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治道变革与群众路线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逻辑转换辨析
(一)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实现逻辑转换的必然性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模式从社会管理跃变到社会治理的必然原因在于:1.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机制,必然要求相应社会改革。十八大主张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指在市场基础之上还有政府调控,所以社会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政府只是在市场决定不了的领域起补位作用、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起补救作用,政府要向市场放权。与此相适应,政府也要向社会放权,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不仅要解放生产力,也要更大地释放社会活力。2.自2005年以来的维稳实践表明,在社会矛盾多发时期,在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方案之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只能采用维稳的权宜之策。但维稳并没有治愈社会之病,社会矛盾不断累积,治本之策成为新的呼唤。在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掌管社会利益分配大权,对社会多元化的利益要求采取“官方供给”模式。一方面造成政府寻租,民众向官员行贿以寻求官方供给其更多利益;另一方面,社会民众因利益供给不公平对政府频生怨气。更严重的是民众把政府看成利益来源,只等待政府提供红利,民众自主创利积极性下降,社会活力下降、经济动力不足。目前,利益多元化、人群分化、矛盾纠葛难解,众多矛盾问题并非都能由政府彻底解决,不能完美解决的诸多矛盾问题就会指向“应该的解决者”———政府成为千夫所指。社会治理模式让社会利益各方、社会矛盾各方自主协商,政府退居其后向各方提供公共服务、法律保障。政府把不该自己包办或自己不能很好解决的事情交给社会;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权力还给社会;政府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管好自己份内的事。3.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虚拟世界的自主平等在时空互换规律的作用下也必然导致现实世界的自主平等要求。网络是草根狂欢的舞台和大本营,在网络中演练了力量的草根群体也必然要求现实社会的舞台和力量展示。网络连接消弭了时空间距,使世界成为瞬时可达的一体,西方社会治理理论、民主平等等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所以,我国社会也渐趋自主,政府从前台管控退后,与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一起治理社会成为现实需要。4.社会治理模式要求人民群众发挥主体性,自主解决社会矛盾、自主地在市场中发展经济、自主发展自己的人生,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奉行的人民主体性原则契合,并且是实现人民主体性、实现人民群众自主发展的可操作现实模式,优于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管理人民群众的状态。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治理模式定为国策。
(二)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实现逻辑转换的辩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是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与西方学者主张的无领导者的社会治理有显著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西方社会治理中各社会主体仅为了各自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应该主动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分享社会发展红利,西方社会治理仅仅基于民众的自发能力和要求。同时,我们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辩证分析:首先,警惕跨国势力借道社会治理的公共性掠夺、操控弱势国家。其次,中国正面临快速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需要确立社会治理理念与方式与之匹配。但是中国的市场化还不充分、市场还不完全成熟,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还未真正实现。政府应该先用“看得见的手”的力量强力破除壁垒,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道路。再次,中国几千年等级社会的惯性影响使得现今中国官本位观念深厚、全能政府色彩浓重。政府放弃社会管理者角色退后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很多官员需要转变、行政体制机制也要相应转变、行政文化也要随之转变,这些转变都不会在一日之间完成。最后,中国民众习惯了政府管理和官民等级,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民众参与性弱。虽然在打开国门后的近三十余年里民众的思想、行为有了变化,但更深层的文化烙印、行为能力、社会整体发育尚未达到民众能成为社会治理的三大平等力量之一。社会组织和民众尚缺乏实力担负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及减轻社会管理成本的职责,更难自觉消除市场弊端。此外,治理理论出现的时间很短,理论自身尚处在多头摸索发展时期,理论自身的统一、自身的正确性尚待进一步实现。根据罗茨的梳理,不同的治理理论学者主张不同的治理模式,主要有六种:第一,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第二,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第三,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第四,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五,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第六,作为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4]究竟何种模式最为正确或者最适合中国,需要实践验证、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些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推行“效率、法治、透明、公平、责任”的治理并未取得预想的成效。这些国家认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出的药方不符合他们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国情,在政治经济秩序不平等的国际环境中,善治并不能在这些国家实现。治理在理论上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Bob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矛盾: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能由治理理论自身提供的方案完美解决。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社会善治的根本路径
(一)践行群众路线是在中国实现社会治理善治目标的理想方案社会治理理论追求的是通过良好的社会治理达到最幸福的社会状态,与“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社会治理理论所追求的善治的实现关键在于“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玛丽-克劳德•斯莫茨认为,社会治理能够实现善治目标的唯一前提是社会成员自己组织起来,自己制定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关于治理的多项研究都以惟一的一个前提为出发点:现代社会愈来愈复杂、愈来愈分裂,是一张由大量相互差别、各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组成的网。诸多社会部门(消费者、运输用户、狩猎者、店主等协会)有能力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资源,却无需考虑它们的活动在总体上将对社会造成什么后果;它们组织网络,制定自己的标准。”社会治理理论的原点在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需要从传统的政府、市场之外寻找社会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政府和市场都是工具和手段,是为了实现社会中的人的幸福。所以,社会组织、公民能否组织起来,成为解决政府失灵、消除市场弊端的力量,成为社会善治能否实现的唯一前提。这个前提用群众路线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以群众路线推进社会治理与中国国情高度契合社会治理依赖三大力量源泉,只要群众力量和能力发展起来,就能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和政府一起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就能抗衡政府可能的贪、腐、官僚、滥权等恶象,防止市场被人为扭曲和社会利益被贪占、损害;就能不断解决社会自身的问题,如积极发展经济、守法遵纪等。但是,当前我国民众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人的状态,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彻底,政府还习惯于管控。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耐心等待民众自发的成长和市场机制自发的扩展,然后迫使政府改变习惯。这种方式也许需要五十年至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在中国实现社会治理目标,因为这些改变的自发产生和完成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是执政者自觉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使群众很快具备社会治理的能力;同时,执政者自觉放权,把权力还给市场、社会与地方政府,使市场机制尽快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尽快完善,治理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地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建设具有深刻影响。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方法论与源于西方的社会治理理论的融合互补,这有利于统一社会各方各界的认识和力量,形成改革共识和改革合力。
作者:向鑫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