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探讨(4篇)范文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探讨(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探讨(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探讨(4篇)

第一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制度分析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不断攀升,而入学率的不断增长,导致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为大众阶段。而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也必然成为发展的趋势。所以吗,建议一套完善、科学且全面的管理体制是高校改革中必经之路。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纵观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进行研究,寻找其发展中存在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制度

一、专业化特征

(一)专业理论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有较强的责任感,并定期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这是由于行政管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体现在各个方面,对于管理来说,只有尽心尽力的履行自身的职责,才能真正的实习管理的积极作用,也为高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工作精神,加强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在管理过程中将道德理念融入到一言一行中。

(二)专业素质

优秀的管理人员不仅仅只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对管理内容进行扩展,力争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想要在激烈的学校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同样也需要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在选择行政管理人员时,往往对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三)专业能力

能力是需要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包含多个内容: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反思和不断探索的能力。可见,这些都需要行政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得到,因此在考虑行政人员专业能力时应该结合其实际情况。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中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我国高校往往重视的学生的学习教育能力,而忽视了行政人员的管理工作。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环境造成的,我国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所关心的只是学校历年来的升学情况,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另一方面,学校本事对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1)我国学者对其专业化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教育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他对高校的良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管理其实就是服务,而服务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因此就没必要进行专业化;(2)在对专业化的标准进行制定时,也同样存在争议,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标准实际上是体现管理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认为这种标准化由于管理岗位性质的不同也会有所区分,所以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专业化应该分为不同的阶段,这是因为行政人员需要经历选聘、入职前、入职后三个阶段,所以其专业化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

(二)人员结构失衡

教学学者布鲁布克认为,高校中的管理工作更多的应该以知识为依据,不是应该以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在制度相关体系时,需要具备专业素质,保证管理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这是因为行政管理人员所要管理的人员多数都是一些高素质人才,所以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而言自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而我国高校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组织,由于人员水平存在差距,导致管理结构也变的负责。这些人员中,一些受过专业培养的人员,其专业能力较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见解自然也就高;但是,管理组织中还有一些学历较低,甚至不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这些人员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其次,行政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普遍比较落后,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凭借一些过往的经验,导致管理体系得不到发展。而体系的不完善,人员经不能进行清楚的分工,对于一些管理中的错误就不能责任到人。所以行政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往往都是被动的进行工作,行政管理的作用就不能真正的发挥。

三、加强人员专业化措施

(一)设立人员培养部门

虽然,我国已经针对行政管理工作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但是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每年毕业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在岗位中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真正的适应工作,所以,高校可以结合岗位需求多专业课程进行改善,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课程进行改革。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岗位,也可以开展一些实践课。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后,通过实践可以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真正的将理论知识和岗位工作相结合。

(二)加强后期培训

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人员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培养和学习。而且随着工作时间增加,一些人员难免产生松懈的想法,定期的开展培训,一方面可以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人员的积极性。培训的内容当然要以专业化为主,而且这些内容一定是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可以用到的。所以,除了对书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要结合一定的实际内容,从而真正的达到培训的目的,并真正的发挥后期培养对人员的指导作用。而管理人员中,必然存在这专业水平的差距,在培训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人员的水平进行特别指导,保证培训的多样性。

(三)完善激励制度

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中需要完善的激励制度。这是薪酬是每个人员的基础动力,更是员工物质需求的保证,也是对自身价值最好的体现。随着专业化的提升,薪酬也需要不断的提高。这是专业化意味着人员能力的提升,人员对薪酬的要求就会增加,而合理的薪酬制度也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方式。

作者:王淼 单位: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兴防.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

[2]胡冠中.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杨春.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3.

第二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力探索

摘要:行政管理执行力代表了高校的管理理念,它也是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所有高校都在努力构建适合于自身环境与能力范围的行政管理执行体系。本文认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引领学校完成既定目标,从行政和人文上提高管理决策力,实现既定方针,为学校规划未来发展蓝图。文章具体探讨了影响高校行政行为提升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并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提供了若干有效途径,希望以此来强化高校在未来建设中的行政管理能力。

关键词:执行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因素;消极因素;提升方法

“执行力”是典型的现代管理理念,它多应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范畴之中。在高校这一教育学术领域强化行政管理执行力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但能帮助教育管理者实现各项决策,还能将决策转化为实践动力,推动高校向前发展。

一、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代表了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发展战略意图,是带领校内员工完成既定目标的源动力。从行政管理层面来讲,该执行力要分两方面界定:第一是基于高校行政管理决策层的,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引的对学校自身实力的正确评估,在此基础上来围绕学校制定决策方针,作出能力规划;第二是指高校在管理者与高校组织共同愿景下所体现出的具体管理工作能力。严格讲,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体现执行力这一概念,靠它来支撑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发展。从执行力的实施角度来看,它的实施质量也决定了高校发展的成败,它既针对团队也针对个体,所以执行力就是高校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高校以它来明确发展建设目标与市场竞争力。所以说,高校应该快速找到提升自身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有效途径[1]。

二、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的因素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设法提升管理执行力的过程中要面临各种内外界因素,本文将其归纳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一)积极因素

一般我国高校都采取传统公立模式,所以为了校内组织在提升行政管理执行力方面保持相对较好的延续性,拥有自己的董事会最高行政决策权力机构,因此本文认为其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的积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行政管理模式完善且成熟,各方面组织工作都已经走在正轨上,再加之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在执行力方面可以相当坚决并能够让社会各界的公认认可,决策与执行过程更加顺畅。第二,管理成功经验丰富,目前一些国家级211、985工程高校拥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与人事基础,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校内事务的每一个环节采取高效控制。在人员能力和资金基础上也都拥有长期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整体发展格局较为稳定。拥有如此良好的管理基础,确保了其行政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第三,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可以与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良好对接沟通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就可以迅速、有效地区分部门责任,完成由上级下置的各项任务。高校与政府部门机构的接轨也能确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公文、消息方面的及时传达,这十分有利于高校在社会大环境下高速发展以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执行效率。

(二)消极因素

在目前我国的重点高校中,董事会属于投资方,所以他们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会更多考虑基于商业性质的行政管理模式与架构,偏向于更多经济性考量。这就造成了与教育本质的抵触状况。就以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来说,该学科很难在短期内为董事会投资方与学校带来明显巨大经济收益,所以董事会与校方在讨论行政管理执行决策时就很可能出现意见分歧,如果不能及时给出相应解决办法,其执行力的行使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再者,目前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模式方面还带有着强烈的计划经济与全能色彩,所有行政事务还要按部就班地由相应行政单位负责管理、审批,流程相当繁杂。如此一来就严重影响了行政策略的执行效率,对教务资金的周转分配也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在行政管理事务的执行流程方面来看,其管理效率还有待提升[2]。

三、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校内圆桌会议机制

传统高校通过会议模式来阐明观点、布置任务和提出决策,所以想要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就要从会议方式改革入手,改变传统会议以领导为核心、参会者为记录、学习、辅助的单一模式。要有效调动所有参会者的积极性,提高会议执行效率。本文认为,高校应该更加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可以基于专业领域内部发展规划来邀请一些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参会,让所有技术人员都拥有平等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共同协商决策,体现行政管理的民主性,形成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智库专家咨询制度”。对圆桌会议而言,学校管理层应该率先在一周前就准备向各个参会者公布会议议题,让他们在该时间段内展开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发言报告撰写等等准备工作。而管理者方面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制定政策草案,收集反馈信息与决策相关素材,使得圆桌会议能够更加民主化、透明化的开展。因此,良好的会前准备和会上的行政决策高效率也能使圆桌会议后的行政管理政策执行力更加有的放矢。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执行原则

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决策执行要基于“善治”理论指导思想,高校董事会及管理层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行政管理观念,将某些决策执行目标从经济性转移为人才教育,这也符合高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开创本质,即“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原则。为此,高校应该明确教育不能产业化,而是要以育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首要目的。在明确这一点上来加强行政管理决策的执行效力,同时也要摒弃复杂的、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适合于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够适应时展的新行政管理模式与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有针对性地为校内行政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例如采用绩效工资机制、功绩制、卓越奖励制等模式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良好的激励机制也是目前国际上对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的一大有效手段,所以我国高校也应该将其贯彻到底,切实保障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稳定提升。

(三)调整责权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层最大的特色就是全能,所有行政事务全由学校统一管理,但是如上文所述这种行政管理机制很容易造成执行力不足、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强化行政管理执行力就必须对高校管理层进行责权机制调整,即领导层要学会提升自我工作自觉意识,深刻认知权力下放会为高校行政管理带来的改善效果,明确高校整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将各个行政事务交由不同部门来处理甚至抉择,下放权力让分支部门自行把握和评估执行效果,而特别重大决策才由圆桌会议来共同协议决定。

(四)行政管理信息化

行政管理电子信息化是目前高校建设的必经之路,因为高校档案较多,需要有效妥善管理,所以建立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高校档案数据库,以及高效率的电子化办公系统是有必要的。其目的不但是为了迎合时展节奏,也是希望通过快速的数据档案整理、存储、分发与查询来提高行政管理执行力度、提高行政事务处理效率,使行政管理信息化成为现实。再者,它也能满足公众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使校内行政事务处理进程更加透明化、公正化和人性化。

(五)完善问责制度

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决策及执行方面存在典型的领导体制,实际上它是不适合于市场经济时展节奏的,所以高校应该引入如企业一样的责任归属机制,将每一项具体的行政事务都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或每一个行政个体身上,做到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问责制度。本文认为,明确的问责制度可以为行政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与危机感,能极大程度鼓励他们快速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并学会主动为每一项已完成的行政事务作出总结归纳,以便于在会议上反馈助力领导层参考决策。

(六)反馈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在执行任何事务时都要做到民主化,这就需要为其建立事务及决策反馈机制,更加重视来自于校内各方的反馈意见与建议,根据这些反馈而在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调整和补充。本文认为,长效反馈机制的建立就是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为自身工作创造反思总结机会,为工作收尾创造自查自纠空间。高校行政管理层应该具备这样的纠错能力,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它对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冯丹 单位: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黎晶婷.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35-36.

[2]周梅芳.浅谈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7-8.

第三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化探讨

摘要:本文在讨论中国高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并结合中国高校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政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相对于建国初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落后于高等学校的发展速度,并且仍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内部十分复杂,管理任务与事务众多,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是建设有社会影响力的高校、实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目标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现实情况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四十九条明文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2000年,教育部选择了5所高校先期开展职员制度试点工作。从上个世纪末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开始到如今,各个试点高校梳理了人员关系,简化了管理结构,使行政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得到了明显的推进,管理人员的服务与进取意识显著提高。尽管各试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与最初的预期目标相比,依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些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统一的晋升标准,现行标准可操作性较弱;有些高校忽略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价值,致使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行政管理人员;有些高校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的考核,缺乏完善的工作业绩评估。以上不足之处,主要原因如下。许多高校管理人员依然处在传统的“双肩挑”状态,行政管理与教学两手抓,所以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上,并且在某些评优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做不到完全的公平,进而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行政管理队伍中,依旧存在“官本位”的价值观,不但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而且与以人为本相对立。

三、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简述

现如今,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意识到高校管理人员的作用,并且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来加强和保证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进行。美国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机构诸如美国公立大学及学院协会(AASCU)、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全美教育协会(ACE)。其中,哈佛大学设计了校长研讨会、新校长研讨班,前者专门面向大学校长,后者面向中层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哈佛大学还设计了一系列培训项目,例如MDP(管理技能发展培训)、MLE(教育管理与领导能力培训)等项目,这些项目帮助学院的各个中层管理者(院长、系主任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学会思考自身职责之外别的工作领域的其他实用问题,增强全局战略决策能力,同时掌握作为一个高校管理人员的全面的、必要的技能,以更好地进行管理决策。英国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机构是国家校长培训学院(简称NCSL,即theNationalCollegeforSchoolLeadership),该学院培训的最大的特色是其连续性,即在校长的专业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在领导层次方面,无论是校长、副校长,还是中层领导,都有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在管理人员的工作年限方面,无论各层管理人员任职的年限长短,都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一般来讲,英国方面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比较重视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澳大利亚方面,由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为其国内的高校提供各种培训。该委员会为高等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培训主题大致包括高层领导未来扮演的角色、高校战略方向与计划、领导的价值与如何领导的方法等方面的主题。日本方面,以日本国立大学为例,由日本的文部省负责举办对学校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针对的管理人员包括校长、课长、事务长、课长(事务长)助理。

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效率,使各高校在各个方面积极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管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了高校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但是具体实施方案并不明确。因此,进行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首先需要国家的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在宏观层面上促进职业化建设进程的首要条件。

(二)高校内部成立管理人员教育监察部门。所谓教育监察部门,其职责自然分为教育与监察。该部门需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层面上灌输正当的观念。另外,该部门需要在平时严格监察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视情节的轻重,有权对管理人员进行处罚。

(三)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实用的管理人员培训制度。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完善、系统、实用的管理人员培训制度,这是这些国家能够在高等教育方面跻身于世界前沿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现实原因。因此,建立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管理人员培训制度是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借鉴以上四个国家培训制度的长处,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建立如下,首先对管理人员的层次进行分类,然后,培训人员首先配合教育监察部门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层领导的公共基础课,然后根据领导的层次,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四)高校制定系统的考核、评估与晋升标准,并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以后,需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的考核与评估,并且根据结果进行晋升工作,与此同时,制定与考核评估结果挂钩的工资制度,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使管理工作更高效率的进行。

作者:边江 葛晓野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葛晓琴.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0(12).

[2]左彦鹏.析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3]臧莉娟,赵敏.论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及其推进策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第四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目标管理分析

摘要: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措施是现阶段高校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总体目标所开展的创新性探索,同时也是让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逐步的走向合理化、规范化的有效手段。本文对目标管理的概念及内涵作了介绍,并分析了目标管理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最后阐述了怎样更好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目标管理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简介

在上世纪的中叶,美国学者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其通过采用科学以及行为管理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目标管理体系。依靠目标管理体系,更加的重视机构内部有关人员和上司一起对相应的目标进行设定,在过程中达到自我管控的要求,同时一起奋斗而实现既定的目标。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员工取得的相应成果也拥有相对确定的设定目标用作参考,这样使相应的评价工作及奖惩工作也更为公正与公平,进而提升工作人员不断达到目标的积极性。

二、目标管理的内容

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机构内部无论上层、中层或者基层的管理者以及机构中全部的工作人员为实现设定的相应目标而不断的奋斗与努力,同时按照目标所达到的最终成效而实施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措施,来持续的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管控能力。目标管理共包括以下的内容:第一,所设定的相应目标是机构内部所有人员一起讨论而设的,并对机构的总体目标逐一分解从而确定不同部门以及不同人员应当完成的相应工作及职责;第二,将机构的整体目标以及个人所承担的目标当成指引,来促进工作的开展并作为准则和依据,机构进行的所有工作均是为了达到相应的目标展开的;最后,按照相应的目标完成效果作为参照,来完成对机构以及相关人员的考核。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相应的计划和控制职能,其更加的重视采取相应的目标以实现对工作的事先管控,相应的人员在过程中完成自我管控,同时也更加的关注对于目标完成效果的考核工作。目标管理拥有下列的特征:1.进行目标管理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人的影响。在目标管理实施中,要求相应的管理人员及被管理人员均需充分的调动主观能动性。2.在目标管理过程中,每一个工作人员自身的职责得到细致、明确的划分,并且不同人员之间的目标具有互为支持、分层的目标链条。3.在进行相应的目标管理时,更加注重的是目标实施的具体情况,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一定的效益。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拥有明确的效益目标、业绩目标以及考核制度。4.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工作人员均受到一定的约束。

三、目标管理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

1.目标管理可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

对于高校来说,高效的行政管理可以确保学校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合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并使之产生最大效能,并在学校各个环节中均发挥着指挥、管理、协调等关键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力量的增强等,而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素养、状态以及管理效能等,会对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产生极大的作用。要是在进行行政管理时没有科学的手段,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性,那定会导致整个行政管理效率的降低。而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让相关部门与管理人员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2.目标管理更能调动人员的能动性

在进行目标管理时,其注重让全部的工作人员均参与进管理中,这也正合教师所拥有的职业性及心理相一致。在采用目标管理之后,把学校所制定的目标更加的系统化,同时把整体的最终目标和不同部门所制定的小目标有机融合,把整体目标细化为了可以有效激发人们能动性的个人目标,并且也给予每个工作人员相应的自主权,这也符合高校各部门以及教师自身的期望。在进行目标管理时,更加的注重个人的参与,每个工作人员不单是目标设定者也是完成者。当目标设定过程中,让管理人员以及被管理人员均参与进来,通过讨论来确定目标,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使员工接受个人的目标,并在工作中不断的朝着目标方向努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3.目标管理更有利于考评工作的开展

我们采取的目标管理是为了让工作人员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及自主性充分的体现出来,以此来强化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荣誉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让所有行政管理者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功有所赏、力有所用,将鼓励变为工作的动力。并且目标管理同样发挥着一定的监管作用,通过目标管理能够清晰地了解相关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决策目标的实际实施效果,并且也能采取自我监督、领导监督以及相关部门监督等方式,通过工作汇报、检查、考评等手段来对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可以让考核工作更加的公正与客观。

四、高校行政人员实施目标管理的措施

1.完善目标管理制度

要想采用目标管理方法,必须具备相应完善的、高效的组织及制度。进行相应的目标管理时,要按照学校内部不同的行政部门所具有的任务,来制定相应的整体任务、任务进行的顺序以及任务完成的期限,并把总任务再细化为各个部门的分目标,同时将具体的任务分配至每个岗位和人员,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是确保目标管理开展的重要环节。首先,我们制定行政目标时,其整体的目标应当依照学校所承担的中心工作进行设定。其次,每个岗位以及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及目标,均应当服务于总的目标。每个分目标均须具有明显的意义和效果。最后,不同的分目标也应当有一定的层次划分,进行相应的等级归类,也应当区分开来目标的长期性与短期性,对于目标应当进行综合性的考量。

2.要确保个人的目标和学校总目标的一致性

在目标管理中,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的总目标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两不同的目标能够互相的束缚与作用。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实施目标管理策略,要想获得相应的效果与成绩应,当让目标管理针对的人员所拥有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总目标保持一致性。而要想保持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首先要使学校所制定的总目标涵盖行政管理部门所设定的目标以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所承担的个人目标,只有如此才可以使相关人员在学校的总目标里明确自身的位置所在,了解自身和学校的利益联系,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以提升工作人员的接受度,逐步的将学校目标转变成个人目标。

3.形成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

要不断地强化目标管理所发挥的作用,就应当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并且让相应的考核工作和员工的奖惩以及晋升等相联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发挥出来,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进行考核工作时,应当设定由学校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组成的考核班组,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组织。考核组织具有下列职责:对所设定的学校年度目标进行会审,同时对不同部门的目标考核提供参考性的建议;组织定期的年终的考核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奖惩制度;对于目标实现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协调与解决。另一方面考核工作也要具备层次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全方位进行考核,确保考核的公平性与客观性,不断提升目标管理的实效,从而达到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规范化。

作者:柏海珍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义坤.论高校目标管理与制度管理的辩证关系[J].当代经济.2016(10)

[2]邓晓菲.目标管理在高校办公室中的运用探讨[J].统计与管理.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