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浅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关乎社会和谐,决定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能够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重要的保障,也可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由心而治”的新思路。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要完善服务工作效果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长效化,形成全民重视培育积极心态的共识,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工作水平。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治理格局;体系建设

党的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49。心理是人的行为趋向的“发动机”和“调节器”,深刻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偏好。心安是民安的前提,民安是国安的基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大众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心理素质,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必要条件。个体心理健康程度、价值观、安全感、社会心态等因素对精神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社会心理服务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有助于民众身心和谐,引导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9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又包括精神生活需要。如果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主观幸福感指数(GNH)则是一个能够反映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标。目前,帮助民众增强获得感,提升国民主观幸福感,提高人民美好生活体验,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在社会心理领域同样面临机遇和挑战。运用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个体的认知动态、心理关系及影响其社会决策的集体动力性心态,建设人民群众的“心理账户”,可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必要条件。

2.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重要保障。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要了解某一国家,只知道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以经济研究社会心理;对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研究,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不可能[2]。社会心理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从人出发、从心出发,了解群体心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社会运行与停滞的心理层面问题、群体在政治上的思考、情绪和行为等,并据此进行心理技术层面的干预,为国家发展提供新思路,因此,能够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重要的保障。

3.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由心而治”的新思路。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国民个体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导致部分群体心理压力倍增,抑郁、焦虑、愤怒、反社会等不良情绪不断蔓延。当这部分群体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时,他们就会逐渐产生负面心态,进而形成不良的社会氛围,甚至导致突发性事件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应对社会治理新局面、新问题,应“以社会心态作为出发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3],了解社会群体特点以及社会运行规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治理需要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思路和模式,近而防范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化解矛盾冲突,构建“由心而治”的新思路。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心理服务的标准规范不够明确。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内容有详细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社会心理服务的标准、效果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规范还不是很明确,需要后续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例如,对社会心理服务的服务标准没有明确界定,心理服务应达到的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如何没有统一标准等。

2.服务体系监督和效果评估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对心理服务体系的考核指标尚未根据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特点设计,对不同部门的实际工作和工作人员缺乏细化考核评价标准。主要表现在上访率、民转刑率、犯罪率、精神障碍人士肇事率等方面,有些仅是行政指标,以此来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考核指标显然不够科学精准,难以对心理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测评考核。因此,政府部门亟须根据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特点设计专业化考核体系,同时应考虑到不同部门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性质,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

3.民众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度有待提高。社会心理服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对此存在着认识误区。第一,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没有意识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第二,讳疾忌医,明知自己需要心理援助,但惧怕外界贴标签,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因此,即使是有心理困扰也绝对不会主动去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第三,对心理疾病缺乏自知力,如部分单亲母亲、留守人员、失独父母等特殊群体,即便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严重失眠、大量脱发、神经衰弱、幻听幻视等症状,仍然意识不到这些是心理问题的症状,或压抑,或任其发展,或仅仅当作是身体疾病进行治疗。这些群体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专业疏导,往往会由最初的轻微心理疾病发展成为身心疾病或者严重的精神疾病。第四,当前多数组织提供心理服务比较被动,基本上都是根据来访者的需求来开展心理疏导,旨在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异常,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主动预防策略容易被忽略,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应进一步丰富。

4.专业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从事心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取得心理咨询员证书后,开始尝试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运用在工作当中,但是离真正有能力独立开展心理服务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队伍中,大部分为医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师,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妇联工作人员和媒体工作者等,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的工作者相对比较少。如何科学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和培训长期计划、如何将心理学知识长期运用在群众工作中、如何对专门从事心理服务的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给予保障。5.部门联动、配合完成工作模式有待规范。第一,各部门共同完成工作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单纯依靠心理服务,并不能解决所有实际问题,应正确认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作用边界,切勿将其“万能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矛盾化解、风险管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社会心理服务和行政事务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二,社工、志愿者及社区力量有待继续发掘。由于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工作机制不健全,在经费、场地、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种种限制,特别是现行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和资金管理方式中没有对志愿服务的专项经费专项规定,很多志愿者队伍和社工队伍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一部分志愿者由于种种原因甚至无法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此外,社区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蕴含的能量也未完全发挥出来,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也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细化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效果评估和监督机制。第一,制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是对岗位的要求与规范,也是员工需要认真遵守和考核的基本标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岗位说明书包括八项内容:职务基本信息、职务目的、管理权限、工作关系、心理服务工作责任范围与影响程度、工作业绩衡量标准、任职的基本要求和高绩效的要求、薪资收入标准与变化的条件与要求[4]。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采用定人定岗,按照岗位说明书要求招聘工作人员,让专业的人去从事专业工作。第二,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源头心理防控机制与心理预警机制,主要注重日常群众心理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当群众遇到事情开始有负面情绪时,要及时了解群众情况和需求,疏解情绪,调适心态。其次,要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机制,主要针对特殊群体出现突发心理状况或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干预。最后,要建立危机后心理援助机制,对于经历突发事件的重点群体进行长期心理援助,防止情绪波动。第三,制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平台建设标准。各地总结示范联系点经验,探索可行的模式。包括中心如何挂牌、如何进行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如何设立、工作室如何建设、测评系统如何建设以及资料如何归档等。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的融合思维工作模式,将社会心理服务和当前重点领域工作结合起来。“+”表示一种联结关系,可以理解为建立连接,建立可以合作的通道,是一种取长补短的深度融合。例如“基层党建+社会心理服务”“扶贫攻坚+社会心理服务”“信访工作+社会心理服务”等。第四,逐步建立更专业的精细化测评指标。政府部门要打破以前只重视行政事务目标,单纯采用犯罪率、上访率、民转刑率等结果指标来考评心理服务工作效果的现状,应从个体心理健康指标的变化、行为模式的改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使考核标准更具有针对性。要认识到社会心理服务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购买服务之后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心理服务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因此,要加强部门联动,增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部门和信访办、党建办等部门的联系,协同工作、共同努力,才能使社会治理达到预期的效果。

2.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的制度化、长效化。第一,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服务工作技能培训。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普及心理服务工作知识,培训部门和专业认证部门要提高培训与审核标准,全面培训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不仅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培训,而且有解决实际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素质培训,旨在建立专业心理服务工作队伍。培训要制度化、长效化,实行岗前培训、定期督导相结合,确保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道德。第二,公务员招考应加大对社会心理服务相关专业知识的考核力度。为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在招考公务员时,应加大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知识的考核,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重点领域。同时,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政法综治干部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轮训,强力推进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实战能力的提升。第三,调动社区和志愿者的力量。“社区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单元之一”[5],培育社区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依托社区力量开展心理服务。社区可以采用心理辅导、专题沙龙等方式,通过帮助民众改善行为、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关注特殊重点群体等来开展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组织完善、平台健全、人员完备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网络。政府部门加强联动、协同工作,为志愿者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建立当地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志愿者信息系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更多志愿者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通过这些举措,建立志愿者心理工作技能提升的长效机制,引导志愿者在心理服务中面对不同特点的各类群体,能够更加灵活地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方案。

3.大力普及民众心理健康知识,对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关注。第一,在社区(街道)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了解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提出针对性建议。例如,政府鼓励各类媒体在重要时段和版面开设心理学科普项目,加强宣传范围和力度,使民众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疾病防治、家庭和谐与子女教育、职业倦怠的预防与治疗、塑造阳光心态共享幸福人生等专题讲座;各级政府部门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科医师开展知识普及讲座和培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第二,对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关注。对筛查中存在心理问题或疾病的重点群体,制定定期干预方案。例如,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个体心理咨询室,加强重点人员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识,掌握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规律,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对讳疾忌医的人员,可适当进行思想工作,提高其心理服务接受度;对不愿寻求面对面心理援助的人员,可开设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进行心理干预等。

4.科学运用新媒体优势,提升心理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第一,推行心理健康网络平台试点工作。引导群众通过手机APP和电脑登录平台使用测评资源进行自评;心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可对辖区群众进行他评,并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实行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分层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个体与整体动态结合、时间与空间动态结合、网络与现实动态结合。第二,注重本土化心理测试的开发。我国在经济发展、教育理念、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直接翻译的国外量表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民众。因此,需要对量表进行修订和本土化,使测评标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心理测评对测验环境、测试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复杂性,所以必须注重与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才能保证测评质量。第三,网络平台要注重心理调适功能开发。设立心理调适体验模块,例如肌肉放松、冥想放松、音乐放松等,将身心健康指标监测与压力舒缓、在线心理咨询等功能集于一体;心理服务工作者也应积极加强跟群众的平台互动,争取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也可通过生物反馈技术、脑波干预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掌握心理调适技术。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著作选集(第3卷)[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15-16.

[3]王芳,刘力,许燕.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S1:98-107.

[4]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2-86.

[5]时勘,郭慧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区的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02(006).

作者:林悦 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