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方向范文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方向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方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方向

[摘要]宪法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严格遵宪、自觉守宪、遇事找宪、主动护宪的自觉性和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高校作为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知识的主要阵地,要明确宪法教育的培育方向,优化宪法意识培育资源,通过营造高校法治校园、完善教师师资队伍、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等方式,强化高校宪法教育的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宪法意识;宪法教育;大学生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本次修宪把我国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转化成了宪法的基本制度,深刻地体现了新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意志,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产生极为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曾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宪法的伟力出自人民的真诚信仰。”[1]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期,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宪法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养成法治行为习惯,提升严格遵宪、自觉守宪、遇事找宪、主动护宪的自觉性和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但是,实践中宪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教学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融合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实际契合不够密切。本文拟从宪法意识培育方向、教育资源和主导地位三方面探讨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实效性。

一、明确高校宪法教育的培育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宪法教育的培育方向也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要明确以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为核心,以增加大学生宪法知识为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宪法应用能力为重点的培育方向。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宪法意识的确立为培育核心

观念意识是实践行为的导向,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对宪法所产生的心理认同感,是人民发自内心对宪法的认可和拥护。具体涵盖了宪法权威意识、权利义务保障意识和权力监督意识等内容。宪法意识是社会法治建设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否具有宪法意识,是高校宪法教育培育目标的核心。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开展宪法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前提和内在要求。高校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好党的方针政策,确保育人政治方向和基本立场正确,立足于基本国情,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宪法意识培育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主线,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魅力讲出来,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味道体现出来,培养对宪法的认同、信仰,帮助大学生端正政治立场,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提升思想辨别力,做宪法的坚定拥护者和捍卫者。

(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知识宣传,以宪法知识的传授为培育基础

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知识普及教育,准确把握宪法的本质特征是高校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集中规定了国家根本制度、公民权利义务等内容,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共识和价值观念,是国家法的基础和核心。高校宪法教育的理论目标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普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内涵、特征、本质等,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好宪法本质特征、指导思想,深层次理解宪法原理、宪法规范和宪法所蕴含的法治精神,弄清楚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同时注重大学生宪法情感、公民权利义务意识、宪法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中国法治建设,增强自身作为法治参与者、捍卫者和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系统的社会主义法治知识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宪法知识,为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坚持充分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以宪法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培育重点

理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新时代育人新使命,不仅要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还要重视法治意识的培育。高校宪法教育的实践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宪法思维,提升学生运用宪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秉承着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为本、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牢牢抓住提升学生宪法应用能力这一核心点,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形式,逐步形成既富有理论特征,又具备实践特点的课堂教学体系。不仅说清楚“是什么”,还要解释清楚“为什么”,尤其要弄清楚“如何用”的问题,坚持宪法学理阐述和实践应用并重,通过对宪法理论、宪法制度的讲授,重点引导大学生勇于行使应有权利,履行应尽义务,运用宪法灵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法律问题、法律事件,理性表达诉求,增强自身行动能力。

二、优化高校宪法意识培育的教育资源

(一)整合宪法教学内容是基础

高校宪法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对宪法文本内容、知识点的讲解,更要涵盖对宪法理性精神的传授。但是,目前高校宪法教育内容多数停留在单一化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讲授,鲜有涉及宪法情感、宪法信仰的培育,培育目标具有片面性,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高校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整合优化宪法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除了涵盖对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的传授,夯实学生理论根基,为宪法实践运用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要融入宪法原则、宪法价值和宪法理念教育,通过传播宪法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情感,坚定宪法信仰。尤其要注意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宪法及其修正案的联系点和融入点,将新观点、新论断融合到具体教学内容中。

(二)重构宪法教学重点是核心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坚持以宪法为核心,深入学习宣传国家性质、国家形式、政党制度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宪法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结合国家新修订和颁布的宪法修正案的相关规定,重点讲授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和区别;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关系;宪法爱国主义和责任内涵;国家权力和监督等内容。通过一系列学习,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和成因、国家结构形式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主体意识,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具备基本的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全面实现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宪法意识培育的教学重点。通过明确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关联和区别,强化大学生权利义务意识,督促大学生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维护宪法权威,对我国宪法达成价值共识和广泛认可,深刻地认识到宪法不仅仅是一部包含了国家方针大计、指导思想、根本制度等“高大上”的根本大法,也是保障公民权利义务的“接地气”的亲民之法。

(三)转变宪法教学方式是关键

宪法是诸法源头,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其严肃性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枯燥无趣的印象。优化宪法意识培育的教育资源,转变宪法教学方法是关键,高校宪法意识培育既要改革教法,更要创新学法,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教法服务于学法。“不硬灌,实行启发式;不盲灌,加强针对性;不死灌,注意生动性;不猛灌,循序渐进地讲。”[2]课堂上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依据,以重视法律规范,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为主要方式,多提供丰富讯息,开拓学生思路,如将涉及平等权、劳动权、休息权等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鲜活案例带入课堂,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讲活、讲深,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生动活泼,而忽略了理论深度,宪法教育本身就具有理论色彩,完全不讲理论或者过少地讲解理论,都无法加深大学生对宪法知识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三、强化高校宪法意识培育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需要以新时代背景为依托,由高校借助国家、社会、家庭等多方齐发力共同搭建。从校园软硬件环境的完善、教师榜样形象的塑造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挖掘,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高校法治校园,优化高校教育的指引作用

指出:“必须把宣传宪法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3]国家方针政策是法治建设的风向标,社会的法治氛围是公民宪法意识的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营造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按照法治理念和原则加强日常管理,履行教育职责,规范学生行为,及时纠正侵害学生权益、扰乱教育制度的行为,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师生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多维度的感染与教育,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另一方面,拓展宪法教育的渠道,积极开展宣传学习宪法知识的校园活动。处理好课堂主渠道与宣传教育主阵地的关系,利用宣传栏、广播、社团等传统宣传媒体解读宪法内容、传播宪法精神,同时通过定期组织各班级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宪法晨读等高品质的校园法治教育。此外,通过积极探索手机、微信、网络等新媒体,加强校园网普法建设,运用微课、微讨论、材料推送等方式让宪法教育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合力,教育师生争做学法、护法的模范,共同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法治校园氛围。

(二)提升教师的宪法素养,加强高校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力量,增强教师的宪法素养是塑造教师榜样形象、强化高校宪法意识培育主导作用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明确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第一个要求就是“政治要强”,要有信仰。[4]还强调,要把法治内化为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思想教育方针,认真学理论,真正懂理论,通过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法律制度,切实增强自身贯穿实施法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彰显榜样力量。同时,高校要强化对教师的业务培训,组织学术培训会议,帮助教师认真研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吃透涉及法治教育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引导教师根据高校宪法意识的培育目标和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及时学习交流法治教育的经验和开展法治教育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提高宪法意识教育培育的实效性。

(三)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宪法实施的原动力来自人民。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是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内在因素。运用法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进大学生对自身行宪主体的认知对于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传递法治正面能量,增强大学生法治认同感。大学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向大学生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法治现象,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调动自身内在动力,自愿接受法治熏陶,增进法治认同感,自觉维护宪法权威。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宪法实践。通过在校内搭建法治实践平台,例如成立社团组织、建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立法治实践基地等,组织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把抽象的大道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合理行使自己宪法权利,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让大学生认知到宪法是自身权利的“大宪章”,学习宪法不仅可以丰富自身法律知识体系,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宪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培养法治思维,践行法治要求。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5.

[2]宋重冰.桥船之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7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柴艳萍.坚定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J].共产党员(河北),2019(9):19-21.

作者:周宁 刘建成 汪慧英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