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贡献范文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贡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贡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贡献

摘要: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中国新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国民性改造和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历史贡献,以期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贡献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唤起、发动、组织、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完善和建构起来的,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民族化的典范。这一理论体系无论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成长成熟、中国国民性的改造还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队伍建设、理论武装与理论普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征

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研究,我国学界的张耀灿、郑永廷、王树荫、欧阳恩良、刘建军、徐启贤、罗国杰、苏振芳等国内学者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大批成果,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原理指导和方法论基础。如:刘建军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地位作用论、目标任务论、内容要求论、方针原则论、方法途径论、领导管理论6个方面[1]。苏振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可分为4个方面:一是总论,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理论基础、历史与现状、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内容和分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析;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范畴、方针、原则、方法、职能和目标实施;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领导管理和理论创新[2]。王树荫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必须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学理性和指导性的特点[3]。笔者在借鉴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历史构建、内涵和特征。历史构建包括了党的创立到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索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时期4个历史阶段。理论体系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索、创立、成熟、完善的历史演进,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指导思想,时代主题和目标理论,地位和作用理论,方针和原则理论,领导体系和队伍建设理论,内容和要求理论,对象和任务理论,方法和途径理论等横向9个方面的理论内容,以及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继承性,创新性,革命性,批判性,阶级性,大众性,有效性9个方面的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走向成熟,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因果的同一历史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文化、理论、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和政治保障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为中国共产党担当民族使命找到了道路和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火炬和理论灯塔。深刻地意识到改变中华民族被欺凌、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就必须以俄为师、走俄国革命之路,但在怎样借鉴俄国的经验、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革命的道路怎么走、依靠什么样的社会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上,从陈独秀、瞿秋白、向中发、李立三到博古,党的早期领袖和领导集体都没有能够实现在思想和道路问题上的清醒和自觉。因而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从组织城市工人起义、城市暴动到万里长征,幼年的党屡遭挫折,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也屡遭失败。幼年的中共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教训之后,以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逐步形成,通过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失败教训的反思,通过对党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艰苦的理论探索,通过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和清算,通过整风运动和干部教育以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才逐步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把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和方向。壮大了党员队伍,为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讲都经历了一个从弱小到壮大的发展过程,而这一发展过程的内在动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队伍最初是由少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追求救亡图存和人民解放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和构成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精英们一方面同胡适、张东逊、黄凌霜、张君劢、戴季陶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展开论战,为马克思主义辩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道,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共党员深入工人、农民中,通过举办夜校和讲习所等方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组织动员工人罢工、引导贫苦农民走上革命道路,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党员。随着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又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到军队建设和其他工作领域,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既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和先进分子加入了党的组织,壮大了党员队伍,为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争取民族解放、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领导力量。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党员的成长经历,大多数党员大多出身贫苦,无论是思想觉悟、政治素质还是工作方法,都难以胜任复杂而艰巨的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就清醒地意识到,要肩负民族使命,就必须唤起工农千百万,唤醒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依靠、团结、带领他们走上追求民族独立和自己解放的道路。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各级领导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各种工作的本领。因此,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开办工人夜校和农民讲习所等活动,培养积极分子,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党校和红军大学,培养党和军队的各级干部,延安时期党又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中央党校,使大批党员干部接受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完善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又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转变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和能力。正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走上革命道路、融入革命队伍、成长为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工作方法和能力的培育提供了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促进了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加速了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推动了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中国人民一向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反抗压迫、不屈服于受奴役的命运而闻名于世,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用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和道德规范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控制,铸就了劳动人民守旧、消极忍让、主人翁意识缺乏、清官意识浓郁、独立意识不足、迷信、妥协等性格特质。近代以来,尽管维新学者和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曾经掀起过国民性改造和批判的思想运动,在有限的范围内唤起中国人民国民性的觉醒。但由于承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以及多次革命运动的失败,加重了国民性的沉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夜校、讲习所、传统媒体、干部教育等多种方式宣传先进的思想主张,唤醒了广大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使他们搞清楚了自己受压迫、被奴役的社会根源,促进了他们的革命意识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质。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形成塑造、哺育了一代新的国民,加速了中国国民性的现代转型。促进了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的一种社会实践,是通过教育这一特殊的途径对人进行塑造、教化、引导、改造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特定的政治集团用系统化的思想、多渠道的途径、多样化的方式影响、争取人民群众,实现政治目标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历史进程中所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体系,就其直接目的来说,是唤起受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促使他们走出蒙昧,走向觉悟,凝聚他们的力量,通过社会革命创建新中国这一政治目标。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传播的思想的先进性,这一过程既是影响人民群众,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促使他们精神启蒙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以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坚持在广大人群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教育他们的思想觉悟,走出蒙昧,改变了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唤起了他们沉睡蛰伏的革命激情,激发了他们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培育了现代形态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是以关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为宗旨,以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以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科学思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运行机制、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社会向人类提出的重大问题,为无产阶级认识自己的生存世界、改造使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非人的世界,创造有利于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世界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基础。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指导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向导和方法指南,在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在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改变了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彰显自己的科学价值、实现自己的理论使命也是通过许多环节才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渗透到中国革命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使中国人民了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学会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并将其转化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融合。培育了现代形态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提供了精神动力。在中华文化有机体的构成要素中,民族精神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中华文化性质和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在战胜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威武不屈、厚德载物、团结统一为主要内涵的民族精神,既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秉持中华民族精神,奋力崛起、不屈不挠,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夺取胜利;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在战胜困难、反抗压迫、抗击侵略的斗争中迸发出来的时代精神提炼总结出来,培育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为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文化开辟了路径,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两个途径的统一,一方面是特定民族自己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在民族交往中对域外文化的接纳、吸收和改造。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文化相结合,既为中国民族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找到了道路,也为中国民族建设民族文化指明了方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的结合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形成来进行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和环节使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体系中的要素,如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石的认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和人民史观等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文化清泉,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构成,促进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加速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和形成的,它不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以及中国革命力量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困难,并与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思想影响力和文化作用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战胜一切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武器。进入新的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民主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党情、社情、国情和世情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时代主题、社会结构、国民素质、价值观念、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队伍建设、教育模式、理论武装与理论普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已经成为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方法、路径和队伍建设理论等对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强化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力和渗透力,推进理论武装和理论普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教育国民和塑造国民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影响力,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方面抵制和肃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国民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伟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7).

[3]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19—1949[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欧阳恩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6]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明确的六个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作者:晁小荣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