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教育人才配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策略问题
(1)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当前,高校人才就业中出现的地区、层次、专业等结构性不合理,从教育系统看,尤其突出的是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人才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高校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他们适应非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又较弱,因而,这是制约高校人才就业最突出的原因。以广西高校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学校中只有桂林工学院、桂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两所学校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专业。
(2)部分高校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缺乏预测与规划。部分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许多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教材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代相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高校较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许多用人单位心存疑虑,影响高校人才就业,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交通学校比较重视教学调整。
(3)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偏低。目前,一些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还未根本转变,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一些人员甚至还将就业机构的职位当作权力的象征。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上,严重影响学校的就业工作。
1.2制度问题
目前高校对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的创新意识不够,一些高校对当前相关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落实不是很彻底,严重缩小了高校人才的就业渠道;高校人才就业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利益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另外,待就业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有关部委、厅局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使高校人才跨地区就业时,有些城市的落户政策严重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工作保障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一些相关政策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切实保障学生在就业时的利益的政策亟待出台。
1.3组织问题
学校就业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情,全校各个部门必须协同工作才能顺利完成。目前广西大部分高校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他部门的工作并未与大学生就业联系起来,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西大、山水两所学校认为重视科研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只有机电一所学校重视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另外,各个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有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这些人员刚刚经历了学生时代,理论知识和经验都不是很丰富,加之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在就业指导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很不充分,也就更加无法探究到比较好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不到位,在某种程度上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学校、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全国取得职业指导教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教师不足400人。
1.4技术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了高校的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轨。如国家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并没有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适应性。
另外,解决高校人才就业包涵着大量的技术创新问题,如网络化的应用、品牌、学生培养创新等。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就业工作中,各学校并没有什么新的就业措施,在品牌宣传、多元培养等方面重视的学校并不多,甚至还有部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未应用电子网络。
2基于TIM视角对建立新就业配置的对策
2.1制度方面
为从制度方面解决高校人才就业问题,我们必须做如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就业配套制度。以高校人才农村就业为例,必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淡化干部身份,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合理流动的障碍。积极推进岗位资格证书制度,裁减不合格的公务员、教师及其他岗位上的人员,腾出就业岗位安排高校人才就业;在社会保障、子女升学等方面给予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减少高校人才的自愿性失业。从根本上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
(3)建立高校人才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在依法就业的基础上,广西区政府可辅以利益机制(如减税、补贴、奖励等)进行驱动,来激发社会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如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和税率来减轻企业负担,或提供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它们雇佣大学生。
2.2组织方面
(1)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
由于就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西部产业与人才配置协调发展的成功关键因素,所以,解决广西就业问题不能盲目追求人才配置的总量,而要把人才质量和结构优化放在重点,要把它作为区域发展政策的首要考虑对象。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其人才配置作用的发挥。将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人才配置机制结合起来对解决高校人才就业作用更为明显。
(2)加大对人本职能教育的投人。
高校人才对就业的期望值与教育改革投入紧密相关。制定职能教育发展政策,鼓励专业教育与人本职能教育的结合创新,进一步完善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等就业服务部门职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2.3技术方面
(1)全面推进精准人本职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只有全面推行精准人本职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社会和行业欢迎的劳动者。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多元智慧素质为核心,以专业通才能力为本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都须根据社会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及学生情况进行创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并吸纳行业人士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2)建立和健全高校人才就业的信息平台。
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由广西区政府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社会中介机构建立信息沟通平台。网站的建设,运用强大的互联网络。加大信息的交换力度,及时全面地招聘、毕业生信息,网上初步筛选,即缩减了企业的招聘成本,也减轻了求职者的因求职而产生的交通、通讯等经济负担。
2.4文化方面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就业价值观,以提升工作价值的配合度。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考察除了反映专业知识的文凭与能力证明之外,主要把握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就业录用特质,第二个因素是就业价值认知度他们关系如图1。
由图1可知;就业价值认知度透过社会地位影响就业能力;就业价值认知度直接影响就业能力;就业价值认知度通过就业能力间接影响录用特质;概念化能力通过录用特质间接影响就业能力。所以,就业能力就业价值认知度密切相关。
(2)高校人才自身在就业中应发挥主体性作用。
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一。大学生一进入高校就要有职业意识,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职业和学业规划。并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和完善规划;第二,大学生应主动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使全面协调发展与个性特长发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能力素质与品德素质相结合,提高全方位的修养,增强就业实力和竞争力;第三,大学生应主动了解社会,走近社会,深入社会和职业实践一线,以便对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和变化做出适时反应。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
②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要正视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移就业重心。扩展就业空间,抓住就业机遇,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勇于走向基层,走向新农村,走向西部。走向非公有制企业,立志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并踏实地开展职业岗位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提高,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