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均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必须与中国社会现实、中国儒家思想相契合,从内容到形式都转变为具有中国时代气息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正如习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进行契合研究,对于认识和学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群众路线”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更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根植于西方的先进文化,经过近百年的文化传播和实践探索,目前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拥有上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至今对广大群众的行为规范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与作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指导原则的儒家思想并不互相抵触,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进行契合,既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又有助于带动儒家思想现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这就需要从思想文化和社会实践层面剖析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必要性。
(一)中国存在的文化问题当代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多层次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矛盾,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进行传播和实践;文化冲击与文化迷茫,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缺失;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导致信仰与行为的鸿沟。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必须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用大众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需要一个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先进理论作为它的精神臂膀,尤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基础之上,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要体现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体现在与中国社会现实结合的实践中,体现在与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中。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能够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深深扎根,就必须从儒家思想中找到共生点,二者的契合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能性。
(一)理论上相契合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有着某种连贯之处,这种连贯为二者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对世界本源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皆强调世界本原统一于物质,如儒家代表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虽然,荀子的古代朴素唯物论概念远远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高度,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内在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以贯之。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在认识论方面具有相通性。儒家思想中强调“知行统一”,如《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行”是“知”的基础,“行”是衡量是否掌握真知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途径和目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可见,虽然儒家思想中用于内省、修身的“知行观”远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二)社会实践上相契合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契合,不仅仅理论上具有可能性,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也充满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论命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为出发点的。虽说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开放性理论,但如列宁指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最恰当的发展和继承,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载体是儒家思想,目的是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如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为二者的契合提供了可能性。“儒家思想现代化”的理论说法也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契合提供可能性。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之所以会走向没落,原因在其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个科学理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及复兴的道路和途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对儒家思想起到一种扬弃作用,留精华,去糟粕,使儒家思想在民间大众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可见“儒家思想现代化”的实践为二者的契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原则,要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包容的思维辩证地对待儒家思想。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刘云山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3]这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要把儒家思想放在无足轻重的次要位置,而是立足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儒家思想进行辨析,选择性的对儒家思想进行扬弃,这也是儒家思想现代化转变的根本条件。
(二)辩证对待儒家思想指出:“我们绝不能不区分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是应该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4]这表明,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批判继承地把儒家思想中合理命题、合理观念融合到时代文化、时代精神中,使其成为新时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以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契合,将二者契合的理论放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环境中去考查,考查其是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是否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的改善起到良好效果;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利益。因为只有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契合理论,才能成为引领大众文化和时代文化的标准。
四、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典范——“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实践化的发展与创新,其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儒家思想“民本”思想的结合和交融。以群众路线为切入点,对“群众观”和“民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相契合进行研究。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如孔子提出的“勤政为民”、孟子提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思想。“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依靠群众”就是在“群众观”和“民本思想”二者基础之上提出的,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群众路线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宿。
(二)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关系“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力量;“民本思想”中对君民关系也进行了类似阐述,如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荀子提出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思想。“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为了群众”表明了群众是价值主体,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历史人物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且其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三)人民群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依靠力量“群众观”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力量;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唐太宗李世民承袭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他强调“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等。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内容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依靠力量,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群众路线”思想不仅仅是“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延续,更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与灵魂。从到,党的群众路线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与执政方法不尽相同,但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关键作用,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前进发展的内涵始终没有变。所以说,群众路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的典范。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理论层面分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也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需要。从实践层面分析,二者的契合既是解决当代中国存在的文化问题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且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契合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29.
[4].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刘宇.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研究——以"群众路线"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作者:李小萌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