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3篇)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诠释

摘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新的诠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的科学意蕴;理论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实践方面坚持“以民为本”,把马克思主义切实落到实处,并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新时期的实践,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当代诠释

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以来,受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推崇和拥护,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性理论。传入中国以来,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各种思潮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如何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新的诠释,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内化为中国自己的东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方式方法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以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俗,通过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P274)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马克思主义相对于各国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的实践特点相结合,才不会停留于抽象的、空洞的理论,才能在中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指在当前时代条件下,重新思考把马克思主义与当前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根据新的时代要求,针对新的时代课题,以新时代的思维和方式,解决当前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始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气息,从而始终做到与时俱进而不落伍。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需要在不同时期的国情下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不同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紧跟时展潮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紧紧把握时代主题,以适合当今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解决我国在当前时期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称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化、通俗化为老百姓的理论;就是以人民群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予以推广和使用,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高大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普通老百姓随口而出的理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境界就是能被每一位普通群众所理解、所掌握,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目标和价值所在。所以,理论要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就必须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坚持理论贴近群众、理论服务生活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从书斋走向生活,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

二、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时期,为了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现实服务,就需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

(一)在理论层面继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拓展宣传范围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种利益矛盾的突显,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这给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面对这种情形,早在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就义正言辞的指出,苏东巨变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和自己的国情很好的结合起来,其根本症结不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国家自身,社会主义本身是好的。所以,不管国际纷纭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具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在传播对象上,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推广主要集中在一些党团组织和高等院校,这很明显局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范围,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基础。这样很容易造成把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和标签化的后果,使得很多人接触不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远离了人民群众,远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首先我们要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范围,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党政领导到每一位普通员工,从高级知识分子到不识字的文盲,从大学生到小学生等等,以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真正做到使马克思主义被每一个中国人所耳熟能详。其次,在传播形式上,要借助各种传播载体,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推广,除了要在内容上、语言上、文风上下功夫外,还要注重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已有六亿多人每天使用手机互联网,这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了随时了解社会的便利,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提供了最直接的平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脑等传播载体,形成学校教育、党团组织、大众传媒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力,使人们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最快、最直接的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在实践层面切实做到“以民为本”,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P82)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指明了任何一种理论背后的利益追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要能够被社会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切切实实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挂起钩来。也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3](P103)正是在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时期尚且如此,改革开放的今天更要注重“以民为本”。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党能否有力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经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所以,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关键就在于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度,在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在人们对自己生活和社会现状的满意度。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

纵观我国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的科学诠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并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运用和发展的成功典范。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为此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和探索。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深入研究中国国情,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吸取革命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科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和党中央又开始了思考如何在中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曾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来说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改革开放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果断反对“两个凡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许多著名的科学论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科学的宏伟蓝图,领导中国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道路迈进。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社会主义遭受巨大冲击,总书记在综合考察世情、国情、党情,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基础上,围绕新的时代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新观点,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观察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入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瓶颈期,要抓住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习围绕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工作作风,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阶段性战略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常东秀 单位: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浅谈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最基本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的各大领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各领域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当代中国也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各领域日益多元、多样、多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下,在国际大背景的多元格局下,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贸易大战”与经济全球化等依然挑战不断。作为我党执政之基的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其随历史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升华的要求也越来越显现。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我们的精神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讲的就是根据我国新形势下所出现的问题,我党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改革深水区;和平发展

马克思主义就像一棵大树,拥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体系中,处于最深层次的便是它的哲学。从基本特征上说,它是一种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相互促进。从G20杭州峰会上进一步确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们要和平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问题在于能够使理论和实际相互促进,达到“理想域”。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使之协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其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现实相结合,同中国的多元文化相结合,以现实为基础,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为发展实际提供“上层建筑”的支撑,使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纯粹的马克思主义为灵魂

受原来发展的限制,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是跟随了前苏联的脚步,认知的根基不是多条线路而来,而是单一的翻译译本。其中最为重要的体例格式存在者纰漏,这一点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就有所体现。时代在进步,科技手段也在不断的改善人类认知和再创造的条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直译过来的读本,而非被人为编排过的思想。简而言之,我们需要的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不带任何其他色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2、使马克思主义本地化

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发展实际中,使其“本地化”、“落地”,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不是局限在脱离实际的纯理论层面,把它当作“一尘不变”的教条到处引用或者套用,更不能使其成为一种形式化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的各大领域。随着人们的坚持,不难发现在改革的路上,我们或早或晚的都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各领域的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当下,需要做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改革和发展的各领域中去,“中国道路”及各阶段的“战略思想”“发展理念”都是其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3、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活动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至关重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精髓有机结合,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4、使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

以往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党员、干部中,在少数做学问中才会有马克思主义,哪怕是教科书中有意的灌输也不能改变它高高在上的局面。应该使马克思主义普及,使其走出只有一小撮人关注的小圈子,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中产生影响,达成共识,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能够完整、准确无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真实、可靠的扎根为基础,科学、准确的把握中国国情,正确处理中国传统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努力提升理论创新能力。而后,遵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及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这样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亟待拓展

梳理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该仅仅限制在创新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方针政策上,应该拓展到社会各领域。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全球发展面临新问题,虽然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不例外。越是前行遇到的未知困难就越多。那么,怎样用好马克思主义,使其发挥作用,帮助我们走出迷雾?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必须给予正确的回答。走过的路会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当代各领域的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新的难题,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我们需要从这些客观规律出发去认识把握。随着“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特别是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许多像“农产品竞争力低”等深层次问题不断凸现出来。“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上,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创新理论实践,促进各领域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在纯粹的理论来源和以人民群众为前提的大众化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大众化是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大众化以中国化为目的,大众化的保障是“群众基础”。理论来源纯粹化、理论深入人心的大众化,中国化就能实现。没有中国化作为新的支撑,大众化便难以健康发展。中国化指导大众化,大众化会进一步的促进中国化,二者才能实现联动,达到“理想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协调,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2]许全兴.《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9.

[3]吴根友.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4]艾思奇.哲学的现状和任务[C]//本书编辑组.艾思奇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5]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C]//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作者:张苗苗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探讨

摘要:

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应该从坚持以实现“中国梦”为基本主题、坚持以问题导向解决时代问题、坚持大众化汇聚发展的新力量和坚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导向;大众化;理论人才

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1]。面向21世纪,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形势,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成交付的这一重大任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以实现“中国梦”为基本主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确立的指导思想,风风雨雨95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完成了一项项重大历史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特别是担任总书记以来,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承载着中华民族和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期盼的共同福祉。完成伟大的革命胜利,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引,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引,同样,实现伟大梦想也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引。伟大梦想不仅深刻诠释和生动概括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彰显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主题。我们不仅要强化历史使命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有所作为,还要在学习好、宣传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现伟大梦想为主题进行不断地理论创新。

二、坚持以问题导向解决时代问题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品格[2],是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总结的一条宝贵经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每个时代又有不同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关键或突出问题,是我们一直遵循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与担当。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只有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同时展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切实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课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重要指导作用,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青春活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三、坚持大众化汇聚发展的新力量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人民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理论才会发挥耀眼的光芒,才会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富有发展的活力,才会被人民自觉地坚守和信奉。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深刻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优势,把群众基础打牢,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自觉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才能更为广泛更为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保障,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没有吸引力,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信仰,必然也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

四、坚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关键在人才、在队伍[4]。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激流勇进、不断发展和创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不断创新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作为党政理论的传播者,他们肩负着正确解读和准确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担负着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代课题相结合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大众化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认知程度和信仰程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生机活力。建设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是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是我们完成交付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重大任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2]岳鹏,戴钢.书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伟大历程与基本经验[J].理论与改革,2011(1):12页.

[3]刘云山.问题是时代的声音[N].河南商报,2013-01-05(2).

[4]刘奇葆.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N].光明日报,2014-03-29(4).

作者:张晶 单位:阜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