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意识形态之争与阶级社会共存,只要阶级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争斗就不会停止。自建国之初,我国的意识形态在全球化中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交锋、交会。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将探寻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寻求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合理构建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发展;建构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是特拉西,他在《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中将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之意提出。其后又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负有使命的科学,它区别于解释性的体系理论、哲学,并通过理性过程关乎实际的理论批判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远离偏见从而拯救人。”特拉西不仅仅只是继承了原有的理论概念,而是抱有某种批判的态度对其进行理论更新,在此意义上尝试为新学科赋予新的带有科学性的思想观念。虽然是理论上的批判,但是实质上却是从肯定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进行定义。马克思早期则是从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他基于意识形态的批判将意识形态称之为“虚假的意识”。而西马学者葛兰西扩充领导权的概念范围,并将其划分为道德、政治与智识之上的领导权,同时更加详细地将国家结构直接等同于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总和。市民社会的概念可以指代为因经济活动和伦理活动而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也是私人和民间意识形态的形成地、发源地。有机知识分子是一种与特定阶级和一定社会集团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非强迫性的行为,在该社会的市民社会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意识形态争夺,从而得到自身的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其获取行为被称做———阵地战。福柯认为,人通过话语获得知识并与世界构成关系———话语关系,不存在脱离话语的事物。而所谓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就此确立社会地位,并成为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他通过话语的媒介体现其话语背后的关系,譬如知识、学术等都是一种与权力关系对应的话语,话语权实质是一种精神统治权,它由占统治地位的一方所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依据自身地位,拥有控制、引导或规范社会,以致足以为社会立言的权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理论观点有资格、有能力主导、领导、指导社会的问题。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则是该意识形态依据自身的科学性,来指导和引领社会,在社会拥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地位,并且能够带领公众舆论成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展
当代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新变化。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促进自身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适应国际局势变化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们在意识形态的建设的过程中调整原有的传统的统治模式采取新手段、方法,从而出现与陈旧发展模式不同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趋势。首先是西方国家的阶级结构逐渐变化,其中间阶层逐渐兴起慢慢成为政治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议会的议员为了获取更多的选举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民,吸取更多的民众的意愿,使其意识形态与群众的意识形态相互调和,相互吸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越来越包含着社会主义的因素,比方说西方国家的福利社会制度,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绝对界限,这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这些灵活而变通的手段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社会矛盾,也使其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向中间线趋同,这种现象被称为意识形态的中间化。他们通过扩大自身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来为自身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苏联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经验教训。苏联作为首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当时强大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到后来令人唏嘘的解体,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探寻新的方法路径的经验教训。苏联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分为五个时期,即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执行者,在其执政期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为苏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斯大林的执政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是坚定并且毫不动摇的,但是期间发生了一定的偏离,但是其偏离程度留有改正的可能性。到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则完全走偏,他在斯大林逝世后逐渐放开政治和文化思想等领域,尤其是在苏共二十大上了让人始料未及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的对苏联共产党的历史以及斯大林的否定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国外的反共程度,此举不但使国外有了丑化苏共的形象、反共的把柄,并造成苏联内部人民思想混乱、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其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的行为使苏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完全走向不归路。而勃列日涅夫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则完全僵化,意识形态与人民相脱节,机制完全不合理,虽然坚持意识形态的建设,但是管理模式存在较大问题,其理论宣传和生活脱节严重,人民渐渐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放弃对如此僵化的意识形态的信仰,这是群众缺乏认同感所造成的。
戈尔巴乔夫虽短暂的坚持过社会主义,但是在其经济改革失败后,最终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试图转向西方的政治模式和意识形态,这使得苏联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质的改变、意识形态话语权完全丢失,最终导致苏共解体。我们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首先,在建国初期我们成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和宣传马列毛的思想,我国各大报刊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例如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矛盾论》和《实践论》,也先后编辑和出版了《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这些经典著作的出版是话语权建设的初步探索。其次是批判和改造,这一时期是批判帝国主义,并同时开展反对美帝的爱国主义运动,抗美援朝胜利后同时开展运动,深入农村清扫封建思想,彻底改造了旧的意识形态的基础环境,即文化教育体系。同时也改造了旧知识分子,颁布了《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国在中小学开设思想政治课同时开展思想改造活动。再次是提出双百方针,同时,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员的廉政建设,党建与话语权建设密切相关。党员干部贪污腐败,使群众丧失对党的信心,而党建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中共发出整风运动并决定政治局扩大会议每三年都需要整党,并颁布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整治贪污条例》。在一段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发展后,我们党决定吸取经验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重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运动,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在纠正失误的同时,为防止资本主义的入侵,在没有过度否定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国际共产主义在经历了苏共的巨大动荡之后,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不断摸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这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
三、“治国理政”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研究
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一直以来,从建国前我们党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话语权都不占优势,国民党甚至在国际上拥有合法席位,在党的不懈的斗争及一个国家政策下,最终取代国民党拥有能在国际上为自己发言的“话筒”。但是近年来由于意识形态之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妖魔化中国,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不断利用国际媒体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问题不断被掩盖和走样,是被他人阐释的中国,而不是自我阐释的中国”首先强调国际话语权。在面对困境之时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机遇,比方说综合国力提升,国人素质逐渐变高等。无论是困境还是机遇,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发展的垫脚石。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开始探寻一些新的、可供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新体系来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有国外学者说过“缺乏力量,因为缺乏信仰。缺乏信仰,因为缺乏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掌握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先决条件。发展自身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要与文化建设并重。国家形象的提升与这个国家本身的文化软实力密不可分,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提升才会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
要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和主权意识,坚持我方意识形态阵地不被迷失,才能接受国际上的挑战。将中华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中华文化有其优秀之处,要将中华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首先就要将中华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求同存异,保证中华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就是维护统治,人民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被教化从而自觉维护统治,因而他们常处于意识形态的氛围之中。意识形态存在于文化形态之中,近年来,意识形态已经出现文化化的倾向,意识形态也因文化的交流吸收而进行扩张。文化渗透是当代西方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文化的本质是使人产生认同感的系统,西方国家往往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入非资本主义国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中华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才能产生吸引力,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充盈在文化产品中,使人民自觉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从人民层面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进而保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纯洁性。现代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使网络语言替换书面语,在较短的字符中表达大量的讯息。网民排斥宏大叙事,只有研究话语理论结合网络特点和现代人的需求才能回归到生活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话语的主体就是话语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内容和内涵是否丰满、有价值、有意义,以及是否正确。不仅如此,还要重视话语内容的真实性和真诚性相统一。传播中国声音要重视话语的传播途径,即话语载体。十七大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联网以及其分支下的合个网站论坛软件及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媒体的报纸书籍和电视广播都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大众传媒不仅是国家政党引导舆论的场域,也是话语权建设依托的必要载体。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的特点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夺取舆论阵地,传播中国声音。曾指出:“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建立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重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发扬其引领示范作用。党员干部和学生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主体,其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水平素养是衡量意识形态话语权所拥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手段,而教科书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宣传途径及传播媒介。教科书的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同时发扬党员的宣传和引领群众的作用,团结人民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战线,从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宋惠昌.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J].中共中央党校,2002(4):10-15.
[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
[3]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
[4]刘琼.马克思主义承担着中国话语权的核心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7):30.
[5]葛兰西.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
[6]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8]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6.
作者:冯砚茹;季莹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