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论文范文

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论文

一、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存在“过客”心态进城务工青年在身份认同上处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尴尬境地。由于土地、户籍、社会保障所限,他们最终还是会回归农村。因此,城市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暂时获取生计的场所,而不是最终的归宿,他们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过客。在身份认同上,他们不愿意扮演农民的角色,但是又无法被城市接受。据统计,进城务工青年对于“自己是农民”这一说法“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比例分别为23%和45.5%;对于“自己是城里人”这一说法“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比例分别为4.3%和18.5%。在选择生活的参照系时,进城务工青年更倾向于与城里人相比较,这意味着当感受到与城市人群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时,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会更加强烈。由此而产生的过客心理,导致了进城务工青年普遍缺乏归属感。

(二)精神生活匮乏,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情感、精神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是困扰进城务工青年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4]。相关资料显示,在进城务工青年中1980年至1990年之前出生的已婚比例为33.8%,1990年之后出生的已婚比例仅为1.6%。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重要问题,需要得到更多政策帮扶。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虽然较老一代务工者有了改善,但仍旧不容乐观,他们上班时间较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很多人只能把上街溜达、看电视、打扑克、上网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心理的孤独与无助。与城市青年相比,他们无法享受到更多的高层次文化娱乐生活,也无法与家人团聚。此外,由于一些行业工作的特点导致男女比例失调,使他们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加上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情感问题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由于他们被排斥在制度之外,没有参与社区福利的权利,在巨大生存压力面前,诸多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维权需求受阻合同签订率低;部分岗位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社会保障参保率低等权益保障的缺失是进城务工青年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进城务工青年法律意识欠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进城务工青年的维权需求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满足。与老一辈务工者相比,虽然进城务工青年的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对城市青年来说,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维权意识差。且他们多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容易遭受工伤或者被剥夺待遇等伤害。据资料统计,外出受雇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3.9%,[4]比例较低,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多的损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在需要防护措施的工作岗位上,防护措施较为齐全的仅占35%,有一些防护措施的占到53%,而完全没有防护措施的比例为12%。进城务工青年参加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2012年全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所占比例分别为14.3%、24%、16.9%、8.4%和6.1%。[8]

(四)不平衡的心理突出,怨恨和不满情绪发酵进城务工青年遭受同工不同酬待遇,对城乡贫富差距有着强烈的心理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怨恨和不满的情绪,合理解决进城务工青年的心理问题,有助于维持城市安定的秩序。进城务工青年敢于吃苦,做着脏、累的活,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受到尊敬和对等的待遇。事实上,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行使的民主权利和各种福利待遇,他们的职业培训和合理待遇都无法得到保障。尽管社会主流舆论的正确导向,使得城市人对于进城务工青年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进城务工青年至今仍然在很多方面受到城市社会的歧视。

二、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进城务工青年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青年群体,所产生的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在根本上说是受制于现行的社会结构:一方面,传统社会固化的结构正在逐渐被打破,社会流动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新的社会支持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把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排斥在城市资源与市民生活之外。进城务工青年的多元需求受阻,引发了他们对身份认同的矛盾,对城市生活压力的困扰,对贫富差距、不平等待遇的不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尽管进城务工青年与城市人生活在同一空间,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只能处于二等公民的尴尬境地”。[3]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导致进城务工青年的不平衡心理2012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6959元,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人均收入为7919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国家在本世纪初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利农的政策,但是农村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寻找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但是,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中显得孤立无助,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便利的条件,丰富的文娱活动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强烈刺激。他们虽然比城里人更能吃苦,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始终是城市的“边缘人”。由此,进城务工青年产生了诸多心理上的问题,诸如心情抑郁、愤怒,仇富、仇官,自我封闭等。

(二)社会交往面窄,组织化程度低,抑制了进城务工青年的沟通与表达需求进城务工青年的交往范围较窄,局限于老乡、亲属和工友。他们在城市中被排斥在城市各种生活社会关系之外,在孤独苦闷或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求助于老乡、亲属和工友。由于社会交往面狭小,他们的生活和交往的范围被局限在较小的圈子内,封闭的社会网络把自身与城市生活隔离开来,使得进城务工青年难以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形成孤僻、自卑的情绪。再者,进城务工青年较少参加各类组织,组织化程度低。一方面,农民工单个力量难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缩小了务工青年的社会交际圈,使得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匮乏。

(三)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社会保障缺乏使得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需求受阻我国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在不断增加,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找工作的难度和成本也相应增大,对于收入低又没有社会保障体系支持的进城务工青年来说,城市生活的压力无疑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大山。进城务工青年还要负担在家乡亲人的生活费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对于进城务工青年个体来讲,一旦本人遭受工伤或者其他人身伤害,很难获得法律的保护。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但是对于城市务工青年的覆盖面还很小。上述情况导致了进城务工青年很难保障自己的正常生活以及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改善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强化进城务工青年城市认同感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作、职业、婚姻、日常交往受到较大限制。农业户籍身份使得农民在就业机会与就业权益方面均有别于城市工人,即出现“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歧视现象。2014年3月,中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于加快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进这一规划的实施落实,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户口登记制度。破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歧视、职业限制、待遇不公等一系列问题的可行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进城务工青年城市居民身份,这也是在制度层面解决其社会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二)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目前,进城务工青年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据统计,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4]对此,政府应当设立专项培训资金,根据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务工者”。[9]另外,为有创业意愿的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创业培训,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方式,精心安排培训计划,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成功创办自己的企业。

(三)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保护,满足其维权诉求政府通过提供法律知识援助,完善进城务工青年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对劳动合同的监督。通过村委会、工会,社区、企业等组织完善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其法律维权意识,并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使得进城务工者能够及时获得法律保护。建立适合进城务工青年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进城务工青年来说,社会保障不仅是权益保障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务工青年在城市定居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制度设计上,要建立适应进城务工青年特点的低交费、低水平、广覆盖、可接转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开辟资源新渠道,督促企业履行参加社保职责。加强对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管,加大依法纠正和行政处罚的力度。重点加强对危险行业、工种和职业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依法保障受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务工者能够得到医治和赔偿。

(四)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心理服务中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加大对进城务工青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在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做好自我管理工作,缓解心理压力。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组织和管理,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激发其对于生活、工作的热情。重视对进城务工青年组织特别是工会、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组织的建设,发挥其在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进城务工青年实现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同时,积极培育进城务工青年自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并支持进城务工青年建立趣缘、业缘、地缘等各类组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进城务工青年实际的活动,吸引进城务工青年向组织靠拢,在活动中强化积极心理,提升正能量解决心理问题。

作者:康顺利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