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居民通胀社会心理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背景与综述
(一)通胀的承受主体。李金昌将通胀承受主体划分为消费者、生产者、国家财政及社会整体四类,并根据不同承受主体分别构建四个承受力系数。[6]孙敬水将通胀承受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居民三类。[7]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从民生视角关注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
(二)通胀承受力的主要观点及测算方法。对于通胀承受力的测算,学术界多从经济视角考察。(1)以物价水平、货币收入和消费支出三个指标来衡量。居民收入承受能力等于当年增加的实际收入与前一年收入之比;支出承受能力等于当年增加的实际支出与前一年支出之比;综合承受能力等于增加的收入与因物价上涨增加的支出之比。[8](2)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物价上涨幅度,则居民通胀承受力增强,二者之比若低于1.5∶1,则人民生活水平会受影响;物价上涨,消费支出增加,但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则通胀承受力较强;物价上涨,消费倾向下降,储蓄货币增加,则通胀承受力强;高通胀、低恩格尔系数,表明居民通胀承受力增强。[9](3)群众心理上对通胀的承受力是:适应性弱、影响面广、震动性小、应变力差。通胀社会承受力的三个界限是物价上涨率不能高于工资上涨率、不能高于储蓄利息率、不能造成降低最低生活水平和扩大最低生活水平者所占的比例。[10](4)借用商业银行风险压力测试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方法,对纯价格因素进行分离,构建居民通胀承受力测度指标,开发压力测试模型。
(三)影响社会心理承受力的因素。社会心理承受力受客观社会刺激和主观心理条件的交互作用。从外部的社会刺激层面看,有社会政治刺激、社会经济刺激、社会文化刺激、社会道德刺激四方面因素。从内部条件的主体心理基础来看,有以下五方面因素:(1)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及驱动满足需要动机的强度。(2)公平感——相对受益的比较。(3)社会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态。(4)社会归属体验——安全感和危机感。(5)国民的现代性程度。[2]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模型分析法。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通过自编调查问卷,采用PPS等距随机实地抽样调查方法,在潮州市区抽取10个社区居委,在每个居委抽取25个调查对象,共调查250位调查对象。在进行数据分析前,对每一备选变量中的漏答、错答、缺失样本进行剔除,最终获得有效问卷共226份,有效率为90.4%。样本基本情况信息如下(见表1)。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来看,具备综合性、代表性的特点。性别比例较为均匀,收入分布特点为中间大,两头小,基本与潮州市总体居民收入分布情况一致,职业分布兼顾不同行业群体。
(二)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指数,让调查对象分别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上涨承受力进行自我评估,从社会变革视角研究居民对通胀的心态,直接反映其主观感受。以人口变量、组织变量、经济变量为自变量,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为因变量,进行显著性分析,测量哪些因素对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存在显著性影响。再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的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归因分类,提取公因子,并运用适当的旋转,达到改变信息量在不同因子上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回归线性方程,测算各变量的影响程度。
三、数据分析
(一)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的均值和方差分析1.总承受力及对不同类别物品承受力总承受力测算方法:第一步,在对居民消费支出分类的基础上,从居民主观上易于接受理解的角度对分类标准略作调整,增加住房消费项目。分为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住房八类。第二步,先测算八大类消费支出承受力,采用五等分量表,分为“可以承受-5分”、“基本可以承受-4分”、“一般-3分”、“不太能承受-2分”、“无法承受-1分”。第三步,总承受力=八大类消费品分承受力总和/8。经测算,结果如表2。由表2可得出以下结论:(1)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总得分为3.36分,介于“一般”至“基本可以承受”之间。(2)按不同消费品分类来说,承受力由弱到强分别为:住房、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食品、衣着。这里有一点须指出的是,尽管在量表中注明“居住”是指租赁房租、住房维修及管理、水电燃料等,但调查中仍存在居民将“居住”与“住房”两项混淆的现象。故“居住”及“住房”两项的数据不具可比性。2.不同个体特征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显著性分析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常住人口数、从业人数、在读学生数、是否有住房、家庭人均年收入为自变量,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仅职业、家庭人均年收入两项变量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分别为0.017、0.000,Eta方分别能解释因变量10.5%、12.5%的比例。故认定职业与收入水平与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下面按职业和收入分类对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作进一步分析。从职业类别来看,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收入水平较高的人承受力较强,无职业、工作不稳定的人承受力较弱。其中,外企员工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最高,为4.21分,家务劳动者最低,仅为2.79分。具体数据如下。从收入来看,高收入者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最高,中等收入群体间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比较接近,低收入者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最弱。高收入群体与中低收入群体的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差距较为明显,总承受力呈现出随着收入提高增强的趋势。上面已检验出二者存在线性关系,再选择Pearson方法和Spearman方法,进行双侧检验,测得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水平为0.000,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24,显著性水平为0.001。二者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故拒绝零假设,认为收入与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从消费品的分类来分析,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较弱的是哪些消费品?(2)居民最关注哪些消费品的价格?(3)目前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的消费品有哪些?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与八大类消费品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收入阶层对八大类消费品的承受力及关注度在品种上有相似性,但承受程度及关注度存在差异。(2)对住房、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这三项,不同收入阶层的承受力均较弱。其中住房一项随收入呈现U形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4万这个群体位于U形底部,仅2.0分的承受力。(3)居民对价格关注度较高的三种消费品为食品、医疗保健、生活用品与服务。由此看出,保障生活基本需求的物品价格仍是居民的关注重点。民以食为天,食品作为保障百姓生活的基本物品,不论是高收入者或者低收入者,都很关注其价格变动,以55%的关注度位列第一。这就不难理解近年来为何居民对食品价格上涨反应如此强烈的现象。从不同收入阶层来分析,除去食品、医疗保健两项(因这两项在各个收入阶层中关注度都较高),高收入者关注度较高的为教育文化娱乐,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5万的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关注度达62%,中低收入阶层较关注住房、生活用品及服务。将收入水平与消费品分类进行显著性分析可知,仅衣着一项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其它均小于0.05,其中住房一项显著性差异最为明显。收入在1.5~2万和4~5万的居民对住房的关注度最高,分别为47%、52%。(4)目前居民需求不满足度较高的三类消费品是:医疗保健、住房、教育文化娱乐,分别为44%、36%、23%。高收入阶层的阙限值集中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这两项,其中4~5万收入群体对教育文化娱乐的不满足度高达83%。中低收入阶层的阙限值集中在住房、医疗保健两项,其中3~4万收入群体对住房的不满足度达65%。
(二)对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选取18个影响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的变量,包括“对消费时机认可度、对国家经济状况的判断、对个人经济状况的判断、对通胀原因的了解度、对国家调控通胀措施的了解度、对通胀的预期自我层次感、期望层次感、风险意识、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家庭经济满意度,对政府调控通胀、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六项工作的满意度”,对以上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先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方法。1.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通过对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KMO值为0.890,大于0.6,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5,故适合做因子分析。2.提取公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利用样本数据得出因子负荷矩阵,求解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大于1确定四个公因子。下表为因子提取结果,给出了因子的特征值说明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和累计百分比。四个因子可以解释全部变量的66.437%信息。3.因子旋转运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对因子模型进行旋转变换,使公因子的负荷系数更接近1,以便于命名和解释变量。表4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按系数从大到小排列。根据表4因子旋转的结果,第一因子定义为“政府工作满意度”,第二因子定义为“个人现状满意度”,第三因子定义为“通胀认知度”,第四因子定义为“对通胀未来预期”。在因子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进行交互分析。
(三)从社会心理变量对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进行交互分析1.社会满足感社会满足感是指主体需求的主观满足程度,是影响主体社会心理承受力的心理动因。本文从“政府工作满意度”及“个人现状满意度”两个切入点探究居民社会满足感。政府工作满意度包括对调控通胀、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六个分指标,个人现状满意度包括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家庭经济满意度三个指标。评分均为5等分量表,很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3分、不是很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1)居民对政府工作满意度不理想,高收入群体满意度较低,对政府工作满意度总得分仅为2.89分,介于“不是很满意”至“一般”的范围。随着收入增加,居民对政府工作满意度并没有随之得到提高,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5万的人群对政府工作评价最低,仅为1.77分,介于“很不满意”到“不是很满意”之间,其次为5万以上的居民,为2.13分。对政府工作评价相对较高的是0.5~1.5万的居民。(2)居民个人现状满意度总得分为3.26分,居民个人现状满意度呈现出随收入增加而提升的趋势(见图3)。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度量,得出F值为3.596,显著性水平为0.001,R为0.298,R方为0.084,Eta方为0.104,故认定居民个人现状满意度与收入水平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3)从居民对政府工作分指标满意度数据可知,住房的满意度垫底,其次是调控通胀与社会公平。透过社会公平满意度来看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发现高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要强于中低收入者,其中家庭人均收入在4~5万的人群相对剥夺感最为强烈,得分仅为2分,见表5。2.风险意识潮州居民总体风险意识不高,高风险意识人群仅为28.30%。风险意识高的人,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也较高。从人群特征来分析,年龄低、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人风险意识较高。调查中还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问:如果本市外有某个工作岗位,工资高,能发挥您的特长和提高您的社会地位,但工作紧张、竞争激烈、收入不稳定,并有失业可能,您是否愿意接受这份工作?回答见表6。3.通胀认知度通胀认知度包括对通胀原因的了解度和对国家调控通胀措施的了解度。潮州居民通胀认知度为3.28分,接近“一般”水平。从收入水平来看,中低收入者对通胀主观认知度较高,高收入者通胀认知度较低,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4~5万的人群得分最低,仅为2.57分。从年龄来看,高年龄者通胀认知度较高,以42~51岁人群认知度最高,为3.5分。从文化程度来看,通胀认知度得分“小学及以下”为3.6分,“初中”为3.5分,“高中(含中专)”为3.4分,“大专及以上”为2.9分,通胀认知度与文化程度呈现负相关的态势,显著性为0.000,相关系数为-0.275。
(四)影响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属于居民主观感受范畴,除受客观经济收入因素制约外,个体特征及其主观价值态度也对承受力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政府工作满意度、个人现状满意度、风险意识、对通胀认知度、消费信心为自变量,以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将以上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故认为其有显著相关关系。选择逐步回归方法,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有四个自变量,分别为个人现状满意度、对政府工作满意度、通胀认知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分析情况如表7。
四、结论及对策
(一)研究结论1.潮州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表现不很理想,其中承受力较弱的三类消费品是住房、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不同收入阶层对八大类消费品的承受力及关注度在品种上有相似性,但承受程度及关注度存在差异。高收入者的阙限值集中在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中低收入者的阙限值集中在住房、医疗保健。食品作为生活必需品,不论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都普遍关注,其关注度位居首位,其次是医疗保健和生活用品及服务。2.从经济变量来看,与主观幸福感随经济收入呈U形分布有所不同,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呈现出随经济收入持续升高的趋势。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虽属于社会心理范畴,但它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经济基础的主观反映。从组织变量来看,有稳定职业、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表现出来的承受力比无业、职业不稳定、社会地位低的人群要高。3.除受经济水平、职业制约,社会心理因素对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有重要影响。居民的社会满足感、社会风险意识、通胀认知度、相对剥夺感等均不同程度影响居民通胀社会心理承受力。个人现状满意度与经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对政府工作满意度及对社会公平满意度分析结果出乎意料,高收入阶层对政府工作满意度及社会公平满意度远低于中低收入者。除了以上结论,笔者还发现两种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现象。(1)“无肉可吃骂娘”。因为处于社会底层、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水平较低,通胀对其基本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低收入群体在通胀面前表现出无奈与力不从心,导致对政府、社会、个人现状的不满。(2)“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高收入群体尽管社会地位较高、文化程度较高,占据优势社会资源,经济收入较高,但仍心有余怨,这并非因为物质生活不好,而是心中仍充满不公平感、不满感。这既折射出当下一些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子,也给政府下一步改进工作指引了方向。
(二)对策建议1.树立“社会软治理”理念,通过凝聚社会正能量使民和。基于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结构分化、社会矛盾激发,人民主体意识觉醒,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网络的渲染下,仇富、仇官、相对剥夺感、攀比等不良社会心态有膨胀的迹象。社会心态失衡导致在通胀问题上出现媒体为夺眼球夸大渲染、群体负面情绪相互传染、通胀预期盲目不理性现象。这既需要相关部门重视通胀政策宣讲,提高民众对通胀的认知度及政府调控措施的认可度,培养民众理性的通胀预期,也需要媒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当前通胀问题能够客观真实地加以反映,充分发挥舆论正面引导的作用。2.建立社会保障调整机制,通过编织社会安全网使民安。因为有后顾之忧,所以在通胀面前,56.8%的调查对象选择削减开支,22%的调查对象选择储蓄等消极措施应对。一方面,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养老金、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应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物价变动联动适时调整,从而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激发预期消费。3.着力保障改善民生问题,通过提升社会满足感使民乐。(1)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增加和改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从制度上为民生福祉保驾护航。(2)关注重视民众的主观感受,以民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切入点,重点解决住房、医疗、教育三大问题。(3)树立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给民众足够的信心,相信政府有决心、有勇气、有能力解决好通胀问题。4.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通过消除相对剥夺感使民富。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番。(1)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规范资本市场运作,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财产权在拆迁、征地等过程中不受侵犯。(2)扩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重在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技能,使其适应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3)鼓励创业,鼓励实业致富。完善落实税收优惠、小额贷款担保等扶持政策。(4)建立职工工资和劳动者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作者:陆泽雁单位:国家统计局潮州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