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范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

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多媒体性”“普及性”等特性便利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新媒体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得以广泛传播的有效平台。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宣传者群体随时随地查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资料、最新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发展。在课堂之外,通过建立在线交流群如“马列经典著作读书会”“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等,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传播。

关键词:

新媒体;大众化;有效性

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和传输能力,促进了信息交流和传播。这在降低知识和信息传播成本的同时,扩大了它们的普及范围。互联网的使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物理时间和物理空间的感知和认识,它的超时空性和多媒体性为存储、传播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便利,也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们查找、获取知识和信息打开了便捷窗口。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和3G、4G等通信技术的联合投入使用,“数字鸿沟”不断缩小,“新媒体”和“自媒体”日益成为人们之间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们以独有的方式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结构的同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践化带来了契机、提供了便利。

一、“新媒体”概念的提出

“新媒体”(newmedia)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戈尔德马克(Goldmark)①提出,其源于对EVR(ElectronicVideoRecording,电子录像)电子商品开发的计划设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近年来,这一概念才真正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所促使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催动着“人们需要用一个概念统称这些新兴的媒体。同时,由于新媒介带来新的传播生态环境的革命性的变化,传播学也需要用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概念,以演进传播学说的发展”[1]21。在此背景下,“新媒体”这一术语就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气息、与传统媒体相区别的崭新概念。“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最初内涵,并非特指我们今天所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而是指与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相区别的、基于互联网通讯设备而得到广泛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1]22。“新媒体”概念的出现和使用,推动了新闻界、科技界、学术界等领域的革命,引发了一些列新的问题和研究热点,带动了传播学、信息学、网络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潮。因此,直到今天,“新媒体”虽没有一个确切的内涵和界定,但基本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形态;其次,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再次,由电脑、手机、智能电视机等相应媒体产品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设备,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传播方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新媒体”可以和“网络媒体”相等同。

二、新媒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

(一)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保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随时随地在场”著名媒介理论家、思想家詹姆斯•罗尔认为,网络“极端地‘取消时间与空间’”[2]46,因此,网络在沟通全球民众交往,打破传统媒介的地域、民族、职业、年龄等限制的同时,“重组了时间和空间”[3]6-7。新媒体的这种超时空性或跨时空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同步性”,改变了传统理论和实践中的时间和空间,凸显了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特征。首先,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随时随地“在线”。“网络的高人气和开放性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运用得当,也能够极大地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范围。”[4]借助于网络建立起来的强大数据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得以存储和传播。因此,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保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随时随地“待命”和“在场”,以保证人们的信息查询、理论学习、经验学习等,新媒体的使用,“拓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空间和领域”[4]。其次,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存储和传播提供了强大平台。新媒体的“跨地域性,延伸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展了信息存储范围,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财富的能力”[1]48。新媒体的跨时空性保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大众化“随时随地在场”,从而实现了同步传输和接收,乃至异质时空中的传播和接收,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存储和传播提供了强大平台。再次,网络的超时空性使人们在学习和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的主动性加强。网络“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使人们的生存有可能同时保持多个维度和层面”[5]。人们在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时,能同时打开多个网络界面,也即多个网址,这样就保证了相似或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在线比较,以保证人们获取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知识和信息,避免不利信息的干扰,从而增强了人们在学习和选择时的主动性、能动性等。互联网的“异步交流使交流时间变得有弹性:人们可以在任何个人方便的时间和地点阅读和回复信息”[3]249。因此,人们在利用网络学习和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也更注重本人、本地区、本领域等方面的需求,学习的针对性更强,反馈更及时、学习效果统计也更便捷。

(二)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力新媒体拥有比报刊、广播、电视等更多的功能和优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力。首先,新媒体的“多媒体性”拓宽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新媒体时代,使用相对应的软件,可以实现电视与电脑的同步,移动电视与智能手机二者之间在信息传输和接收方面已无差别,宽带和直播卫星也实现了同步传输,“媒体之间的融合和互联才是真正的要义”[1]49。手机媒体的使用和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成功促使了信息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对等”关系,“为社会与民主的进步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成为更多人‘参政议政’的有效通道。”[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也已经通过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论坛等形式与广大民众互通有无,并获取民众的建议和意见。其次,新媒体的“多媒体性”适应了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结构人群的需求,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的个性选择提供了便利。当前,网民的上网设备正以手机设备接入为主,即时通信服务作为互联网最基础的应用之一,伴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在手机端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正在形成。”[1]54出于不同的意愿和兴趣的不同人群都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媒体参与网络交往互动。这种“多媒体”和“超媒体”为中国广大民众选择和接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形式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再次,新媒体的“多媒体性”有效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各传播媒体的不足和缺点,促进各传播媒体之间的互补性。各媒体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比如网络普及之前的电台和电视,它们的使用和普及能扩大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和理论的宣传范围,但很少考虑到听众和观众的反响如何,或者即使能考虑到,那种类似热线电话的补救方式也是很有限的。但今天的电台和电视台与往日大大不同,它们不仅开通了网络,而且利用网络能让听众和观众及时进行留言和互动,有效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应机制和反馈效果,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各传播媒体的不足和缺点,促进各传播媒体之间的互补性。

(三)新媒体的“普及性”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重要契机新媒体时代,“渗透性”和“常态化”已经成为新媒体融入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性不断加强,并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信息化技术工程的普及与推进,以及新媒体技术操作上的便捷性,使新媒体与大众的接触越来越亲密,并有效地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1]49“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甚至“多对多”的信息传输和接收方式获得了越来越多民众的欢迎和喜爱,这为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重要历史契机,首先,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广,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接受对象的范围。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7]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广大民众参与上网提供了便利,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广泛使用,在促使广大民众参与网络生活的同时,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手机网民的积极参与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工作机制的调整。今天,手机在广大民众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更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它在当代人们之间交往和交流中的个性化特色越来越凸显。据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2014年上半年手机网民增速为5.4%,下半年为5.6%……手机网民即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7]手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让广大网民随时随地进行关键词“搜索”,获得个性化的信息,进行参与和互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阵地,也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的变化和改进:短信、手机报、手机网络平台等都可有效开发和利用,既有个性化选择,也有双向互动反馈,激励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众”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再次,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刺激了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监督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新媒体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社会生活中“英雄”塑造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生活中民众对“领袖”的高度认同感。到目前为止,新媒体是一种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最高关注度的新兴媒体。比如博客,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博客用户规模为1.09亿,较2013年底增加2126万,增长率为24.2%。”“它是一个社会化的草根媒体,让网民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者和评选者。”[7]随着2G、3G的不断更新发展,今天4G业务也越来越普及,加上通信费用的降低,更多民众成为网络群体的一份子,参政、议政、监督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的人也越来越多,信息也更透明、公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会被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认识和接受,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三、新媒体环境下,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专业数据库建设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专业数据库的建立、建设和完善,可以保证人们,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宣传者群体随时随地查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资料、最新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发展。当前,中国理论网、马克思主义学习网,中国共产党历史网等网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网站,其他网站如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都有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子网络,其强大的功能和系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既将这一研究领域的人群联结在一起,也为这一领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便利。但受经济利益和版权的影响,这些网站部分资料如中国理论网上的经典文献资料的查阅、下载是需要付费的,这就限制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亟须在网站和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中找到一条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媒体教学平台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利用新媒体,人们能突破传统交往方式的地域限制,“可以与有共同兴趣和相互认同的人群建立社会关系,而且不再受地域影响。”[3]24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比较系统、比较长久的工作,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结合新形势提出新任务,而且必须要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新媒体的诞生和使用,尤其是今天手机、Ipad等多种移动终端使用,成为沟通师生之间、课堂教学和课下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之外,通过建立在线交流群如“马列经典著作读书会”“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传播。

(三)充分发挥政府“把关人”和“掌舵人”作用,构建公开、公平、公正、和谐的网络环境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党和政府是维护网络安全和净化网络环境的第一“把关人”,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掌舵人”。在新媒体已经成为“公共空间”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传播渠道的重要意义及各种媒体的个性特征,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制定灵活的方式。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挥“把关人”和“掌舵人”作用,利用掌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构建和完善在线办公如“阳光重庆”等专业民生服务平台、通过设立政府论坛BBS、政府信箱等,及时向民众公布最新的发展政策、动向,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公信力、公权力。其次,深入挖掘和展现广大民众身边的“道德模范”人物,有效利用榜样示范力量和现代传媒技术,扩大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在引导广大民众推选村级、镇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文明建设的“英雄”和“领袖”人物的过程中,使那些“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和实践,以此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最后,通过微博政务、手机报订阅、政府论坛等形式积极宣传最新理论成果,解答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监督管理的热情和信心,提高广大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王明霞.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解读[J].浙江学刊,2011(1).

[5]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6]谢新洲,安静,等.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N].光明日报,2012-03-27.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作者:李爱华 王磊 单位:辽宁省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