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强化人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简要来说,人学首先是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问。人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一切科学,狭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不同于人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的某一侧面而形成的一个学科群,人学则是在综合各门有关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研究,并提升出关于完整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这里,人学研究实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综合人学,以达到对“完整人”的研究;二是哲学人学,从完整的人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
人学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学”概念的提出代表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或理念,一种观察、分析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我国当代的人学研究,就是力求关怀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一种观察、分析问题的新的视角、理念和方法。
人学之所以在中国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哲学史根据。在哲学发展早期,“人”面临两种命运:一是人被淹没在自然、社会及宗教中,显得不独立;二是人被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加以肢解,变成支离破碎的人。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把人本身从对自然、社会等客体的从属中相对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主体;其次是把被哲学肢解的人整合成完整的人。这种变化蕴含这样的道理:人在世界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本质,哲学既要从外部世界理解人,还要从人的内在方面认识人。由是,人学作为哲学的本质在当代才真正显示出来。既然如此,当代哲学就应把作为主体的完整的人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其次有科学史根据。近代以来人的各种科学独立发展起来,积累了关于人的丰富的实证知识。但它们在开始时并不一定确保其内在联系,反而使人变得支离破碎。对人的不同侧面加以认识而形成一系列的人的科学,是近代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这一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科学发展到现代呈现出新的趋势,就是研究人的各门科学趋于结合,趋于综合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不同侧面的实证知识,把人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对这种趋势的反映和反思,必须有一种关于人的统一的基础学说即人学,来把关于人的各种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既克服对人的片面研究的局限,又为一切有关人的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再次有其文化学根据。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文化把人理解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个人,以整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把人理解为只有在整体的关系中才能存在的人。这两种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带来某种危机,其危机实质上就是人性危机。克服这种危机的有效方法,就是重建一种完整的人性,并通过这种重建来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最后有其时代或实践根据。真正的人学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当代中国发展究竟提出哪些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深层问题呢?
一是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说到底是解放人,为人松绑,解决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充分利用人性和规范人性来运作的,它既要求相适应的人格来作为它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又对人的发展产生正负影响,其最大的积极影响是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其消极影响是产生一定的人的物化现象。从现实看,国民素质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从哲学高度讲,市场经济体制在表面上是“物”的问题,深层却是“人”(人性、人格、人的素质、人的能力、人的价值等)的问题,这必然促使人的自我觉醒。
二是文化建设。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塑造社会主义现代新人,它是以人为本并解决人的问题的。为此就必须对“人”作专门、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三是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从哲学高度和深层来看可持续发展,其中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它把人类作为发展主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理论根据;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发挥为实现条件;以代际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核心内容;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而人的现代化则是关键。发展学家佩鲁指出:如果不从人的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发展,对各种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就难免是浮浅的、表面的。
此外,人力资源开发,实行人本的管理,提高领导干部队伍和国民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等,都要求对人是什么和人应如何做这两大问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思考。
上述问题是现有哲学不能完全回答的,必须有一种专门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这就是人学。
中国的人学研究始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步步深入的,它由20世纪80年代初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到20世纪90年代纵深向人学理论建构方向发展,向从学理上说清人、从实践上塑造人方向发展。中国的人学着力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其中主要研究了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形态、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的精神世界、知识经济与人的创新能力、新经济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我国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基本进程始终紧随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中国的人学研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人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这是对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的根本理解问题。
人首先为追求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最大化而存在。市场经济使人必然追求“利”益。市场机制之实质,就在于它充分利用并规范着各个人对其利益追求的本性来激发人的最大潜能,以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追求交换价值中的利益最大化,是生产者进行生产的基本动机。“市场经济使人必然追求利”也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得以体现。我们的任务在于使利益原则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积极方向发展。
人主要依靠其能力而存在。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必须崇尚能“力”。市场竞争不相信能力弱者的眼泪,倒是给那些能力强的人以优厚的回报。在这个意义上,竞争首要是能力的竞争,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这必然使每个人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及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潜力、能力和努力程度。实际上,能力观念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西方市场经济社会的核心文化精神之一,而西方社会的富强正起因于市场经济所培育的能力主义观念。当今中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强调对能力问题的重视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重视人的能力,就必须确立人要依靠其能力而存在的存在方式。
人自觉按照理性的法则而存在。市场经济要求人必须按照“理性”的法则行事。在市场竞争中,竞争者要获取成功,既要运用理性思维能力来对信息和行情加以分析、选择和处理,又要运用理性的法则破除“人情”、“关系”、“特权”向社会经济的公共领域渗透,同时还需要运用理智来控制和驾驭竞争者的情感、意志,且以精细的理性计算来使资本和劳动的组织达到合理化。这实质上内在要求发育和提升出一种理性精神。这里的理性精神,即是指旨在注重客观、分析、标准、规范、精确、量化、程序、严密、公正、制度和控制的一种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实行市场经济的近代西方社会是极力倡导理性精神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但又缺乏的,是理性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主观性有余而客观性不足,整体把握有余而实证分析不足,模糊有余而精确不足,随意性有余而程序性不足,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人的发展产生许多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以改变,并确立人自觉按理性的法则行事的存在方式。
人必须依靠努力奋斗而存在。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人在生活中自“立”,即自律、自觉、自主和自强。从文化角度讲,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把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人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成为经济运营的独立自主的主体。这就内在要求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并自觉承担责任。因此,人的独立自主或自立是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运营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只有当人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格和能力,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他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才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从对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反映来看,近年思想界提出并热烈讨论的“人格独立”、“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和“人的能力发展”等问题,都旨在倡导一种精神——在市场经济社会,人必须依靠后天的努力奋斗而存在。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必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我们这个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显现出新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注重利益的精神;崇尚能力的精神;推崇理性的精神;强调自立的精神。这四种基本精神体现着人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根本方式,因而蕴涵着人学理论和方法存在的内在必要性。
(二)为走向知识经济作好人的准备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将爆发革命,这场革命将以开发人力资源和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人们将不再以拥有土地和钱财的多少论财富,而主要是以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论贫富;知识作为人的智力的创造性产物,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一般性因素,而由于它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而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变成最大的社会财富;知识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日趋智能化,即传统的第
一、第二产业日趋萎缩,而提供智能商品和智能服务的软件产业正成为当前最为夺目的朝阳产业;而且,知识型的劳动者将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当今时代,人类经济发展已从主要依靠物的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智力的投入,如果说在传统工业时代主要是拼资金和设备的话,那么,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则主要是拼素质和人才;未来的国力竞争主要是人才实力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将在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无论是现在中国搞市场经济,还是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智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的需要,都是最迫切的。正如同志所讲的,开展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本的发展战略,是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将使我们走向“以人为本”的时代,而我国的人学正在为其作理论准备。
(三)为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
改革开放将使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都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从而对个体人的精神、思想、认识、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每个人对这种影响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是不同的。其中一些人们的消极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具体表现在:有些人对新的社会变革和现实环境无法适应,在精神上感到迷茫和痛苦;有些人对社会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有些人对其既得利益被改革所剥夺和当今事事都靠其能力感到不习惯而在改革中无所事事,在心理上出现失落、焦虑和烦恼;有些人对不满意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处境感到无能为力,在信仰上出现某种危机;有些人对只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轻视人文精神建设的现实感到无所归依,在行动上犹豫不决,随波逐流。为此,我国的人学研究积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努力在解决人的精神需求问题上下工夫。即力求全面、深入、细致和准确地了解和研究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种影响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及其由此产生的精神需求,了解“心”情;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文化建设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建设入心入脑。
(四)为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发展状态及其命运提供引导
中国人学的研究者大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意识,即自觉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人的生存体验,关心中国人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命运;既从价值观上重视人,又在学理上完整论说人,还在实践上全面塑造人。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一定曲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了解人而造成的轻视人和不能正确对待人。对“”现实的最初反叛是从价值观上重视人,表现在要把人当人看,尊重人和关心人,重视和有效发挥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人的问题研究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强调把人当主体看,正确发挥主体的作用。近年我国人学研究的意图之一,就是唤醒人们对“人”的自觉尊重,并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全面而深入的科学理解,来为尊重人和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过去我们不是由于重视人而出现许多问题,恰恰失之于不了解人而轻视人和不能正确发挥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就,其原因之一正是重视人和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意义上也与对人缺乏科学理解而轻视人和不能正确发挥人的作用有关。要真正尊重人和正确发挥人的作用,除了在理论上要科学完整地理解人外,还要在实践上全面塑造人,即在人的内心深处进行人格上的真正彻底的塑造。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人的依附性和保守性人格。高扬“科学、民主”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主题就是“立人”,即塑造新型人格。然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包袱过于沉重,人的惰性太大,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时间又短,更主要的是中国缺乏“立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所以,新文化运动对人格的塑造是不彻底的,人格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任务是武装革命。解放后一段时期,党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党内政治斗争,虽然相应地也进行一些诸如扫盲、发展教育事业等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却始终把知识分子当做消极对象而从世界观上加以“教育改造”,因而也谈不上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步骤地进行真正彻底的旨在塑造新型人格的“革命”。所谓十年“”,只不过是一场破坏文化、践踏人性的政治斗争,而不是全面彻底塑造新型人格的“人的革命”。总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未曾经历过“文艺复兴”式的、旨在全面彻底塑造新型人格的人的革命,在人的内心深处实行全面彻底的人格塑造的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但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国民素质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开始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政策方针的调整及适度放权调动人的积极性,即使人的素质低,也会收到好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不大明显。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的素质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农村改革三年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问题提了出来,它要求农民懂得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盲、半文盲,从根本上难以适应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从而阻碍着农村进一步改革的步伐;个体、私营经济同样如此。起初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可以利用政策搞得比较出色,但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建立及市场竞争的展开,不少企业纷纷倒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和私营业主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不通也不适应,不注重提高其素质;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没有较大突破,其原因之一是企业人的素质适应不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上述情况表明,全面彻底实行人格的塑造乃成为改革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我国的人学研究已意识到它所面临的这一任务,因而自觉强调人格的转型与塑造。
(五)同志重视人的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注人的问题是时代的一种呼声,所以,同志也比较注重人的问题。他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了什么人”、“依靠什么人”和“塑造什么人”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了什么人”强调的是人民本位思想——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利益是根本的价值标准。“依靠什么人”强调的是人才战略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需要依靠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塑造什么人”强调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科技人才;造就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干部;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迫切要求、分析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和阐发“三个代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奋斗目标。
三、领导干部在人的建设上应做哪些工作
既然人学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领导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应在解决人的问题和人的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要在各项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人学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核心理念,也为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人学所提供的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所提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主要就是对人的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就是把人视为各项事业的主体,就是一切工作要看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否有利,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为了人、依靠人和塑造人。这种理念和思维方法对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是直接相关的,也是有利的。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自己的经济工作、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等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力资源看做是本部门的第一资源,且在工作过程中力求做到为了人、依靠人和塑造人。
二是实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从哲学角度讲,一切资源大致可归结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工具性资源(如制度资源、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人”是运用“工具”而同“物”发生关系的。在我国传统工业时代,主要实行的是以开发物质资源(如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虽然取得一定成就,却使环境和生态付出沉重代价。我国多年的人学研究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强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紧跟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反映现代化建设和加入WTO对高素质人的要求,实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由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制定和实施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方面下工夫,发现、使用和培育好人才。
三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传统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现在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制度创新。任何一种制度创新都有一个价值导向问题。我国人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创新、产权制度创新、分配制度创新和干部人事制度创新的价值导向,应是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能体现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有清醒而明确的指导意识,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以及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关注贯彻到制度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制度建设有利于人的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
四是文化建设要落实到人的建设(提高素质新晨
上来。从人学视野来看,文化就其本质来讲有三种基本涵义: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又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人格和个性的培育过程。这里,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就是对人的作用,文化是人的第二生命,它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文化的实质是塑造人格,改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因而,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的素质,文化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应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来,那种离开提高人的素质的文化建设,大多会流于形式。由此,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本部门、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人的建设或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核心问题。
五是建立一种人本化的组织,实行人本管理。每个领导实际上都是某一单位(或)组织的领导,并在组织中实施管理,做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及其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组织和人的发展;况且,任何方针政策都是通过组织来落实贯彻的。所以,领导决不能忽视组织的建设。根据我国人学研究的成果,领导干部应把组织建立起一种人本化组织,应实施人本管理,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这就是:把组织理解为人,人是组织的主体,是组织的最大的资产,是组织的最高价值;使组织为了人,组织首先是为了的生存和发展,尊重并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实现人的价值;组织要依靠人,靠人的力量使组织焕发活力;组织要造就人,把人培养成高素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