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及原因分析
(一)计划生育的后果。我国从80年代始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人口数,但其弊端在如今的社会中已逐渐体现出来。这群新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多数已结婚、生育,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既要努力工作,获得财富和生活声望,又要赡养老人,抚育下一代。在这种种的厉害关系下,老年人就成了被忽视的对象。这也是导致居家养老格局改变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现今的年轻人成家之后就会搬离父母家,独立出去生活,由此,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子女与父母生活距离上的疏远也是导致养老格局变迁的原因之一。
(三)相关养老机构的建立。社会上日间照料所、养老院、护养中心的建立与完善,取得了一部分子女的信任,他们将不便于照顾的父母送到机构进行照顾,既可以为自己的工作谋得更多的时间,又可以使老人得以专业、悉心的照料,一举两得。
(四)养老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思想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老人应该得以有儿女承欢膝下。而现在,人们的养老观念迥然不同。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停的变化,年轻的一代更多的愿意出外去感受一下,而不是窝在父母的身边过父辈的生活。由此,养老格局也在变化。
二、社区养老的出现
西方国家试图更改“补救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照顾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使得机构照顾的弊端日益显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产生,福利制度的刚性特征和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福利开支的增加,致使福利国家的制度破灭。这就是社区养老出现的背景。社区照顾正式走入人们视野则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去院舍化”潮流与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保守党上台共同作用的结果。社区养老经历了三个阶段:专业化照顾阶段,有专门的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照顾,但由于成本就高,就自然的转变到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非专业化照顾阶段,此阶段存在着照顾方法不当的情况。第三阶段为专业照顾与非专业照顾相结合的阶段,这是目前来看最为适合的一种方式。(本文来自于《理论前沿》杂志。《理论前沿》杂志简介详见)
三、社区养老的类型
社区养老模式分为“由社区照顾”和“社区内照顾”。由社区照顾包括家庭照顾、居家照顾、日托照顾三个方面。社区照顾模式以最先进入老龄化的上海做的最为出色,静安区成为社区照顾的一个模范。居家照顾主要是进行医疗、护理保健、个人生活、家政服务等,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专业的照料。日托照顾主要是由日间医院、日托中心、短期护理服务中心等三部分构成。社区内照顾是指对老人进行社区照顾,由社区内的老人院、福利院、护理院等机构进行照顾。不同的老年人适用于不同的照顾方式。一般的社区照顾是指“由社区照顾”。
四、社区养老的利弊
两种社区养老模式各具特色。由社区照顾具有依靠原有的支持网络、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照顾方式灵活多样的优点。当然,由社区照顾也存在着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成本较高的弊端。相对于由社区照顾,社区内照顾具有专业性强、降低陪护家属压力的优势,但由社区照顾的社区养老模式压抑人性、服务不够个别化、老年人的生活内容单一。
作者:董鑫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