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论文范文

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论文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特点

“流动人口”指任何没有经过正式的户口迁移手续而直接从家乡暂时或长期流动出来的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是指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或称城市少数民族外来人口。[1]“社会心理”是指特定历史时代、特定民族、特定阶级中普遍流行的、没有经过职业思想家加工制作的精神状态。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表现为感情、习惯、成见、倾向和信念等。[2](P6)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展、谋生机会比较多的城市,一般从事务工或者经商。近年来,城市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发展程度也比较高。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外出寻找谋生机会。经济因素是少数民族人员流动的动力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流入地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流出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都会经过一个震撼、冲突、调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会表现出具有某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一)敏感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比较贫穷的农村或边远地区,其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低,很多都是小学或初中的知识水平,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此外,流动中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高。总而言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属于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在城市相对富裕的群体中流动,首先,他们自身的人数比较少,认识的、可信赖的人也少;其次是近年来的城市治安不容乐观,社会的诚信度下降;此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自身与市民存在着语言、身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别。这些都会引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自卑感、戒备心和受挫感,而这种心理变化往往会增加心理的敏感性。比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会认为城市人看不起、不尊重他们,其判断依据是城里人对他们的眼神、言语、态度、语气、行为表现等。以下是典型的个案:田某:男,土家族,生于1985年,湖北恩施,农村户口,现担任某建筑工程监理。他说武汉人看不起他们,从他们的眼光来看,对他们的态度很恶劣,觉得武汉人斤斤计较,心情也常会受武汉人的态度影响。在武汉生活没有归属感。

(二)排他性城市的治理机制、规范体系、文化模式、社会关系、道德观念等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的存在极大的异质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本身的秉性、精神信仰、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价值观等不仅带有地区性特征,还有民族性特征。当这些与陌生的城市发生交集时,异质的交融和谐需要长期的磨合。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互相排斥的不和谐状态。在文化认同、追求信仰、观念行为的取向等方面的分歧会日益显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的排他性特征不仅出于上述原因,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对流入城市不了解,不适应的情况、归属感的缺失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排他性的社会心理不仅表现在他们社会交往圈子的狭小上———主要是属于同一个民族或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或是亲戚,或是老乡,或是好友的关系,基本不认识当地的市民,还表现在自我防备、冷淡的对外态度上。有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对当地语言或普通话不熟悉,甚至不会说、听不懂,使得他们与外人的交往存在极大的屏障,或直接拒绝与外人的交流。来自新疆、青海等比较边远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员,一般不大熟悉汉语,笔者在武汉某拉面馆调查的一来自青海的回族小伙子,根本不会说汉语。他同乡的店老板说,他没上过学,不会汉语,到了这里因为不会说汉语,所以都没有朋友。在街边的一个流动摊贩(卖哈密瓜)那里,卖主是两位来自新疆和田的中年人,他们都是维吾尔族的。其中一人勉强能和我们交流,而另外一人直接拒绝和我们交谈,他的同伴说他不会说汉语,甚至听不懂。调查中,还遇到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男青年,他和妻子一起摆摊烤馕饼卖的,他听得懂汉语,但说起来生涩,而他的妻子根本不会说。还有一典型个案是:覃某:男,苗族,来自广西柳州,是桂林米粉店里的帮手。他说下班后就回自己的住房里休息,很少外出,平时只和自己的老乡接触,没认识有武汉本地的人,也不和武汉本地人交往,因为和他们不熟。调查中发现,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都极少和外人———即除了同乡、亲戚、亲友之外的人交往,原因不外乎语言不通,或是不熟。所谓的“不熟”即是对外人的陌生,秉性、精神信仰、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异质性拉大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他人的距离,形成了一种隔空。内敛的群体内交往模式使得圈内的人们具有一种排他性的心理趋向。

(三)波动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他们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工作的时间一般不会较长,少则几月一年,多则四五年。有些从事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因为工作特殊的流动性,使得他们不得不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方,或者不同的城市流动。如此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就会面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心理的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境遇的变迁,会使心理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比如,由文化认同、精神信仰的冲突而引起的矛盾心理;由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契合度引起的心理起伏;由人类天生的合群本能与上述的排他性心理的冲突引起的种种心理变化,如孤独、失落等。此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知识程度较低,缺少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预见,突变因素的介入常常引起心理的极大波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构件隐藏着许多不稳定因素,管理、规约、引导等制度性体系依然存在诸多漏洞,导致很多有形的、无形的不良因子有机可乘地冲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动荡、金融危机、物价起伏、政治腐败等现象无不挑战着国民的社会心态健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国民的一部分,这些变动的因素也影响着他们心理的稳定发展。冉氏:男,土家族,36岁,湖北恩施利川人,在某建筑工地打工。他说,公司有几个工地,我们经常搬来搬去,很麻烦。有时候在一个工地上住宿地点也是搬来搬去,自己感觉非常不满意,但又没有办法。家里人就我一个人在这里生活,我又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会上网,身边又很少朋友,休息时间不想出去逛,感觉很孤独无聊,上班累了就睡觉。总之,就是感觉生活上有很多不满意。

(四)传染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交往范围往往会受到民族异同、地区异同、关系亲疏的影响。属于同一个民族,来自同一个地方,或是有亲近关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往往会选择在城市集体生活,或者是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现实态度、思想、认知、行为表现、情感和意识等会交互影响。较早在外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向新流入的少数民族传授流动经验教训的同时,也在传授着他们的现实态度、认知、思想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的作用结果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的互渗影响,即心理的传染性影响。如今,城市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通讯工具的普及,方便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联系,他们的交流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的互相影响在加速,心理特质的传染也在加速。ALX,女,22岁,维吾尔族,新疆吐鲁番人,现从事歌舞表演。她说,离开老家前,我们当地旅游局的领导,一个汉族,一个维族,告诉我们作为演员要知道的规矩,演出、排练、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到外面应该怎么解决问题,如何与别人打交道、怎么样做事等内容。如今,ALX自己经常带歌舞团到内地城市演出,她也会记得提前把这些话讲给新团员听。

(五)分化性玛丽•道格拉斯在她的著作《洁净与危险》里提出一个观点:现代意味着已分化,技术的先进牵扯到每个领域的分化,既有技术和材料的分化,也有生产和政治角色的分化。现在把视点放到中国的大背景上,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大分工的过程。市场竞争促进市场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从整个经济领域来看,有生产的分化、产业的分化、经贸的分化等。而在一个小的生产领域里,也有劳动的分工、技术的分工等。社会的大分工最直接的结果是社会角色的划分,与社会角色划分直接联系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其社会层次更加参差不齐。然而社会层次的分化同样会引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的分化,即不同社会层次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不一样。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流动经历不一样,流动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程度不一样,与当地住民的交往程度不一样,外界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加上还存在年龄上的区别,他们的社会心理也因此会出现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来自不同的地方,属于不同的民族,他们本身也会因为地区性、民族性的差别,而存在原有心理基础的不同,这也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分化的原因及表现。玛丽•道格拉斯还提出“思想模式的差别总是伴随着不同的社会环境”。思想模式是关乎心理范畴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社会环境。由此而论,不同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也不会相同。比如在调查中发现,同是对武汉人的评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当中,有人觉得武汉人不错,有人觉得武汉人不友善,有人却没有什么印象。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建构的原则及功能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是指国家或组织机构根据社会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原因、现状,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社会心理障碍的演化原因,未来发展趋势、规律,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和推断,以警示的方式,便于国家和民众及时了解动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的系统机制。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建构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预测,并非主观臆断,凭空猜测,而应该是建立在准确的信息收集和科学的分析基础上,只有准确的信息收集,用具体的数据预算,才能确保预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而社会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准确性难以把握,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更是波动、复杂、多变的。因此,科学合理的指标不仅需要社会需求、社会不平衡指数等客观数据,还应该含摄心理倾向、意识等主观指标。2.时效性与长期性原则。社会心理危机问题的爆发时有周期性。有些社会心理可能存在的时间相对较长,有些可能只是在某一时段存在,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长期的观测与积累。因为社会心理的不彻底解决可能会引发后遗症,它们会像“隐形炸弹”一样,等时机成熟,便转化成新的社会心理问题,长期的定期反馈、呈现才能确保预警系统临事不乱,有备无患。3.高效快速原则。高效是预警的关键,事件发生时,快速反映,快速汇报、快速决策、快速处理,可以限制事态的扩大和进一步的蔓延,使危害降低到最小,没有快速高效的预警,只能贻误最佳时机耽误处理,使事态恶性发展,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建构的功能1.警醒功能。预警机制能及时、灵敏地昭示警报,它主要以收集的各种信息、现象为依托进行分析、判断,对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的各个少数民族流动群体,各个社会区域提醒、警示,以便引起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重视,及时制定和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控制危机的苗头,做到防范于未然。2.监测功能。在可能发生危机的区域或群体中,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实态度、需求、动机、行为、认知、情感、意识、社会不平衡感、社会心理承受力等各种指标进行密切监测,以了解新动态、新问题,便于正确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朝良性的方向发展。3.预防功能。以开展社会心理宣传、心理讲座等方式,培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良好的社会心理承受力,预防和减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问题群体性事件、应急事件、越轨行为的发生。4.干预功能。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转介治疗等手段,应对和干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危机和不良行为,做到心理有问题有人医、有人干预。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的预警工作要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体、出发点,依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身主动注视和调适,提高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做到在危机发生前对心理危机有足够的、科学的认识;危机发生时临危不乱,能自我调控;危机发生后,能自觉对心理危机进行充分了解认识,防止留下后遗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的预警彰显的是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呵护,建立一套符合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预警系统,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的颤变趋势、规律进行分析、预测,为监管者、决策者提供决策的现实依据,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它的建构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巨大的努力和长期的工作。完整的社会心理预警机构应该包括信息搜集子系统、信息分析预测子系统、信息存储公布子系统和心理干预子系统五部分组成。

(一)信息搜集系统预警系统中,信息搜集是基础,及时、准确、广覆盖面的信息才有助于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应该全方位、多渠道,信息搜集子系统主要由预警指标系数和信息收集两部分组成。预警指标在定量方面主要考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收入状况、个人的消费比重以及社会满意度等。定性方面,主要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政治参与与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社会需求、动机、行为、认知、意识等方面考察分析。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消费比重的定量分析,目的是通过定量的分析补充分析的不足,增加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信息收集可以是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模式,大致可由政府信息收集中心、社区心理收集、医疗机构、志愿者共同组成。政府信息的收集发挥的是主导作用,主要负责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保障,统一指挥、协调调度。涵盖省、市、县的社会心理信息收集储备中心是信息收集的核心。只有健全完备的收集中心制度才能确保信息的准确、全面。信息中心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承担的不仅是自主组织人员收集信息的任务,还承担定期把其他渠道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的重担。社区作为准系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除家庭之外的人与人的联系网络,是一个具有凝聚力、情感和公共活动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都有归属感,同时也是流动人口密集的场所。社区在现实生活中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区域,因此它在信息的收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由社区收集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的信息具有准确、贴近现实等特点,更能清晰反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颤变的轨迹。医疗机构收集的主要对象是已经产生社会心理问题或接受治疗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部分人员更加特殊,因为他们处于临界的边缘,更容易引发极端行为。对他们的信息收集要求细致、全面、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志愿者也能为信息收集提供帮助,信息收集中心可以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专访普查,便于及时更新信息。在信息的收集中,各种机构、团体都应该围绕政府信息收集进行,要服从指挥和调度,协调行动,密切配合。

(二)信息分析预测系统信息的分析、评估、预测可以说是整个预警机制的核心部分。准确的预警离不开对各种信息状况的科学解读和研究判断,要在全面收集各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危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运用智能化的手段,先进的设备分析,用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统计分析、综合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各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出有可能演变成危机的潜在因素,再经过周密的推断,预测出可能会发生的危机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和流程,以便能迅速地将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任何的社会心理危机的发生都不是单方面原因的影响,它是各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会有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等某一面或多方面的诱因共同作用。单一的科学研究与分析难以深入揭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因此,每一个信息的分析与预测都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合作,在每个信息的预测中都要有各个专业的学者参与。虽然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者对问题的认识状况和分析方法不同,但从不同角度的分析与探讨才能得出更加精确和可靠的预测。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心理预警机制的分析与预测中,民族学、社会学、统计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都缺一不可,只有多学科的学者共同合作,共同分析,才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全面把握,准确定位分析、做出科学预测。

作者:陈代福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