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流动人口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封建时代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在男耕女织的固定经济发展模式下,区域发展之间差距较小,城乡发展差距小,“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那个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发展差距及经济差距大,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服务行业就业岗位增多,而重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及养殖业对劳动力的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利性导致更多的人口流动,相关社会问题接踵而来。本文从我国流动人口现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如何在新时期提升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等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研究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提升
一、我国流动人口现状
(一)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动现状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一二线城市流动人口基数大,外来流入人口多。与其他县城、农村相比,一二线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住房等条件较优越,吸引更多流入人口。在经济结构上,大城市主要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劳动力需求较大,经济发展速度快,对高精尖人才、低价劳动的需求量比其他城市更高,为更多的外来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很多外来人口中不乏老年群体,这一现象的出现还是归结于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各类服务能力较强,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但有些老年群体是“被迫流动”,随流动子女外出居住,为子女照顾家庭或者接受子女的照顾。总的来说,随着交通方式的不断改进,地域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地球村”概念下,大城市的流入人口总量远远大于流出人口总量。
(二)较偏远地区人口流动现状与大城市相比,较偏远地区人口主要以流出为主,而流出群体中各个年龄段群众都比较多。在经济发展中大城市的就业岗位、薪资水平、子女教育及老年就医等条件远比偏远地区优越,很多人更愿意外出流动。外出流动群体中以青年、中年为主,老年群体与儿童少年群体则是依附于中青年群体的家属人群。青年外出求学、工作欲望强烈,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就业岗位,中老年外出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岗位多、追随子女的步伐或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儿童少年群体则是跟随父母享受大城市较优越的基础教育设施,不断积累基本知识。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偏远地区人口变化都是以流出为主,流入为辅,流入人口远远小于流出人口。
(三)各地区对流动人口的需求在大城市中,对人口的流动需求主要是高精尖技术人才与成本较低的廉价劳动力。目前很多城市都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从大数据分析来看高精尖人才总量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是普通人才或高校毕业生。虽然大城市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人口流动的目的在于经济发展的高薪资水平,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滋生出的劳动力社会保障不到位问题日益凸显。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劳动力人口需求较大,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少,在社会保障方面,流入人口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但是参与度较低。
二、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
(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较低在当前的社会保障形势下,还没有明确出台全国人口或者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强制办理相关制度,这就导致很多外来流动或外出流动人口非本地区常住居民,流动人口与流出地之间联系不紧密,如果在工作日请假办理社会保障相关手续,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如果选择在节假日办理相关手续,又不在社保工作的人员工作时间内,如果找亲戚或家属代办的话,当前的很多地区政策又无此灵活规定,再加上政策的强制性不强,异地办理制度还未确立,导致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就业流动人口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总体参与水平不高,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种类的社会保险。“五险一金”均参与者仅有不到5%,而参与1种保险、5种保险者分别占到11.49%、11.13%。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圈层结构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中的主要呈现方式是由户籍所在地与流入地之间的距离决定的。相对于跨省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因距离流出地较近、距离社会保障圈层中心工作的距离近,受到的社会排斥相对较小,而省外流入或者流出省外的流动人口距离本省、本地区社会保障圈层距离较远,受到的社会排斥较大。同时,在工作延续的过程中,省内流动延续方式简单,距离近,省外流动的制度差异、距离差异等很容易造成工作的断层,不利于社会保障的延续性。
(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呈现明显的分层与分化社会保障水平的分层化可以说是通过工作类型区分的,最明显的就是城乡差异、人力资本差异、劳动就业特征差异。在城乡差异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社会保障问题相对于农村地区更加方便高效;在人力资本差异中,经常是就业影响力大、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更容易实现或达到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特征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上市的或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对于职工的社会保障工作上更加重视,有些公司甚至将社会保障内容列为人才招聘、人才引进的优势之一,而有些创业板公司因发展水平、发展程度、资金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对职工社会保障工作重视度较低。
(四)流动人口的社会贡献与待遇不符在很多大中城市中,很多流入人口受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的吸引,更愿意留下来,而与城市原住居民相比,外来人口要想在流入地长久立足,面对的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首先是最基本的户籍与社会待遇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他们在城市劳动的性质、形式、待遇与城市劳动者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劳动所得的收入极不稳定,劳动选择权及劳动待遇争议极为薄弱,不能与城市劳动者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公平竞争。加上流动人口是一群缺少组织、缺少社会影响力、社会地位不高、远离政治资源和舆论资源、没有明确的群体利益代表、可供分配资源有限、生活水准低下的特殊群体,与主流社会学相比处在弱势。以北京为例,很多老北京人可谓“占房躺地”,而外来人口要想享受与老北京人相同的待遇,就要在住房、户口等问题上下大功夫,社会贡献率较高而待遇与原住居民相比较低。立法滞后,财力有限,制约社会保障全面发展。虽然在我国很多地区出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制度,有些贫困地区对贫困户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采取减免制度。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建立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很多人社会保障意识不足,外出流动后因距离、户籍等问题更不愿意自觉主动缴纳相关费用,导致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度低。另一方面,地区整体财力有限,不能承担全部社会保障资金支出,而国家又缺乏相应的立法,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容乐观。
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提升路径
(一)缩小差距,破除区域分割以户籍分割为界,当前的社会保障区域分割较严重,人口参保率从西向东呈现递增趋势,东部地区人口参保率较高,中部地区相对较低,西部地区次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圈层结构、分层分化现象严重,从根本上来说是受传统思想与户籍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该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打破区域限制与地方保护主义,提供更大范围的均等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各地区之间相关工作部门也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加强地区间的社会保障交流与合作,尽可能统一相关办理制度与规定,方便外出流动人口异地办理社会保险。造成区域分割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在政策方针的制定上,目前还没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很多地方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进行细化细分,以适应地区发展需要,而地区之间发展状况的不同则直接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域差异。要想破除这一难题,就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强制性、科学化制度规定,就如宪法的制定一样,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制度的细化,切实确保各地区执行统一规定与制度要求。
(二)加大对企业监管及政策实施力度虽然我国已经设立了国家社会保障局,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乏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的社会保障企业,如相关医疗保险企业、失业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等一系列保险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冲入社会,为补充社会保障工作、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社会保障服务成为可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高质量服务意味着高投入与高产出之间的平衡,而趋利性更容易出现投入产出严重失衡现象。必须加大对相关企业服务水平、服务手段以及相关资质的检查与监督,切实维护参保人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切实保证社会资金参与社会保障的合理性与高品质。
(三)针对各类型保险重点,有针对性推进虽然在制度层面要求的基本社会保险种类相对较多,但是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对社会保险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在很多手工业企业,意外伤害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对于他们来说更有实用价值,对于妇女来说,生育保险的适用性较强,适龄妇女都需要参保。也就是说,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工作性质及发展需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增强社会保障条目的针对性,而不是简单地将所有险种一刀切,既浪费资源,又缺乏必要的实用价值。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保障参保项目与参保力度,切实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意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劳动力保障意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中国人讲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社会保障比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基于个体人身安全保障的意识还不够强,很多人认为自己在短期内不会失业、不会生病、无家族生育问题,缺乏必要的保障意识,有些人甚至将保险行业视为无用的投资、浪费钱财,对社会保障认识度低。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解决很多群众后顾之忧的主要方法,必须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加强社会宣传。通过电视电话、短信微信及微博、地铁广告、地面广告、公交广告等一系列群众身边的广告方式加强宣传,政府要在新闻、群众服务中心等相关工作岗位上设置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宣传员,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加入社会保障宣传队伍,切实发展壮大相关宣传队伍,让更多社会保障制度与优势传播深得人心。
(五)降低社会保障参保费用与国家社会保障项目相比,企业设办的社会保障机构针对性较高,服务险种较齐全,服务质量较高,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保障参保金额较高,投入较大,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为社会保障工作花费更多时间、更多精力与投资的原因。通过社会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社会保障企业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或通过减税降费政策为社会保险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六)加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便携性当前在我国政府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不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群众参保意识不强,对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在政策制定上,既缺乏强制性约束,又没有出台便捷的、实用的异地办理、结算政策,对流动人口办理社会保险限制性较强。在制度建设上,细化各种参保类型、参保人员异地办理、异地续保、异地结算等一系列政策规定,解决流动人口外出难缴费、难续保的现状。通过研发相关自助缴费、异地结算等信息系统,方便流动人口执行操作,加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便携性。
【参考文献】
[1]李红娟.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建议[J].法治与社会,2017(4):185-186.
[2]朱虹青.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与问题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21):110-111.
作者:张楠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