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妇女地位研究的新民主主义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国民党的婚姻家庭法
国民党婚姻家庭法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大清民律草案•亲属编》。这是婚姻家庭法近代化过程的萌芽。但是清朝的土崩瓦解,让这部本应该见诸世人的法典中途夭折。作为过渡,北洋政府执政前期颁布了《临时大总统宣告暂行援用前清法律及暂行新刑律令》,在民事法规方面承袭清律。后来,北洋政府在批判继承《大清民律草案•亲属编》的基础上,参考各国立法之新意,起草完成了《民国民律草案》,这其中也包含有亲属编。由于时代背景和阶级局限,《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并没有推行全国,所以严格来说,婚姻家庭法近现代化发端于国民党政府的《中华民国民法•亲属》。国民党执政期间负责草拟及修订法律的机构是法制局,法制局成立后便立即着手制定法制局草案。但由于当时立法院尚未成立,在国民党改组过程中该草案被搁置,《中华民国民法•亲属》(以下简称《民法•亲属》)的起草也没有直接以法制局草案为蓝本。然而,该草案确立了以法制手段改善社会的理念,男女平等的立法原则和兼容并蓄的编制方法对《民法•亲属》的革故鼎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28年12月,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陆续制定并颁布了民法总则、债权编、物权编。在民法内容的编写顺序上,由于受到数千年宗法制度的影响,立法院第102次会议将《民法》亲属、继承两编的“先决意见”提出报告,并交给民法起草委员会遵照起草。“先决意见”中涉及妇女权益的具体内容有亲属分类、夫妻及子女间之姓氏、夫妻财产制度、妾之问题、家制设专章规定、家长不论性别等。1930年12月,立法院于第20次会议将各草案提出讨论,即分别完成三读程序(即初读、辩论提议和修改表决),《民法》第四编《亲属》、第五编《继承》遂完全通过。[3]793《民法•亲属》自此产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施行的独立的婚姻家庭法,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亲属法从古代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民法•亲属》以《民国民律草案》为基础,吸收借鉴欧亚各国立法经验,尤其是德国与瑞士的民法内容,堪称大陆法系德国体例民法典中的代表。但是该法律过于超前,在当时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式设想,实际作用有限。《民法•亲属》共分七章,171条。它在内容上规范了订婚的成立与效力、结婚的成立与效力、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夫妻间的财产关系、离婚的成立与效力、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收养制度的保障、未成年子女的保障、家与亲属会议的规模与法律效力等问题。[4]1《民法•亲属》规定了两种离婚判决方式,即两愿离婚和判决离婚。离婚制度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离婚形式趋向平权,离婚理由男女平等,离婚后果法制保障等。《民法•亲属》还对夫妻财产制问题进行了规范:虽然法定是联合财产制,但还可约定,可约定统一财产制、共同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夫对妻之原有财产进行处分时除为管理上所必要之处分外,均应得到妻子许可。这样就否定了男女地位不平等、家长制等宗族传统,保护了妇女的财产权益,确立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原则,基本完成了从家族本位向个体本位、从专权离婚向平权离婚的转变。但遗憾的是,从《民法•亲属》的立法轨迹来看,夫权向配偶权的转变并不彻底。
二、国共两党婚姻家庭法中的妇女地位比较
(一)妇女政治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妇女社会事务参与权、选举权的保障来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早期,中共“二大”、“三大”、“四大”、“六大”等有关妇女问题的决议案始终把重视妇女解放、倡导男女平等作为奋斗的重要政治目标之一。如《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明文规定苏区男女平等参政,平等享有政治权利。其他法规如1943年《晋察冀边区暂行选举条例》也规定:“凡在边区境内之人民,不分性别、职业、民族、阶级、党派、信仰、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年满十八岁者,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后,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258由于有专门保障妇女政治权利的法律法规,所以在婚姻家庭法中的相关内容较少。国民党以《民法•亲属》为主的婚姻家庭法废除了延续数千年的宗法制亲属分类,改变了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确立了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与自由原则,使得亲属关系从传统的家族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民法》中也有规范的妇女参政条款,但当时的国民党侧重于用传统习俗维护社会稳定,用改良而非革命的方式来否定传统封建社会对广大妇女政治权利的压迫和剥夺,从性质上看有一定的妥协性和保守性。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婚姻家庭法更加注重从根本上确保妇女的政治地位,鼓励妇女参与革命和社会活动来争取自身权益、提升自身地位,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在执行上也就更为彻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处于斗争实践中的中央苏区和解放区妇女的政治地位高于国统区。
(二)妇女经济地位对比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婚姻家庭法的内容,考察婚姻家庭法对未婚女的财产继承权、婚姻财产权等方面的保障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妇女经济地位。由于妇女经济地位尚未独立,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很多婚姻家庭法都偏重于对妇女权益的保护。如1931年《中国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规定:未经结婚登记所生小孩和离婚后所有归女子抚养的小孩,由男子担负小孩的生活费的三分之二;1931年和1934年的婚姻家庭法都规定离婚后男女同居所负的公共债务,由男子负责清偿债务。一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财产继承权和支配权等方面,婚姻家庭法仍然偏向于保护妇女权益。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国民政府时期在妇女经济权利方面的立法较为超前,在旧社会遗风犹存的情况下,《民法•亲属》开始赋予妻子独立民事行为能力,这在当时犹如绣花枕头,好看却不适用。《民法•亲属》规定:夫妻财产制分为法定制及约定制两种,法定制是联合财产制,这是当时婚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制度,当然也可以约定统一财产制、共同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民法•亲属》第1005条规定了夫妻各自基于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获得的自己财产,依自由意思与平等地位约定共同财产制或分别财产制,作为婚姻生活财产之依据。如无约定,则采用法定财产制的联合财产制。在这种财产制度下,妻子拥有自己的财产,包括特有财产和原有财产,对自己的特有财产享有所有权和管理权;对原有财产享有所有权,但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丈夫管理。妻子原有财产派生的利息,归丈夫所有。[6]95如该法第1017、1018条规定:“由妻之原有财产所生之孳息,其所有权归属于夫”,“联合财产由夫管理,其管理费用由夫负担”,“当联合财产中不属于妻之原有财产,均推定为夫所有”,等等。从以上法律条文中不难看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以夫权思维为主导的立法。《民法•亲属》的一大亮点在于体现了妻子在共同财产制中的所有权,并赋予妻子在分别财产制下对个体财产的所有权与管理使用收益权。总体上看,国共两党的婚姻家庭立法都极大地推动了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虽然《民法•亲属》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但是与国民党的婚姻家庭法相比,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婚姻家庭法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三)妇女婚姻地位妇女婚姻地位主要是结婚、离婚及改嫁自由权的综合反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第九条规定“:确定离婚自由。凡男女双方同意离婚的,即行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亦即行离婚。”在离婚的后果方面,在子女抚养和债务清偿等方面侧重于对妇女实施特殊保护条款。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个妇女摆脱不幸婚姻的离婚高潮。在离婚的标准方面,如《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规定以离婚事由中的破裂主义原则,同时边区政府开始以夫妻的感情关系为基础来构造离婚法的标准。抗日根据地的婚姻法仍然坚持了偏重保护妇女利益的原则。解放战争时期,也只是在婚姻家庭法的某些内容上进行修改和补充,更进一步强调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姓名权以及保护妇女带产出嫁等权利。在保障妇女婚姻地位方面,国民党颁布的《民法•亲属》在离婚问题上规定了两愿离婚和判决离婚的方式,对离婚原因采用了列举制度,以防止当事人滥用离婚权利。《民法•亲属》否定了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早育的陈规,确立了婚龄的限制标准和一定的婚姻自由精神,取消了宗祧继承和立嗣制度。虽然《民法•亲属》废除了多妻制,基本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但是仍然允许妾成为男性的家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法•亲属》的半封建性。概括而言,《民法•亲属》是在确保父权优先的前提下来提高妇女的婚姻地位。而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婚姻家庭法,无论在财产分割、债务承担、子女抚养及抚养费用等方面,均体现了对妇女的照顾。
(四)军婚规定与妇女地位作为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的补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法律中提出军婚的限制规定。土地革命时期军婚条款一直作为一项特殊规定而存在,抗日战争中还颁布了专门的军婚法规。国民政府则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规定限制离婚和破坏军婚罪等内容,并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完善,但始终没有将有关保护军婚的内容写进婚姻法中。1947年颁布的《动员时期军人及其家属优待条例》中,大部分内容还是承袭《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条例》,如第九条规定:“动员时期,军人在服役期间,其配偶或未婚妻,无论持何理由,不得离婚或解除婚约。”国民政府的法令明确界定对军婚的保护限于出征抗敌期间,并且没有关于刑事处罚的条文。从总体上看,国共两党对军婚的规定均以在民法上限制离婚和在刑法上反对破坏军婚为核心。对配偶离婚权的限制是军婚保护的核心内容,破坏军婚是军婚法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国民党将军人配偶作为破坏军婚罪的主体一并科罪。这与共产党只处罚第三者、将军人配偶排除在外,作为教育挽回的对象明显不同。共产党注重政策和人情,将军婚的保护和革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离婚问题是牵涉到革命整体利益的政治问题。重视对军人及其家属的思想政治工作,改善了军人及其家属的政治、经济地位,让军属认识到支持军人作战的重要和光荣,说服家属自觉不提出离婚。而国民政府的军婚法令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战时法令,注重法理,更重视以法律方式解决问题。虽然军婚立法对军人家属的权利做出限制(如限制离婚等规定),但是它也制定了有利于提升妇女地位的拥军优属等政策。这在战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给军属妇女争取自身地位的提升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军婚立法没有及时注意到军婚现状的重大变化,随着全国的统一和战争的结束,在离婚上握有主动权的是革命军人而不是军人的配偶,新婚姻法对军人配偶的利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保障。[8]这项制度反而逐渐成为阻碍妇女地位的重要因素。军婚制度没能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对妇女地位的提升是不利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比较视角下提升妇女地位的现实思考
受时展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国共两党婚姻家庭法瑕瑜互见,在维护妇女地位方面的努力也显得捉襟见肘。然而时值当下,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契机,全社会将更加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保障妇女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妇女运用法律法规保障自身权益。对比国共两党婚姻家庭法,笔者认为改善和提升妇女地位,需从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婚姻家庭法发展的历史轨迹看,虽然二者在立法出发点、立法原则和立法目的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指导纲领、立法重点、阶级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颁布的婚姻家庭政策和法律法规注重妇女的解放,尤其是依据当时妇女经济尚未独立的现实情况,在财产分配方面对妇女进行特殊照顾的做法赢得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支持和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婚姻家庭立法启示我们,能否坚持以人为本,能否以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为妇女工作的重点是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妇女参加革命和社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当前,在由夫权迈向男女平权的新时代,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也存在和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消除工作中的妇女歧视、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等问题。因此,当前的婚姻家庭立法要以人为本,以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为重点,通过完善法制来保障妇女地位提升,改变妇女经济地位受到忽视和剥夺的现象。
(二)增强妇女权利意识,以争取权利平等为核心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颁布的婚姻家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对男尊女卑、夫权统治的封建意识,提倡建构男女平等的性别格局。如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从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保护妇女权益的基本原则。国民党颁布的《民法•亲属》也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为其立法原则。这一立法原则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妇女自身的觉醒,促使一大批知识妇女为男女平等而奔走呼号。时至当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性别理论的日益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男女平等的核心是权利的平等。妇女地位的提升不仅需要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还要以男女权利是否平等为性别平等的判断标准。然而目前在我国,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剧了整个社会特别是性别的分化。在效益、成本、产值等机制的驱动下,大部分妇女在就业资源、机会、权力等方面较之男性处于不利的地位,妇女因性别的差异而被视为劣势等级的观念和文化较之于计划经济时代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妇女地位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恶化,主要表现为妇女权利的剥夺和丧失。因此,增强妇女权利意识,完善权利平等的立法举措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注重婚姻家庭立法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相结合比较国共两党婚姻家庭立法的内容,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颁布的婚姻家庭法比较务实,多侧重于婚姻家庭立法的现实基础。而国民党颁布的婚姻家庭立法多以比较规范的正式条文出现,汲取大陆法系德国体例民法典的精髓,更多具有前瞻性。但在当时封建思想盛行、封建遗风顽固的大环境下,试图通过婚姻家庭立法来彻底颠覆封建夫权显然是天方夜谭。而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行政决议和规划等性别政策和制度文件中已经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原则。性别政策和制度从设计、执行到跟踪、评估逐渐被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统筹考虑。需要注意的是,婚姻家庭立法既要注重现实性,又要注重时代性和前瞻性,把完善婚姻家庭立法与提高妇女地位的现实需求联系起来,把改善妇女地位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一起来,把提炼中国经验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倡议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上看,军婚作为战时条件下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仍然维持其特殊规定,其合理性值得商榷。
(四)突出妇女家庭地位和教育地位的立法保障家庭地位和教育地位是妇女社会地位的基础指标。妇女地位的评价应通过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婚姻地位、文化地位、家庭地位和教育地位这六个指标来综合反映。纵观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婚姻家庭立法,涉及管理家政权、对子女教育及惩戒权、子女婚姻发言权和女孩平等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内容很少,几乎没有系统阐述妇女家庭地位和教育地位指标的条文,文化地位的提升更无从谈起。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家庭地位和教育地位的忽视状况有了根本的改观,新的婚姻家庭立法越来越重视妇女家庭地位和教育地位的保障。但是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婚姻家庭状况方面,在生产、经营和买房、盖房的决策上,妻子参与决策的比例为72.6%和74.4%,在家庭投资或贷款的决策上妻子参与决策的比例为74.7%,24.7%的妇女曾在婚姻生活中遭遇到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受教育状况方面,妇女中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占33.7%,城乡分别为54.2%和18.2%,中西部农村妇女中,这一比例为10.0%,比该地区农村男性低4.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在家庭中妇女话语权、决策权和人身安全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男性相比,妇女教育地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仍然有一定差距。这对目前的婚姻家庭立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婚姻家庭立法要更加突出妇女家庭地位和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即从源头上推动妇女地位的改善。
作者:黄磊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