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管理人权意识演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管理中的人权意识演进
在管理的演进过程中,人权意识发展是一条主线。当然,以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管理提高也是一条主线,但我觉得,人权的不断享有,不断完全,也是一条清晰可见的主线。这一逐步演进的过程,按其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1图腾时代下的管理及人权意识状况
在氏族时代,实行公有制度,生产力很落后,人们一起狩猎,一起采摘,一起分享。管理的特点就是在以本能求生的驱动下一起干,一起吃,核心是平均。人们没有人权的意识和概念,唯一想法就是活下去,基因得到延续。
1.2王权时代下的管理及人权意识状况
在奴隶社会,公有制度被破坏,私有制确立,等级制度随之而来,奴隶无人权,成为劳动的工具,管理的特点就是暴力与强迫。进入封建社会,奴隶中的一部份分化为自耕农,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土地,人的基本权利有了一定的体现,人口增多,生产力进而得到相应提高,有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朴素人本观念。
1.3人权时代下的管理及人权意识状况
(1)“经济人”(机器人)人权意识阶段。
18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大规模社会化生产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美国人泰罗为解决劳资双方矛盾,在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研究了生产劳动过程的管理问题,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理论。与此同时,法约尔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在他们的基础上,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尔提出了综合管理论。这一系列管理都忽视人的全面需求,而只着眼于把人当作“经济人”作为管理的基础。回避了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力这一主题,人成了追逐经济利益的机器。卓别林的表演能很好的体现被管理者的工作及生活状况。但从此,企业管理中开始基于人的需要来研究管理问题了,人权意识得到产生和初步的应用。
(2)“社会人”人权意识阶段。
由于在科学管理中出现象卓别林现象,导致劳资矛盾尖锐,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停滞不前,劳动者对人权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于是20世纪20年代末,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主要内容有关于人性、人的需要、动机、激励等个人行为的研究;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关于企业群体行为的研究。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梅奥教授,他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而创立了人际关系论。这个阶段的管理从只关注人的经济需求,到关注人的需要、动机、激励等个人行为。这样,企业管理中的人权意识得到增强和完善,企业管理中的人权得到进步一步的扩大,人受到了进一步的尊重。
(3)“复杂人”人权意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有了更大发展。但国际经济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多变。这些客观历史条件,使管理理论迈进到现论的新的历史阶段,并出现了“管理学派的丛林”。
美国管理学院院长孔茨教授,把出现的各种理论作了整理,将其划分为六个学派。分别为:管理进程学派、经验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和数理学派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战以后,管理中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如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等,大大减轻人的工作强度,企业管理中的人权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人的基本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尊重,促进生产力有大提升,产品更加丰富,人的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社会矛盾得到了进一步的缓和。
(4)“以人为本”人权意识阶段。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也呈现出新的现象。由联合国全球盟约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编写而成的企业领导人人权计划(BLIHR)的出现,标志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阶段的到来。世界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①充分的尊重人权,形成了企业的管理文化。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和个人自由;给予员工最大的信赖;尽量满足员工的要求;创造团结、和谐、乐观、向上的整体氛围。
②企业管理呈现公开,透明特点,并常态化。公司内部,一切规章制度、重大举措、重要活动等等,都有着极高的透明度。公司认为每一个员工都有得到公平待遇的权利和公平发展的机会。透明性为贯彻公平原则提供了可能,也使员工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公司的尊重。
③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和沟通的渠道,并制度化。一般的企业管理层次,往往是“总经理-经理-主任-员工”这样一个单向流程。现代企业通常又增加了“员工,总经理”这一环节。设立了“畅所欲言”信箱和座谈会。公司的“畅所欲言”信箱是一种保密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总经理座谈会,是员工与总经理面对面的交流,其间没有任何管理人员参加,一般每月一次。从而建立了信息反馈和沟通的渠道,并做到了制度化。
2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确立和应用对中国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1)中国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的缺失。
目前的中国,其管理三种模式并存,效率亟待提高。①只讲奉献的劳模型;②只讲金钱的利益驱动型;③又讲奉献又讲金钱的混合型。三种管理模式都具有很大的不足,因为它的理论的根基不是以人为本,当然无法作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基石,也就无法真正的促进中国企业可持续长期发展。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是短命的,一年创立,两年发展,三年繁荣,四年衰退,五年灭亡。同时,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但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下端,干又累又脏的活,拿很少的钱。结果是中国的水泥、钢材、电力等消耗占世界的2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5%不到。这是许多中国企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经济的现状。在中国企业管理中因为缺少人权管理意识,导致了上述状况,其它一切改变现状的措施都是战术而不是战略,都只要末节而不是本体,我们的管理模式还远远未进入人权管理意识指导下的状态,中国新《劳动合同法》公布后,对中国企业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的企业管理者说,新《劳动合同法》保护了劳动者,偏向劳动者,有的更是迅速上演了全面辞退,重新聘用上岗的闹剧,还是中国一家著名企业。如果我们细细解读新《劳动合同法》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增加了对人的最基本权利的保障而已,如此就引起了这样强烈的反应,可见我们的企业管理中对人权的轻视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我们不想山西黑砖窑的事件再发生,我们更希望农民工能够按时得到其应得劳动报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要事情到了严重的程度,只能由我们的国家总理出面解决了。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中国职业市场中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企业自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一年一签;拒签无固定期合同;提供房车设服务期;试用期工资随便给;违纪辞退何患无辞;终止合同不作补偿等现象将会成为历史。这样,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人权意识得到制度性的建设和强化,从而企业界管理中的人权意识的缺失得到了较好的修补。
(2)中国的企业管理中缺少了人权意识,从而导致市场环境中的诚信危机。
中国的企业管理缺少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诚信。导致了管理的成本加大,市场交易成本加大。从而大大的降低了经济效率,增大了经济的运作成本。对中国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十分不利。要诚信管理,首先是每一个人要诚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但是,诚信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必然环境。环境实际上也是考验诚信有效存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作为人,要在社会上有尊严的生存,诚信是不可缺少的品质,但是维持诚信的基本要求却是很严格的。人在缺乏人权的基本保障时,其诚信维持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于人权的保障,是诚信存在的基础,缺乏人权的保障,也就无诚信存在的基础。
社会犯罪行为,社会不公现象,其初始原因在于对社会生存的恐惧和无奈,人民诚信的缺乏最终会导致社会、国家诚信的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根源。同时,政府则认为民众的诚信不可靠,进而自身轻视诚信、漠视人权。而实际上,一切诚信危机的源头,就是人权保障的基础的脆弱所至。所以,要保障企业中员工的人权,首先就是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权意识。
(3)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为中国企业管理人权意识的普及和贯彻落实作了思想动员和行动的指导。
马克思认为:人及其实践活动乃是世界之本,“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因此,以人为本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真实反映,它对一切时代、一切社会都是天经地义、至高无上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建立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认同基础上的。其次,马克思的平等理念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揭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出了一句与以人为本字面相近的至理名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而人的本身指的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的保障。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以人为本作了最好的阐述,社会主义中国也在不断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进一步规定了对于经营和财产的权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十四条规定: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宪法性文件首次明确提到对人权的保障。很多学者认为,“人权入宪”是人民之福、国家之幸。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中国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境界的重要体现,它既是一种政治诉求,更是管理的指导思想,具体到组织的管理,就是要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概括地讲就是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管理原则和方法,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关心职工的需要并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对利益相关者负起道德责任,注重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与自然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的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可以得出,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确立和贯彻落实是解决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的正确途径,也是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