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社会主义行政体系的路径抉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实现形式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确立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规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又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着符合客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作为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实践中以与时俱进的鲜明品质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同时又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创新着自身的内容和方式。
2.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提法有两个定语:第一,“中国”,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带有中国烙印;第二,“社会主义”,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这两个严格限定,使得它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联。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着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最本质的要求和内容;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和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创新,不失时机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着体制支撑和机制保障。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根本所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本质,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充分实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坚持党的领导,根据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行政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切实保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思想和根本宗旨,使各项行政行为体现人民意志,符合人民要求,维护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依法治国这一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基本方略,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依法行政,合理行政,诚实守信,高效便民,建设法治政府。
4.体现着更强的公共性、服务性和公正性。公共性、服务性、公正性是现代公共行政的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融这三性于一身,促使政府成为维护人民利益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促使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节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公正的保障者,注重公共服务,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使政府公正办事,公平行事,诚实守信,政务公开。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具有现代公共行政的特征。
5.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行政管理体制中,包括着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行使。使这三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鲜明特征。通过合理配置和运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增强着决策的科学性和责任感,解决着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执行不力等弊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民主,执行坚决有力,监督公正透明。通过在组织构架上科学配置决策、执行、监督部门,使政府工作形成协调严密的工作体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滥权要追究,避免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等问题,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的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作为一个体系,它是整个体制特别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专门研究和推进;作为体制保障,它又贯穿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需要和其他各项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进行。正是由于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和各项建设紧密相联的。在诸多的内容中,基本内容有:
1.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规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一基本职能,一以贯之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履行这一职能,重在准确全面。经济调节,需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市场监管,重点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规范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社会管理,需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着力解决好“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履行政府职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履职重点和方式作出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政府职能不断朝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转变。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履行政府职能,还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关系,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
2.政府组织结构。政府组织结构根据政府职能和履行职能的客观需求确定。横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执行机关,向同级人大负责;纵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构成完整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央政府领导各级政府的工作,上级政府领导下级政府的工作。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由办公厅、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局、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组成。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组织机构,从履行职责的需要和本地实际出发确定。这些机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履行着政府的职责。
3.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责的有机结合。我国政府职能的履行,是由从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的不同层级政府共同承担的,并把政府的职能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和分配。中央政府着重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统筹协调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履行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服务基层,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地方政府中省、市(地)、县(市)履职的重点和方式不尽相同。目前正在探索的省直接管县,是一种调整政府体系的大胆尝试,有利于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发挥县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4.人员编制。人员编制和职能配置、内设机构是政府部门组织工作的三大要素。政府部门使用的是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行政编制的管理权集中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有利于工作开展出发,确定国家行政编制的总规模。然后,将这些行政编制予以分解,一部分下达给省,由省、市(地)、县逐级下达,一直到乡镇;一部分由中央政府使用。中央政府使用的,除用于中央政府各部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中央垂直管理的系统。中央政府给各地核定行政编制时,主要以人口、地域、经济总量为参数,同时考虑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民族自治地区的特殊性。
5.制度体系。政府制度体系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基本适应政府履行职责需要的政府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前提是坚持我国的根本制度,核心是完善政府管理,关键是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制度建设在坚持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保证把政府置于国家制度和人民监督之下,以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既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长远目标,又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近期目标。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各种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在政府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行为规范、队伍和政风建设等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状况也不断出现。为推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理政为民的服务政府,权责明晰、监督到位的责任政府,法律完备、行为规范的法治政府,清正透明、精干有力的廉洁高效政府,必须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渐进改革、逐步改善、适时革新的思路,选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路径。
1.集中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结合政府换届进行集中改革。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集中改革进行过六次,每一次的重点虽然不同,但都解决了当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六次改革,一次比一次更深刻,更有成效。这种集中改革,一般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决策,自上而下逐级展开,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有相关的综合性配套政策作保障。结合政府换届进行的这种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总体规划、整体安排、集中实施。
2.分类推进。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每一项改革又都毫无例外地包含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的农村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都有职能确定、机构调整和编制核定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3.适时调整。集中改革和分类推进都是集中解决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但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是一个不间断的长期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可能出现,又需要及时解决新的问题以便给改革和发展铺平道路。因此,仅仅有集中改革和分类推进这两种形式还不够,还需要抓住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及时对这些体制机制原因予以解决,即出现一个解决一个,发现一个调整一个。经过一个接一个地适时调整,就不断趋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
4.创新管理。政府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信息获取、领导决策、力量配置、指挥协调以实现政府职能的履行、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创新管理,首要的是创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设服务政府;树立权责一致理念,建设责任政府;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建设法治政府;树立清正廉洁理念,建设廉洁政府;树立质量效率理念,建设效能政府。创新管理,要在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和重要环节上不断与时俱进。创新经济管理,要更多地应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优化机制。机制保障体制,好的体制必须有好的机制做保证。不断优化政府的运行机制,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内在要求。机制包括政府的构架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动力机制、考评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老的机制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新的机制需要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建立和完善,并且在发展中继续探索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