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一、人口变化趋势
1.2013年~2030年人口总量变化。考虑到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根据推算,我国的总人口(不含港澳台)将于2022年达到最高值13.7亿人,然后转为净减少,2030年总人口为13.44亿人(见图1),与2010年13.328亿人大体持平,比2020年大约减少3546万人,按照联合国2008年版的人口预测数据,我国总人口减少应该在2032年,而本次推算预测的时间提前了12年。2011年新增人口是近1300万人,死亡人口约为800万人,2014年新生儿数量达到最高点1317.4万人,因为育龄妇女由2011年的峰值3.81亿人下降到2030年的2.92亿人,减少9000万人,生育率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人口老龄化促使死亡人口增加,人口负增长会出现在2023年,在这一年新增人口首次小于死亡人口,到2030年死亡人口近1500万人,新增人口仅为860万人,死亡人口数与新增人口比约2∶1。按照人口学的规律,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2.1是合理的更替水平,即全世界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这样既不会出现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问题,又不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2012年《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其中,城市为0.8821,镇为1.1534,乡村为1.43755。2010年的《世界人口数据表》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5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5个。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即便是饱受少子老龄化之苦的日本,2011年总和生育率也维持在1.39。假设出生率不回升,到本世纪末,我国总人口将会跌破5亿人。
2.适龄劳动人口总量变化趋势。通过人口预测可以计算出16~64岁适龄劳动人口,计算结果显示,适龄劳动人口总数将在2013年达到10亿人之后转为减少,到2030年适龄劳动人口预计为9.23亿人,比2013年减少近7700万人,到本世纪20年代后期,适龄劳动人口及其比例的减少都将加速。劳动适龄人口中因为各种原因有一部分人并不参与经济活动,假设2013年~2030年各年龄劳动参与率和2010年持平,可以推算出各年度16~64岁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的规模和变化趋势。2014年劳动参与人口达到最高值7.52亿人,之后开始下降,2030年为6.66亿人,减少7174万人。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到2016年后,减速将会加快(每年减少0.4%左右),到2020年将跌破72%。劳动参与人口的比例2013年达到最高值55.74%,之后开始减少,2030年劳动参与人口比例为50.22%,比2013年减少5.52个百分点。适龄劳动人口及其比例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将出现暂时性的微增。这是“”时期出生人口骤减的一代(1959年~1962年)达到65岁,使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速度下降而引发的特殊现象。我国当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时期,并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红利开始衰减。如果以总抚养比低于50%作为人口红利测量基准,1990年我国总抚养比为50%,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时期,2005年~2027年,我国总抚养比基本在40%以下,之后会以大约每年1%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我国总抚养比预计为43.75%,大约到2036年能达到50%(见图2),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可见,我国人口红利存续时间大约还有20多年。
3.未来储蓄的变化状况。一般而言,年轻时期消费会大于收入,倾向于负储蓄;中年时期会有高收入和高储蓄;老年时期会有低收入和负储蓄。25~60岁具有高收入和高储蓄特点,通过分析25~60岁、30~60岁两个年龄段中人口数量和比重,可以分析未来储蓄率变化状况。在2022年以前高储蓄人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到2022年30~60岁人口达到最高值6.88亿之后开始下降,2030年为6.25亿,比2022年少6307万人,与2011年6.23亿数量大体持平,比2010年6.19亿多600万人。在2022年25~60岁人口达到最高值7.76亿之后开始下降,2030年为6.95亿,比2022年减少8097万人,比2010年减少2482万人(见图3)。30~60岁储蓄高峰期人口比重在2012年~2016年一直保持一个平稳水平,人口占比约为47%,2016年~2023年会有一个上升过程,2023年上升到最高值50.63%之后开始下降,到2030年为47.12%,与目前水平相当,此时197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60岁的年龄段。25~60岁储蓄高峰期人口比重在2022年之前会有一个缓慢上升过程,2022年上升到最高值57.06%,之后开始下降,到2030年为52.42%,低与2010年的54.04%(见图4)。
二、对策建议
1.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增加劳动力投入潜力。技术进步依靠于劳动力供给素质提升,即人力资本的提升,在总体人力资本增加的同时,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人力资本是多种投资的结果,舒尔茨在其理论中将其分为五大类: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成人职业学习、医疗保健和就业迁移。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正规教育投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在职技能培训,政府推动各类成人职业培训项目;完善医疗保健制度,提升全社会成员健康水平。
2.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微调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中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只有当中产阶级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社会结构逐渐优化、中产阶级的意识和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时,中产阶级对社会的进步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可以在若干大城市中产阶层中适当松动计划生育政策,既可以释放出一大块消费潜力,又不至于出现人口规模大幅上升,同时我国总体人口素质可以得到一定提高,从而形成多种正面综合效应。
3.扩大通婚圈半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调查统计可见,绝大多数农民通婚圈半径在几十公里以内,一般都是以乡镇为范围,其中跨乡的多为邻乡,跨县跨省的多是生活在边界地带。目前,近亲不能结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通婚距离的远近尚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样做导致下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多,不利于优生。同时,易滋长宗族势力,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提倡扩大农村人口的通婚圈半径,鼓励尽量远婚远嫁;完善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4.关注出生性别比偏高,保护女性群体。出生性别比偏高是许多重男轻女国家的特殊现象,我国这一现象相当严重。2012年男性占比51.3%,女性占比48.7%。过低的总和生育率畸形刺激了部分家庭一定要生男孩的心理,他们不想多养育孩子但又一定要男孩养老和传宗接代。因此,出现非法堕胎现象,进一步减少了女婴的出生率。各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在一些省取得良好效果,但仍需要给予特别关注,采取综合性对策大力治理,尤其是在妇女权益保护、农村妇女出嫁后财产保障、弱势妇女群众关怀等方面下大力气。
5.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共转移2亿多农村劳动力。现在全国有4亿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有7亿人,全国有18亿亩耕地,平均一个劳动力才种4.5亩地。要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通过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将土地转让给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通过全套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二三产业,将他们的子女吸引到城市里居住,变成城市居民。总之,要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制度创新,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释放劳动力潜力,满足未来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6.完善高端人才吸引和培养工程。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在组织管理顶层设计、科技管理体制、科研文化、生活环境、精神因素培养方面,营造有利于吸引和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作用的优质环境。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管理和顶层设计。制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发展规划,加强高端人才工作交流合作和经验推广;密切高端人才战略与国家发展关系,优化高端人才结构。高端人才吸引和培养要坚持以用为本,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端人才队伍,重视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科研辅助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与高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激发高端人才创新活力的科研文化和环境;加强精神因素的教育和培养。通过“中国梦”的宣传增加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重视日常教育中爱国主义的培养,加强国家信仰层面意识形态的建设,在高端人才管理实际工作中要加强情商培养。
作者:张瑾黄志龙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第二篇
一、西藏人口老龄化特点
西藏目前虽未进入老龄社会,但已经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由于西藏是多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
(一)老年人口以藏族为主西藏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48%。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藏族比重达98.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藏族比重高达98.54%,可见西藏老年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藏族总人口的8.33%,65岁及以上达5.55%,高于西藏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藏族人口老龄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第一,藏族老年人主要集中在农牧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藏族总人口2716388人,其中农村人口2252891人,占总人口的82.94%,藏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7.06%,低于全区人口城镇化率22.67%的水平。第二,藏族百岁老人比例大。2000年、2010年西藏全区百岁老人分别为62和38人,2000年西藏藏族百岁老人56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41人,2010年西藏藏族百岁老人34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20人,与其他民族相比,藏族百岁老人比例大。第三,藏族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由于和平解放前藏族平均预期寿命短,老年人口比重极低,和平解放后随着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导致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快,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这种持续迅速增长的态势,还将延续扩大。
(二)世居民族老龄化程度高在西藏10个千人以上民族中,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还有尚未确定族称的僜人和夏尔巴人(未识别民族)是西藏的世居民族。汉族、土族、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并不属于西藏世居民族,其流动性强,具有鲜明的流动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极小,这与世居民族的年龄结构形成了极大的差别。在世居西藏的少数民族中,纳西族老龄化程度较高,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10.15%,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藏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33%;门巴族、珞巴族、未识别民族(僜人和夏尔巴人)老年人口比例均接近7%,年龄结构较合理;回族年龄老年人口比例较低。非世居民族中,哈萨克族老龄化程度最高,6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达10.73%和6.72%;柯尔克孜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07%;汉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比例分别为0.84%和0.38%;土族老龄化程度也较低,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比例分别为2.34%和1.69%。综合来看,西藏世居民族老龄化程度较高。
(三)老龄化程度地区发展不平衡就全区而言,西藏整体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局部已呈现出老龄化形态。从西藏各地(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看,2010年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3.0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67%,各地(市)均在老龄化标准之下;但拉萨市所属的林周县,昌都地区所属的贡觉县,山南地区所属的扎朗县、琼结县,日喀则地区所属的仁布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均在10%以上,仁布县甚至高达11.07%,这些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亦较高,超过了7%。西藏老龄化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昌都地区和山南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区水平,林芝地区、阿里地区和那曲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低,低于全区水平(见表3)。由于全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人口老龄化并未在西藏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局部地区已经呈现老龄化形态,应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早作准备。
二、西藏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预测
尽管西藏还处在老龄化的初期,但应对老龄化问题必须具有战略性和超前性,鉴于此,有必要对西藏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做出预测和判断。目前在一些西藏人口预测的研究中有关于西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解析,有研究预测,2022年西藏人口年龄结构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郭志仪、曹建云,2006)。还有研究预测,2015—2017年西藏变为老年型人口,西藏人口未来向老年型转变的趋势将难以避免,2010—2030年间西藏将会出现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何景熙、李艾琳,2006),建议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构建西藏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应对(李春斌,2011)。这些研究对西藏人口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于认识和了解西藏老龄化状况,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没有专门针对西藏人口老龄化趋势做出全面预测和判断。本文根据2010年西藏人口普查分性别、年龄人口数据对西藏未来40年人口变动趋势做出预测,以期对西藏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描述并作出判断。
(一)数据与预测方案本预测以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的分性别、年龄人口为基础,预测2010—2050年西藏人口老龄化状况。1.生育率人口预测是通过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来推算未来人口的变化[3]90。生育率的预测包括生育水平和生育率年龄模式的预测。生育水平一般用总和生育率(TFR)表示,生育率的年龄模式就是分年龄生育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2010年西藏总和生育率为1.05。如此低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符,也远远低于西藏地区政策允许的生育水平。鉴于此,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对201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进行了评估和调整,根据评估数据,2010年西藏的总和生育率为2.07。目前西藏已经趋于“低生育水平”(李成福、陈佳鹏,2012),总和生育率略低于更替水平(TFR=2.1),已经成为低生育地区之一。由于西藏的计划生育政策十分宽松,在如此低的生育水平下,西藏的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空间有限,短期之内下降不会太迅速。因此在设定预测方案时,假设总和生育率1.8为低限。考虑到生育率有可能受到人口结构变动、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的影响,本预测方案对未来生育水平做出高、中、低三种假设方案。低生育率方案:假设总和生育率从2010年的2.07持续下降到2030年的1.8(相当于200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水平),此后保持不变。中生育率方案:假设总和生育率保持2010年的2.07(接近更替水平)不变。
高生育率方案:假设总和生育率从2010年2.07逐步上升到2050年的2.35。高方案假设未来总和生育率有可能逐步回升。对于分年龄生育率的预测,我们选取联合国“亚洲模型”生育表作为全区人口的生育模式。2010年西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7。2.死亡率死亡率预测包括对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年龄模式的预测[3]92。2010年西藏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6.33岁,女性为70.07岁。根据各国的经验数据和联合国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模型(UnitedNations,2006)的数据假设,本研究假设到2050年,西藏男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1.1岁,女性76.4岁。对死亡率年龄模式的预测,由于人口的死亡模式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假设未来西藏人口的死亡模式基本不变,运用被广泛使用的寇尔—德曼区域模型生命表的西方模式作为全区人口的死亡模式。又由于本预测是进行全区范围的预测,西藏人口的迁移活动相对较少,加之缺乏相应的调查数据,因此本预测没有考虑迁移的因素。本预测使用国际通用的人口预测软件Spectrum4进行预测。
(二)总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从表4可以看出,在中方案和高方案中,西藏总人口数都将呈单调上升趋势。高方案的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约400万人,在未来的40年间,总人口增长约100万人。中方案在2030年后人口增长速度减慢,2050年人口达到3853764人。低方案在预测前期人口呈平稳增长趋势,2045年左右达到峰值3638699人,此后人口开始减少,到2050年人口将减少到3624231人。
(三)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1.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比重增大老年人口的数量无论何种方案都没有区别,因为我们的预测期只有40年,在未来40年中,老年人口的数量只受到死亡率的影响,而不会受到生育率的影响。因此不同生育方案下老年人口的总量没有差别,但是老年人口的比例却受到总人口变动的影响。从预测结果得知,无论何种方案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都逐渐增加。到202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0%,进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低方案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4.3%,高方案也将达到21.95%。2.人口年龄结构老化2010年,西藏少儿系数(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老年系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年龄中位数为28岁,根据国际人口类型划分标准,西藏人口已经是成年型。根据预测结果,从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来看,三种方案预测出这一比例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7%,根据国际人口类型划分标准,这表明西藏将于2025年左右变为老年型人口。从人口年龄中位数来看,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是老年型人口。依照年龄中位数这一标准,2015年西藏人口将成为老年型人口。无论按何种方案和标准,西藏人口未来向老年型转变的趋势将难以避免,时间约在2015—2025年之间。随着总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未来西藏劳动适龄人口及负担比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国际上通常将全部人口按年龄阶段划分为三部分,即0~14岁、65岁及以上的非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2010年西藏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1%,在中方案预测下,这一比例逐渐下降,到2050年,下降到64%。同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5%逐渐上升到2050年的16%。(见表7)3.人口抚养比先下降后上升在人口统计中,14岁及以下的少儿人口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通常被看作被扶养人口,这两部分人口分别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称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负担状况。这两部分人口总数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称为人口总抚养比,反映了社会对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负担情况。预测结果显示,无论按低、中、高哪种方案,未来40年西藏人口的总抚养比都呈现出先下降或保持稳定,而后上升的趋势。人口总抚养比从2010年稳定至2025年又逐渐上升,即2010—2025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期,应该抓住这段人口抚养比未上升的时间来发展经济。
由表8分析可见,在中方案下,2010—2040年间,少儿抚养比将持续下降,由35%下降到29%,降低6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较大,将由2010年的7%上升到2050年的25%,增加18个百分点。2010—2030年,由于少儿抚养比下降幅度与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相当,西藏总抚养比稳定在42%,此后由于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而显著增长,到2050年总抚养比达到56%。4.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先降后升通常我们以80岁为分割点,将老年人划分为中低龄老人(60-79岁)和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是老年人口高龄化(邬沧萍、杜鹏,2006),西藏人口老龄化也呈现出逐渐高龄化的特点。从预测结果可知,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从2010年的22868人增长到2050年的92125人,40年间增长了近7万人。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则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在2035年左右达到最低点6.81%。说明高龄老年人口总量增加迅速,60-79岁的低龄老人数量也在增加而且快于80岁及以上人口,因此出现了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但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却下降的情况。2035年后,随着上世纪60年代出生高峰期人口步入高龄期,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的比重逐渐上升。高龄老人的带病、带残率较高,需要更多的医疗保障资源和生活照料护理,因此应重视高龄老人不断增多的趋势,积极发展相关的服务和产业,做到未雨绸缪。
三、结论与建议
人口老龄化给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迫使我们必须及早应对。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动,年轻一代的赡养观念发生了变化,对赡养父母的方式有了不同的理解,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日益受到现实条件的冲击,但是从西藏目前的条件来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福利设施严重缺乏、基层政府投入有限、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突出。西藏自治区把社会福利目标确定为到“十二五”末,全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护理机构、农牧区敬老院和部分地区殡仪设施基本建成,全区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从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各方面关系的角度出发,应当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应对西藏人口老龄化:第一,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虽然西藏目前仍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但今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西藏将面临庞大的老年人口和经济落后的现实,人口老龄化无疑会影响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第二,大力发展经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方式。保持适当快速的经济增长,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前提。同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积极开发和利用“银色人力资源”以应对老年抚养比不断升高的趋势。第三,关注藏族老年人口的生存状况和问题。西藏的老年人口以藏族为主,多集中在农牧区,藏族老年人口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西藏地区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应关注藏族老年人口的生存环境和状况,确立适合西藏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开展针对西藏地区老年人口的扶贫活动。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迅速,应加强为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可以预见,随着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人口行列,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人口老龄化水平还会快速提升,对此,要在社会政策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尽早准备,此乃治本之策。
作者:段玉珊王娜李伟旭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西藏自治区党校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