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略中国近代科学小说范文

略中国近代科学小说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略中国近代科学小说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略中国近代科学小说

一、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

学界普遍认为近代的科学小说就是西方的科幻小说,笔者认为此论点值得商榷。要想理清二者之间的不同,首先得从概念上加以区分,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幻小说呢?美国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种文学,它是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方面发生的变革和所能达到的水平的反映。”不可否认,科学幻想小说具有科学性,但在中国近代,人们出于普及科学知识的需要,更多地借助科学小说来宣传化学、物理、医学、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让科学小说缺乏了科幻小说中幻想的成分,而成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读物,这就使科学小说肩负了本不应有的重任。阅读清末民初的科学小说,很多的篇章都很像现在的科普小说,借助文学的形式谈论科学的起源、化学试验等等,所以笔者认为如果给近代科学小说归类的话,应该归入科普小说的行列。当然,近代科学小说中也有一些作品比较接近西方科幻小说的标准,是较成功的仿作或创作。

为什么要将近代科学小说归属的问题单独提出来讨论呢?因为要论说近代科学小说各方面的特征,就必须明确它的科学性与幻想性的问题。

(一)实际上,真正的科幻小说并不能完全用来承担科普读物的重任,因为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更多采用“虚构”的艺术手法,作品中夹杂了大量的幻想。科学知识并不是科幻小说要表现的主体,作家创作时更多地注意到了以小说来反映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还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间的关系,都是创作者们重笔浓墨描绘的主要方面。科学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陪衬或背景,这一点与宣传科学知识为主的科普作品有根本的不同。而科普作品借用简单的人物和情节,旨在表述一种科学现象或者宣扬科学道理,文学作品所看重的虚构法则在这里是极少使用的。

(二)其次,科幻小说中对于未来的描述,也仅仅止于一种幻想或一种基于现存可能性的展望,并不是现实世界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或者是未来社会一定会发生的事。即使如科幻名家凡尔纳作品中所描述的事件,虽然有一些在现在的社会中得以成为事实,但在凡尔纳写作的那个时代,一切都还只是未知数,他也只是根据当时的科学发展状况对于未来做了合理想像而已。而科普作品则相反,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科学知识,是经过科学家们验证的真理或是未来可以被证实的推测,因此它是充满真实性的作品,和科幻小说中的“幻想”是不可等同的。让我们返观中国近代科学小说的创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作品只能视为科普小说的范畴,真正意义上能与外国作家所着的优秀科幻小说比肩的作品很少。因而,简单将科学小说等同于科幻小说的看法不够完善。

二、近代科学小说的源起及后期的衰败

陈平原先生说过:“谈论晚清的科学小说创作,最直捷的思路,无疑是从勾勒凡尔纳之进入中国入手,因其传入早且译作多。……中国人创作科学小说,乃受域外小说启示,这点并无异议。”[1]因此,科学小说的出现与外国科幻小说的译介、传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在近代译坛上,我国翻译家们先后译介了十多位外国作家约八十余种科幻小说,只是因为凡尔纳的作品艺术上最臻于成熟,使科幻小说大放异彩,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但是中国作家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徐念慈所着的《新法螺先生谭》———是受包天笑所译日本岩谷小波着的《法螺先生谭》、《续法螺先生谭》影响而写成的。不过,徐念慈的作品在仿作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岩谷小波的作品通篇都是不可思议的离奇故事,科学的基础不深,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肆意想像,称其为“幻想小说”更贴切。而徐念慈的作品注重知识,科学意味浓厚,按照前面所提的标准,是基于一定可能性的合理想像,同时还全面涉及各方面的问题,应算一部较成功的科幻小说。

应该说,徐念慈倡导科学小说功绩颇大,他于1904年翻译了日本押川春浪的科学小说《新舞台》,又于1905年翻译了美国西蒙纽加武的科学小说《黑行星》。而且他在1907年1月《小说林》创刊号上发表的《〈小说林〉缘起》一文中谈到:“而月球之环游,世界之末日,地心海底之旅行,日新不已,皆本科学之理想,超越自然而促其进化者也。”[2]指出了科学小说对于人类思想进步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徐念慈的重视和提倡,《小说林》从创刊号起就开始连载英国佳汉所着、陈鸿璧所译的中篇科学小说《电冠》,此后还刊载了不少的科学小说。因此,科学小说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一度备受瞩目,创作者及作品数量都在迅速出现与增加。

但是,科学小说后期创作逐渐走向了落败,最终也没有形成一种生命力长久的小说形式,与清末民初其他类别的小说相比,很是逊色。1908年《小说林》曾经统计了新小说的具体数量,认为“记侦探者最佳,约十之七八;记言情者次之,约十之五六;记社会态度、记滑稽事实者又次之,约十之三四;而专写军事、冒险、科学、立志诸书为最下,十仅得一二也。”可见此时期的科学小说已经失却了最初蓬勃的译介、创作势头,这与当时的创作家们对于科学小说基本面目辨识不清,译介、创作的随意性有关。

一方面是翻译界采用的随意改动原作的“意译”方法,掩盖了西方科幻小说原有的独特意味,译作家们加入了许多适宜中国读者口味的语言,力图消解读者阅读的文化距离感,但是这恰恰伤害了原作。当然,在当时的翻译界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倾向,也无法指责时人的做法。就如同鲁迅、周作人兄弟曾经说过,他们翻译小说,是想使它日久盛行于世,然而屈指可数的发行量,让他们的这种梦想暂时失却了可能。显然这与鲁迅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有关系的,他自称为“编译”,而且“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作的本来面目。

另一方面,当时的论者也注意到,如果科学小说只是充当现实科学知识的传声筒,是无法有长久吸引力的。周树人(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认为:“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他在这里无疑赞同一种虚构情节,然后加入科学道理的小说创作法。实际上,科幻小说真正最吸引读者的,正是它漫无边际的想像力,让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驰骋在未来的世界里,展现人类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的欣喜或恐惧。

除了意译对于科学小说翻译的伤害外,翻译界混乱和不规范的管理,也对科学小说的流传和发展产生影响。相互之间的抄袭,改头换面的出版同一本译作的情况在当时普遍存在。如1907年《月月小说》第7号中,新庵写作了一篇《海底漫游记》,就讲述了他见到一本新小说,但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封面题目与书中所提的不同;“迨细阅其内容,则竟直抄横滨《新小说》中之科学小说《海底旅行》一书”;而且“此书本为红溪生所译述,而彼书忽题曰‘着作者海外山人’云。”这些情况都直接导致了当时科学小说不兴盛的局面。

三、近代科学小说的主要题材

(一)反映地球末日到来的恐怖画面和人们恐慌心理的作品。由“笑”创作的《世界末日记》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和现代的科幻小说很接近,作者在其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地球行将毁灭时人类的恐慌;而所描绘的地球毁灭景象在后世的小说中也多有表现,给读者的感觉很真实。虽然这是一篇受翻译小说启发的仿作,但在刻画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担忧、幻想方面比当时的同类作品要成功。另一篇相同题材的是《黑暗世界》,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较为生动地刻画出面对灭亡时人们各自不同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在借描写世界末日的黑暗影射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同时还对于人性和法律约束做了评说。在近代,这种末日题材的作品更多的是作家们借科技引起的自然灾害,而对现实社会加以指责,在他们看来,科技的发展最终会导致人类自身无法解脱的灾难。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是有开拓意义的,因为它们真实地面对着盲目提倡科学进步而忽略其消极影响的倾向,在一片主张科学兴国的口号声中,发出了相反的声音。可以说,这种灾难题材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备受瞩目的主题。

(二)空中战争题材。“笑”的《空中战争未来记》,在附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世纪之世界,其空中世界乎。试观方在初期,而各国之奖励空中飞行船者,不遗余力,苦心殚虑之士,尤能牺牲一切而为之。今岁观于海内外报纸所载,经营此空际事业者,尤伙也。世界文化日进,生民智慧日睿;上穷碧落,下彻黄泉,咸足为殖民之地。我知进步之迅,当不可以限量,则此一小篇,诚非凿空之谈也。”的确,空战题材一直是二十世纪世界科幻小说的主题。生活在民初的“笑”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也是由当时科技的进步,各国的关注程度推演而来的,反映了科学小说创作者的科学预测能力。文章中对于未来空中世界的幻想,主要从几个大的世界帝国角度出发,有德国、俄罗斯、法兰西、英国等在未来空界中的地位,同时也对中国充满信心,认为“此时吾中国亦雄飞于地球,……为强国中之最安稳者,……”。从这篇科学小说中,还可以见出作者对当时世界局势的关注。在作者看来,人类利用空中交通工具来往必然可以达到较高的高度,这与现在的社会现实是相符合的。这一类空中题材,还有谢直君的《中国之女飞行家》,不过这部小说内容上好似《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一个女飞行员因为驾驶飞机举行飞行表演,却不幸被狂风吹落至荒岛,过了一段采火种、捕食野物的生活,最后被搭救,重返文明世界,依旧进行自己的飞行生活。

(三)水底潜行内容的开拓。梅梦所作的《水底潜行艇》通篇讲解潜艇的构造,类似于科普知识的介绍,而作者的目的也是“藉此可以研究科学真理,并可增添一般国民科学知识”,并不是展开想像,潜行地下,发掘与现存世界不同的新领域。因此,无法与凡尔纳的作品相提并论,但是,他毕竟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

(四)科技发明的描写。就如同我们在前面辨析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时曾经提到的那样,近代科学小说题材描写最集中,数量最大的一类是描写最新的科技发明。实际上,前面谈到的飞机、潜艇都属这种情况。这类作品多种多样,广泛反映了科学成就的各个方面。由支明着、韫梅评的《生生袋》,从人类的生理学角度出发,驳斥中国古代着作中所谓的“地狱变相说”,讲述了“老叟之变形”、“移血之奇观”、“分身之异事”、“血轮之巨战”等小故事,运用科学知识对于神明的本质进行批驳,破除迷信,同时对于街头艺人残害儿童身体,达到赚钱目的表达了愤慨。尤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九节“分身之异事”中描写一男子白天与夜间的态度判若两人,这就是医学界在精神分析学方面所提出的精神分裂双重性格问题。可见此文的作者对于此时期西方医学的进步了解甚深,也可见出西学在这时已经广泛渗透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部门。其他如《放炮》主要描写了一次化学试验的场景,属于写实性的作品;《元素大会》则是通篇写各种化学元素的特点;《贼博士》以讲述金被盗的案件为始,后来用物理知识解释,是一位利用所掌握的电磁圈的引力知识进行盗窃的博士做的案;《消灭机》是篇幅较长的一篇,利用人魂魄分离的说法,通过机器使人的形体消失,情节较离奇;《鸟类之化妆》讲述科学道理,笔触涉及鸟类的沙浴,水浴,洋杖、磁石等新鲜的知识。《月世界》给中国的神话传说做解释,同时认为只要有适当的飞行器,人类就可以实现星际旅行,而这种推测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人类已经可以登上月球,探索星际奥秘。

四、艺术特点

此时期的科学小说虽然是在西方小说影响下产生的,但除去一些比较成功的仿作之外,其他大量的小说还是沿用古代小说旧的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古代小说形式上的束缚。不过在语言上,与这一时期其他小说一样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在一些场景描写上也较为真实、生动;有些情节设计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些都是近代科学小说值得一书的地方。

(一)艺术上的“旧瓶装新酒”体现了作家们艰难的探索。前面说过,《生生袋》是用生理学的知识来破除迷信思想,揭出了“鬼”的本质,运用到了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但是小说通篇还是采用文言的形式,没有体制上的根本变化。在第四节中,描写到“客”的豪迈,就采取了古代韵歌的形式:“客饮乃大豪,亢声以歌曰:‘酌我兮金觥,宾主欢饮兮无央,邂逅兮萍水,伐毛换髓兮,永享康强’。”这种形式起源于先秦时代,一直是各代文人最擅长采用的表现方法。在文章最末一节“血轮之巨战”中,作者更以一首佛家的偈语做结,文曰:

皮肤与涎膜,

双皮判厚薄,

脑经四分支,

筋肉相束缚。

血管共回管,

散布殊杂错,

呼吸仗养气,

一失身便索。

五官司妙用,

六腑并附着。

人生虽若梦,

卫生奚可略。

在字数相同的三节诗中,作者浓缩了外来的生理学用语,同时利用了传统文章中经常以诗歌做结的形式。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像19世纪末“诗界革命”的口号———“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怎么也没有彻底走出传统的限制。

还有一些科学小说,例如萧然郁生的《乌托邦游记》依旧采用传统的章回体结构,回目两句字数相同、内容对应,概括本章内容。再如半废的《亚氧化氮》虽是写外国男女的故事,但是对其外貌的描写还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老套路,“……男的丰姿清秀,朗朗如玉山照人,女的生着苗条的身儿,媚人的秋水儿,编贝似的齿儿,樱桃似的口儿,……”即使是满篇新名词,也还是要用旧套子来装载,那个时代的中国文人真的是步履维艰。现在看起来这样的形式限制了作者的创作延伸,但是在那个时代,创作者们都是自觉或半自觉地在运用这样的模子在写作。启蒙是主题,形式只能是附属,为了让阅读者没有阅读距离感,他们不得不选用中西交杂的语言、结构,力图消融文化差距。

(二)新名词在作品中大量被使用,最直观地表现了西学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冲击。

前面说过,虽然《生生袋》没有摆脱传统小说体制的束缚,但是在其中出现了很多外来新名词,比如在第四节,妇曰:“然则客少坐,妾当煮咖啡以饷客。”“咖啡”即由外国引入的外来语。除此之外,文章中还有其他一些医学名词,如“肌肉扩张”、“骨髓”、“黏膜”等都是伴随科学进步而来的词语。其他的作品中,还有“无线电”、“电波”等词。这样一些外来科学名词的运用,一方面起到了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词库,推动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

(三)扎实、朴素的语言蕴涵着轻松的笔触。科学小说本来是“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3]因而,科学小说的语言应该是轻松、活泼、生动,寓理于描写之中的。近代科学小说的创作有一部分作品达到了这样的标准,而另一些作品由于描写实验场景等,则显得有些平淡无奇。值得注意的是,端生所作的《元素大会》、捷臣所作的《蚊之友爱》两篇都用了拟人手法。前一篇是描写各种化学元素的特点,结尾处旁出一笔,以做梦为结尾,语言较新奇、生动;而后一篇用描写人之友谊的语言来描写蚊虫之间的友爱,设计较巧妙。还有一篇由天笑、毅汉所作的《发明家》在文中加上了一些邻里之间细节的描写,所用语言轻快、活泼,而最出人意料的描写是发明家竟被自己的发明所困,让读者不免开怀一笑。当然,创作科学小说的作家们都本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严谨态度写作,因此近代的科学小说语言都较朴素、扎实,较好地起到了科学知识传声筒的作用。

除去语言外,近代科学小说的情节设置也较有特点,如谢直君的《科学的隐形术》,先讲述自己遇到隐形之人被抓的场景,引起自己的好奇心,于是自己也去寻找,居然找到了;但作者又笔锋一转,描写自己最终无法拥有这种方法。最具转折意义的是梅梦的《月世界》,文章通篇在描写月球上的景象,结尾处却写学富游览月球是在“美国巴拿马博览会天文馆内最大的月球模型月世界”,笔触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转换,收放自如,也是成功的作品之一。

(四)环境描写的引入也是此时期科学小说的重要特点。

《生生带》的作者在作品中以一段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大汉辞客入,客移椅至庭,坐花荫而长啸,声撼林木,仰首观月,逸兴遄飞,听草间声唧唧,如人私语。堂间自鸣钟之摆动,时扬断续之声。”这可视为近代短篇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标志。环境描写在传统短篇小说中一向不受重视,而近代作家们受西方文学影响,认识到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还能反衬人物的心理和情绪。因此在此时期的很多类型的小说中都用到了这一手法,科学小说作为受西方文学影响甚深的一种短篇小说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五、结语新晨

虽然近代科学小说在近代社会风云变幻之中大起大落,从兴起到衰退只走过了短暂的道路,但这昙花一现的美丽毕竟开启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回顾与反思的。我们无法说清它对于后来的科幻小说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但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近代科学小说的兴衰史也可视为近代社会、作家和读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A].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51.

[2]徐念慈.小说林缘起[A].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56.

[3]鲁迅.月界旅行辨言[A].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7.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小说。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翻译文学的影响,产生了一批类似于西方科幻小说的作品,被称为科学小说。这种新兴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古典小说的特点,其题材广泛、情节设置独特、语言轻松,虽然从兴起到衰落的时间不长,但是它毕竟是中国近代引人注目的小说类型之一,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学;科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