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后勤改革的弊端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后勤职工的工作薪酬直接关系高校的长远稳定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各个高校和后勤实体都十分重视职工薪酬和待遇。改革之后,几乎所有高校的后勤职工薪酬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仅从工资总体水平上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后勤人员平均工资相对学校同类机构的职工工资水平要高一些。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学生公寓、高校食堂等后勤基础设施极大的限制了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从1999年开始,我国各大高校积极推进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化。依靠社会化的投资体制,我国高校新建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建设规模得到巨大的发展,突破了后勤设施对高校招生规模的限制。5.促进高校集中精力抓科研教学。原来具有事业性质的后勤管理部门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转变为独立企业化性质的后勤实体。在推进后勤部门分离的时候,高校大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经营,逐步建立起有序竞争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为高校转变办学模式,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我国高校发展、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从而忽视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弊端。
1.民营化的后勤实体缺失公益性。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中,形成了很多独立运行、完全走民营化经营的后勤实体。他们具备了一般民营企业具备的所有特点,发展成为了普通的民营企业,因此其经营目标就成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是,我们必须时刻谨记,高校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市场,高校需要的后勤实体不仅要能够提供优质后勤服务,还必须保持其应有的公益性。完全走民营化经营路线的后勤实体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使高校后勤缺失了其应有的公益性。
2.降低了学校对后勤实体的控制能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一些高校没有持有相应学校后勤实体的股份。于是就造成了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的关系仅仅维系在简单的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完全脱离了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这种现象的直接结果便是使高校丧失了对后勤实体的应有的监督职能。当高校的后勤实体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经营高校后勤服务的时候,就可能会对高校的师生的生活或是高校的教学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这时候高校若是不能对后勤实体进行监督的话,必然后患无穷。
3.助长高校后勤实体的垄断行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形成的后勤实体经营的目的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其经营过程中会不断的追求利润以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其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高校缺乏对后勤实体的有效监管,在客观上就可能助长高校后勤市场的垄断行为。这种垄断行为不指某企业能够在某个区域对所有高校的后勤进行垄断,而是指后勤实体在某高校内,垄断了学校食堂、学校超市和其他全部能够在学校进行经营的店铺。在这个基础上,后勤实体就会将所有的店铺和超市交给和自己有关系的一些特殊人士经营,最终会导致后勤服务质量的大幅下降。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能滋生腐败。由于高校原有的服务支撑体系无法满足扩招需求,于是一些高校便走向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因此某些高校的后勤部门便迅速膨胀,机构设置越来越齐全、后勤保障部员工人数迅速增加。然而,在机构膨胀的同时,后勤保障领域却存在定位不清、监督不明腐败横行等问题。高校后勤的腐败问题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原因引起。首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仍然有些学校的领导能够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学校后勤资源进行调配,仍然可以决定后勤实体的一切日常决策。第二方面因素,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一些学校的后勤实体并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营的法人企业,这类后勤实体的内部管理不仅存在改革之前行政管理,还夹杂着企业管理,由此可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实体的运行极有可能缺乏规范性。
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因为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资产出售的价格低于其实际价值。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某些高校就存在严重的国有后勤资产的流失现象。改革过程中,由于国有资产的估算、折算或是折股上,没有严格国家的规定进行,没有根据市场规则处理后勤资产,于是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6.国家补贴政策难以落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十多年以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用于推动改革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高校后勤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十分严重的,这些矛盾主要是指市场竞争性与教育公益性之间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为了缓和这些矛盾,稳定高校食堂物价,很多地方政府按照国务院的政策要求对学生食堂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但是在很多高校的食堂,这种补贴政策不仅没有落到实处,反而被当成赚钱项目。(本文作者:王文莉单位:成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