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生态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面对我国不容乐观的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人与自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报告提出,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还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自然界永远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只有首先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人类生存,才能进行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类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虽然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丰富的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些资源是再生的周期非常漫长,比如煤炭,石油,都是经过地壳近千年的不断沉积和演化而成的。一旦不合理开采和使用造成资源耗尽,在短时间内恢复是不可能的,还有水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也是非常紧缺的。所以我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然界的承载范围之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给予自然资源恢复和再生的空间和时间,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要实现当代人的发展,同时也要为子孙后代留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我国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并不是很多,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保护自然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提出的对大自然的保护,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今天,对我们依然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在全社会推广生态文明的幸福观。生态文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好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濒临灭绝的物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所以我们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善待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认识到其他的生命也是弥足珍贵的,也有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去随意践踏与伤害其他生命,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生态文明的幸福观和工业文明的幸福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生态文明的幸福观不再以消费和生产的数量为衡量的标准,而是以生活的质量和创造出的财富作为评价的标准的。真正和谐的社会不是人类去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与统一。
3.发展循环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资源的紧张,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同时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厉行节约,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光盘行动。作为政府部门,在发展经济时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作为政府,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定力同时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注重保护,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作为我们每个人,也要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小,乘以十三亿多,力量就非常巨大。有一句广告词叫作:“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我们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打印纸张时两面打印,平时的纸张正反两面使用,尽量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的频率,拒绝野生动植物制成的衣物或工艺品,只要每个人以的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如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4]张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J].鄂州大学学报,2014,(3):5-7.
作者:薛妍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