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社会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也呈现出日益严重、日益僵化的二元结构特征。许多人认为,长期以来农民有土地保障工人有企业保障。也正因为农民长期依赖土地保障于是国家长期将社会保障的重心放在城市集中精力和财力解决城市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只实行国家救济和社区互助为主的剩余式保障制度致使农村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保障水平上。1999年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民只享用全部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全国人口30%多的城镇居民却占用了全部社会保障费的89%。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1999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总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88.6%农村社会保障支出126亿元,占11.46%;%2000年,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城镇人均占有达455元,农民人均占有仅为15元相差整整30倍。
几十年来形成的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保障体系,己经形成刚性,无论依靠建立统一的法律或制定统一的政策坯是依靠财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身经济能力都无法在短期内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达到城镇居民保障水平。因此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国只能是一个比较远期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近期只宜相对独立地发展。
1.3资金因紊也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
资金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要给我国7亿多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从农村贫困人口方面来看,1978年农村有25亿人生活在赤贫状态,经过30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200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由于农村人口基数特别是农村人口中的贫困面太大抑制了政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性。
从国家财政能力看对目前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对财政的压力已经很大.要大量增加对7亿多农村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支出是根本不现实的。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经济状况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组织有了巨大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牢固,农村集体统筹份额过小要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幅度增加社会养老保障性支出也是不现实的。
1.4政府城市偏好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向重工业倾斜财富向城市集中对农村抽取过多而补给过少。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国放弃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偏好并没有改变。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城市偏向制造了初次分配的不公平,而又没有在再分配中加以矫正。相反由于政府部门决策的强烈的历史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势力的日益增强致使二次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还在加剧。从全国社会保障支出来看我们在前面提到虽然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数量和占gdp比重一直在增长,但该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却是高度不平均的城乡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差距已经达到30倍之多。可见无论在初次分配中还是在二次分配中政府都有很强的城市偏好这是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扩大的要原因。因此由于政府城市偏好,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起码在二三十年内难以实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能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形式特征
2.1模式特征:由以家庭保障与社区保障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补充,逐步向以社会保障为主以社区保障和家庭保障为补充转变
2.2现阶段特征:以家庭保障和社区保障为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方式
由于我国的历史和农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如今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家庭保障和社区保障为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方式: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民政部门虽然几次启动农村社会与养老保险的试点但是其实际内容仅仅是商业性保险色彩极浓的养老保险一个方面,西方国家规范的社会保障内容其他方面保险几乎没有而且参保人数比重过小。所以,到目前为止农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没有建立极少数经济发达农村虽然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内容比较齐全但是没有普遍代表性。因此就全国而言农村的社会保障只能作为微不足道的补充部分。
2.3目标性特征:以社会保障为主以社区保障和家庭保障为补充
首先计划生育的推行使农村家庭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家庭趋向小型化,无论是家庭收入还是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农村保障的需求。其次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转移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直接冲击家庭保障。再次农村改革后绝大多数地区集体经济衰退社区保障也难以为继。因此无论是从广大农民应该享有的国民待遇还是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农村的长治久安的需要看.政府着力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的社会和政治需要。所以近二三十年农村社会保障形式必须而且必然走向社会化,逐步向以社会保障为主以社区保障和家庭保障为补充转变。
2.4过渡性特征:向城市保障模式演进的非同步性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东西之间‘南北之间自然享赋差异很大各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在东、中、西部各地内部的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处在城郊的农村和处于盆地、丘陵地带的农村发展速度和水平又各不相同而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又存在距离;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则差距更大。因此,农村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经济,提高收入革新农村居民观念逐步向城市保障模式演进。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性特征
3.1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决定了保障水平的多层次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相差悬殊,这一客观条件是阻碍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农民才能真正地享受到社会福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必须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各项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范围和具体标准的确定.必须与各地区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因此,全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可能同时一步到位也不可能全国统一一个模式而只能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形成各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在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就不宜立即推行作为较高层次社会保障的社会保险。因为社会保险对受保人有经济要求,即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费,而是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强化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即社会救济上如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工作,帮助贫困灾区发展生产提高救济标准增加救济项目,提高农村孤、寡、老、弱、病、残者的生活水平等。
3.2国家财力有限,城市居民保障已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广大农民农村财力增量有限,农民保障意识差异较大.决定了保障基金筹集的艰难性
综观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筹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农民自愿参保为主”,“集体资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或少量资助”。由于就全国而言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很低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农户之间收人差距较大,并且在国家、集体、农民三方中以农民交费为主.又强调’‘自愿”就必然导致农民参保率低,交费水平低因而保险基金规模很小保障功能很弱。
虽然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政府财政中的社保支出主要是投向城市居民。从1998年到2008年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总支出由598亿元增长到6804.29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7.6;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0.87%。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城市居民保障已力不从心已无暇顾及广大农民。加上农村自身财力增量有限,农民保障意识差异又较大决定了保障基金筹集的艰难性。
从全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来看2000年前后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是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30倍左右。在山东省,城市各项社会保障指标均更是远远高于农村,1998年.山东省城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约为农村的30倍之多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为农村的100倍之多;城市社会保障支出占全省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高达90%以上农村则仅为2%~6%。
3.3多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分散决策,各显神通,从各地实际出发决定了保障方式的多样性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要根据我国多民族文化特征实行适合当地文化传统的政策灵活处理分散决策。我国又是幅员广大的国家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很大,在国家无力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之前就全国而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只能循序渐进只能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就各地方政府的决策而言,既要看到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性又只能根据本地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不同收入的地区保障方式必定各有其特点经济发达地区缴费标准与保障金标准会高一些而经济落后地区缴费标准与保障金标准必定会低一些。因此,在保障方式上必定呈现出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