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究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不懈推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鸦片战争幵始,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都遭遇了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民族、国家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虽然经过艰辛的探索,勾画了众多解决危机的方案,却都无法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亡。直到马克思主义这样先进、科学的思想武器传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使这一窘境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创造解除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文化窘境。中国作为迟发展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是在外来压力和影响下启动的,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中国传统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以民族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体形态为存在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居于核心地位。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飞跃。从文化选择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相促进建国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并以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为原则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些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理论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独立和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前提。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成果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丰富实践中的灵活应用,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它们针对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时代主题,科学地指导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不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逐渐为其注人现代性,使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发挥作用。这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3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现代化的不懈推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事业,是伴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而不断发展的,既有理论创新的要求,又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要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将这一工作引向深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恰恰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正是在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激发下,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为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新的境界。其次,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优化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和外来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符合文化传播、发展的规律。一个民族吸收的外来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因此,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融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发挥作用,必须要有适合其生长的文化土壤。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可能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其一,产生于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表面的相似性,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就与中国的“天下大同”理想有着表面的相似。这虽然可能利于马克思主义最初在中国的传播,但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其二,正如恩格斯所言:“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这样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幵展,一定程度上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现了“器”不对“用”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深层次内涵正是一种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只有当中国文化逐渐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更为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土壤。因此,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提升中华民族成员的整体素质,就成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而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教训也是没有与启蒙现代思想联合,一方面利用其口号,另一方面却又否定其思想体系,导致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体系的逻辑混乱和内容空洞化”。因此,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釆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促进传统人格的解体和现代人格的生发,从而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这样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的整体素质,在更高层次上坚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顾龙生.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方铁,何星亮.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61

[3]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97

[4]段治文,钟学敏,詹于虹.中国现代化进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

[6]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王国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10]陈金龙,陈岸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杨宗党 单位:甘肃省华池县乔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