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梦视阈下群众路线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一切依靠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保障
在人类思想史上,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神灵或英雄奉为历史创造者。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系统批驳了神学史观、英雄史观等唯心主义史观,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恩格斯在讲到历史发展动力时,曾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4]这就是说,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向,体现着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力量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充分重视每个人追逐梦想的权利,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才能使中国梦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离开了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再好的蓝图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切依靠群众”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人民群众处在社会生产生活和改革实践的第一线,对问题看得最清楚,感受和体验最深,也最期盼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自身生活水平。马克思曾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和探索经验,具有自发和朴素的特点,但却是本真、鲜活和生动的,为党和政府进行制度政策设计以及理论总结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养料、素材。列宁曾说:“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6]可以说,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丰富的实践智慧。无论多么高明的理论家和政治家都不可能取代群众实践的作用。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7]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群众的探索创造成果,诸如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农民工潮、村民自治等,曾推动了一次又一次制度创新,成为改革的“原动力”。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遇到的阻力越大、难度越大。我国改革开放具有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特征,容易的问题基本上都已得到解决,但一些妨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根深蒂固存在。当前任何一项改革都面临利益调整的阻力,遭遇体制弊端的掣肘。情况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异想天开,应鼓励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红利。正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强调的,“如果不向群众学习,而自作聪明地从脑子中想出一套东西,或生硬地从历史经验与外国经验中搬运一套东西,来启发群众与指导群众,那是一定无用的。”[9]特别应当认识到,在当前我国利益分化严重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尤其要警惕少数既得利益集团利用资本、特权绑架公权力和社会舆论,以“改革”之名,行一己和小集团之私,将广大人民群众边缘化或虚拟化,干扰或主导改革的正确方向。总而言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中国梦必须相信、依靠人民的力量,突破阶层和利益固化的藩篱,畅通党与底层群众的联系渠道,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逐梦征程上拥有不竭的前行动力。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工作方法
如何增进、畅通与民众的联系,是任何执政党和政府都面临着的基本命题。由于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在现代国家建构和发展中的定位、功能不同,它们处理这一基本命题的方式和逻辑也有着鲜明的差异。西方政党联系民众的内在逻辑和机制集中体现为“围绕竞选搞党建”,政党主要是作为利益群体的政治性组织而存在,其根本目的在于争取、维系政权;而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的逻辑和机制集中表现为先进性和群众路线理论,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具有宏大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其宗旨在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和工作方法主要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理论背景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二重对立基础上的市民社会理论,而在中国,这种理论的适用度无疑是极为有限的,因为国家、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而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西方政党依靠选举获得社会认同,这种政治伦理关系带有鲜明的契约性和功利性,中国共产党则主要通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并为人民带来实际福祉获得执政的正当性。美国政治学家弗朗兹•舒尔曼对于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就是:“党领导国家,但党扎根于社会之中,通过群众路线的政治实践,党代表社会的意志,也就是人民群众意志。于是,国家虽仍然存在,但国家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服务于社会。换句话说,通过党,社会驯服了国家。”
这种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主要是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行动机制建构而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指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深入群众,把群众的分散、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分析和综合,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和解释,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正确与否。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往复,使领导的认识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只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充分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从此意义上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领导方法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正确方法和途径。首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进行科学决策及保障政策有效落实的基本方法。实现中国梦的航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充分的科学决策能力及政策执行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才能保障中国梦的实现。而无论是科学决策,还是推动政策的落实,都需要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和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进行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尊重和吸收群众的意见建议。之所以要“从群众中来”,主要是因为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党认识的源泉,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群众的认识、经验最接地气,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中通常蕴含着解决问题的要害因素。共产党人只有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提炼群众的经验与诉求,才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决策。之所以要“到群众中去”,是因为党的政策主张只有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有真正意义。群众的自觉行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组织和引领。党只有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启发群众,党的政策主张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以看出,与西方流行的各种公共参与模式相比,“群众路线可以说是一种逆向参与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决策者必须主动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而不是坐等群众前来参与。”
这已成为中国式民主的鲜明特色。其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凝聚的保障。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作指导,就不可能有效挖掘、利用这种力量,它往往处于压抑和潜在状态,近代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息息相通,强调尊重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干群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为党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顺利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指引。领导干部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真诚、平等地对待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理解、认同,减少干群之间的思想、心理距离,才能做好群众工作,使群众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能量。再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基本途径就在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刘少奇在《论党》一文中曾深刻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12]在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逐步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增进对群众的理解和与群众的感情,使自身的思想心灵得到净化,才干不断提高,成为德才兼备的领导者。人民群众主要通过党的领导干部的行动了解党、认识党、考察党。只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心里装着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基础就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实现中国梦就获得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三、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践行群众路线的着力点
与30多年前相比,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啃硬骨头”、“涉险滩”阶段,党所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但只要我们党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坚定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够激发、凝聚亿万群众的力量,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点,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增进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感召力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民生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及对党和政府认同感。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应该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下大气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难以取得群众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国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且增速高于GDP增长,2013年达到12.91万亿元,表明国家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财政实力,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正当其时。实行民生政治已成为党在新时期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在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坚持把有限的资源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二)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目前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复杂艰巨的难题和任务,更应该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群众路线是中国政治逻辑中民主的基本概括与本质。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在国家事务中的主体作用,聆听人民群众的探索经验和建议呼声,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人民群众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责任动力和创造能量。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贯彻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局限于思想教育、组织要求层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制度和规范的保障。目前,我国正从权力社会转向权利社会,群众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群众的权益表达将成为社会常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该将群众路线的民主精髓长效化、常态化,探索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群众自身权益,特别是要实现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有机结合。邓小平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必须完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建设,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以及信访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推动党的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健康的制度和机制环境。
(三)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着力改进党的作风,以优良的党风凝聚民心民力。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前提。当前有些部门做决策,往往过多地考虑本部门利益,或热衷于听取学术专家、业界精英的观点看法,而忽视理解基层百姓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期待,最终不免引起群众的不满,这也是近些年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应从完善考评机制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着手,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和感情深处树立群众观点,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关键。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探索、钻研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既要传承优良传统,更要有现代性思维。在当前改革的攻坚阶段,旧的利益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合理利益格局尚未形成,人们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心理失衡、情绪波动。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各阶层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动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服务引导的办法处理各种社会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寻求改革共识,集聚推进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正能量。
作者:阚和庆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