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党和群众逐渐形成和坚定了理论自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问题的研究,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理论自信的形成过程,并且也能为党和人民增强理论自信提供更多的思路,进而有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信
引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坚定理论自信这一命题在党十八大上得以被提出。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理论自信对现代化的实现和民族复兴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来源
(一)来源最初探索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客观揭示,还代表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与中国国情相适应。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先进分子开始联合中国工人进行革命运动,进而使中国共产党得以诞生。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早期探索,则为理论自信的产生打下了良好基础。正是由于共产党人相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在该理论指导下取得革命的升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最早起源于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能够提出这一命题,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上的理论自信。正是拥有足够的理论自信,坚定地提出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也最终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来源理论完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过程中,最初理论自信来源于对理论的不断探索,而随后则来源于理论的不断完善。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开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这些理论的日渐成熟,党的理论自信也获得了更多根据。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方向的大胆探索,提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判断改革开放的成败。这些主张的提出,反映了以邓小平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上具有着强大的理论自信。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已经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而理论自信也逐渐内化为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三)来源建设成果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获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一代一代领导人在探索道路上所具有的理论自信。而获取实践成就,也使得新一代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理论自信得到了增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中期工业化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中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法治国家建设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而这些成就的获取,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过程,再次坚定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正如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所说,理论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同时也需要为实践而服务。所以只要根据客观社会实践结果,就能完成理论是否为真理的有效判定。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正确性,从而为坚定共产党人理论自信提供了有力事实。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问题分析
(一)话语权丧失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过程中,理论自信的增强也遭遇了种种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建构上,就一度出现了话语权丧失的问题。首先,体系建构一度出现话语逻辑建立在学科逻辑结构基础上的情况,以至于工具理性一度成为主导话语。其次,在话语主题上,党曾经出现不以现实主题为研究的价值取向,一味研究学术话语和外来话语。再者,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曾经出现竞争力减弱的情况,以至于中国共产党人陷入到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中。在错误的解读下,集空想、唯心论和轻视实践等缺点为一体的不良文风开始在共产党人中出现。而受功力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党的形象和事业都遭到了严重危害,党和群众的关系也将受到影响。出现这些问题,与一些党员干部迷信西方思想理论有着直接的关系。建国后,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打击,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进行“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思想观念的传播,以至于国家舆论氛围受到了影响,进而一度危机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
(二)理论偏离实际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教条理解和运用,中国共产党人也产生了“左”倾或右倾的错误,大革命也因此失败。经过此次失败,中国共产党人才意识到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情结合起来。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这些错误反映为为理论而理论,并且严重脱离国情、实际和群众,以至于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虚无化和实践教学形式化等问题。对问题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是由于一些党员干部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极评价的影响。这些国家提出的所谓“中国观察”,其实是以怀疑的态度进行中国发展情况的分析和讨论,以至于群众和学者的认知受到了误导。此外,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是受学术评价和科学组织的影响。在建国之初,学校行政体制相对落后,受社会环境与学术不良氛围的影响,同时一些学者本身缺乏学术素颜和责任,才出现了教学评价失真、实践教学形式化和理论教学文本化等问题,学术研究也因此变得机械化和追求量化,进而导致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遭到了削弱。这些问题的产生,也给群众与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增强途径
(一)坚持掌握话语权
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理论自信问题,还应通过坚持掌握话语权增强理论自信。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进行话语权的争夺。而为实现话语权,还应积极建构理论话语权、学术话语权、民间话语权等多种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我国已经完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些也已经成为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为确保理论话语体系能够得到实践保障,我国也建立了政策话语体系和制度话语体系,实现了对理论话语体系的细化分析和具体化。在国际上,则要运用中国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进行中国道路及实践的解读,从而通过巩固话语权增强理论自信。此外,为减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学术化与生活化的矛盾,从而使体系更具有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还要将抽象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加强社情民意的调查,从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民众关注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的诠释与处理,进而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得到增强。
(二)加强理论认同与实践
想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还要使理论获得来自党员干部、学者和践行理论的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实践。首先,需要加强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党的建设,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从而使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得当加强,进而通过加强党建增强理论自信。其次,还要加强教师和理论队伍建设,以确保理论研究能够得到不断深化,理论体系也能得到不断创新,进而达到增强理论自信的目标。为此,还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而借助学科力量进行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并且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集约功能。再者,还要将实践看成是理论自信增强的根本途径,通过实践将理论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理论自信增强的着力点,深入群众切实了解困扰群众的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问题,同时实现理论的不断充实和丰富,进而获得强大的理论自信。
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自信,从而有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受话语权丧失和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的影响,也一度给理论自信的增强带来阻碍。而只有坚持高度的理论自信,才能以中国话语体系和理论主张证明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进而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竞业.“三个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南方论刊,2013(4):4-7.
[2]韩喜平,巩瑞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10-15.
[3]王桂菊,刘爱玲.增强理论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的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3(5):24-28.
[4]徐光春.努力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认识[J].求是,2012(15):27-30.
[5]田心铭.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5-14,159.
[6]陈殿林.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J].理论导刊,2011(10):4-8.
[7]戴安良.论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自觉自信自强[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1):65-70,91-92.
作者:柳杨 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