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立德树人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劳动教育认识肤浅,忽略其内在育人价值,普及度低及缺少专业性和时代性等都是劳动教育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重视程度不够及相关机制不健全等。构建完善日常思政与课程思政及其他相关机制,拓展更多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平台等有助于解决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对策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责任。随着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愈发加增,与之相关的第二课堂也逐渐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上有着一些长期的活动,然而由于目标不明确,操作门槛过低及覆盖面窄等问题使得劳动教育的实际效用偏低。
一、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的肤浅化、片面化及功利化。首先,劳动教育的肤浅化主要表现在,在家里孩子只管看书写作业,其它家务都理所应当地由父母承担,学校亦如此,长此以往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自然出现偏差;其次,劳动教育的片面化主要表现在强调智力至上,只看到劳动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劳动的内在育人价值。传统教育中,往往将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重心,这样虽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成为短板;再者,劳动教育的功利化表现在将劳动与金钱、利益联系起来,甚至直接进行对等,以致学生参与劳动是出于某种明显的功利性动机,而不是在劳动中历练的本意。不合理的激励机制,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劳动教育忽视内在育人价值劳动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类社会的诸多知识、文化、制度等都是从漫长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学习而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过,“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然而,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显出片面化和机械化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要么将劳动作为惩戒或体罚的手段,要么单纯地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教授新的劳动生产技术。这种对劳动教育单向性的理解忽略与割裂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间通过劳动建立起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双方的需求。
(三)劳动教育缺少专业性、时代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高速期,每一天都有着新的变化,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而目前高校现有的传统的能与劳动教育勉强搭上边的活动,其形式内容仍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诸如探访孤儿院、敬老院,做文明倡导员,义务劳动打扫卫生等,这些活动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不仅无法吸引90后、00后的大学生,且由于所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无关的事务而效用低下,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及变化的需求是必要的。
(四)劳动教育的普及程度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高校也为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诸多的机会和平台,如青年志愿者大队、勤工助学岗等。然而,这样的岗位数量极为有限,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比如高校各个部门或二级院系虽然为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勤工助学岗,然而这些岗位一来数量极少,二来通常都设置了较为严苛的条件,因此真正能够在这些岗位得到锻炼的只是极少部分学生。同样,学生会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的活动往往也只限学生会干部参与,对于广大的普通学生而言,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其实并不多。通常而言,由于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活动信息,学校出于安全隐患的考虑,往往也是持消极态度。因此,传统形式的劳动教育很难成为学生的“必做题”,而通常只成为有更高追求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的“选做题”。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消极思潮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然而劳动者相对于士族阶层而言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像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谚语都能体现。与此同时,教育者习惯于将劳动作为惩戒的手段,而惩戒带给人的往往是不愉悦的体验,故而会使人对劳动产生抵制情绪。如此就偏离了劳动教育的本意和初衷,最终导致学生对劳动的意义产生误解,甚至劳动观产生扭曲。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与看待问题的角度已不同于以往。具体讲就是后现代主义对青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目前很难从理论上定义后现代主义,然而可以将其理解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否定真理的存在或是设定真理有多种可能性,对确定的概念模糊化,反对传统道德的统一性,强调个体主观的感觉等。简单点说,所谓后现代主义实际上就是存在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及价值虚无主义等诸多思潮的混合体。这在我国当前的年轻人群中主要表现在情绪化、颓废迷茫、自我中心、享乐纵欲、物欲至上及对传统道德的叛逆等。因此,当今的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或许并不是那么乐观,这既是劳动教育的障碍,而同时又是劳动教育的目的和必要性所在。
(二)劳动教育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普遍缺乏健全体制的保障。而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缺少健全的劳动教育的保障、激励及考核等机制。体制建设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缺少明确的目标导向。第一课堂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而第二课堂通常处于从属地位,这就使得在资金的划拨和分配及政策杠杆都在向着第一课堂倾斜。然而,劳动教育与其它教育活动一样,都离不开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在经费短缺,和一切都为第一课堂让路的前提下,无法开展有效地劳动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基于保障机制的缺失,更谈不上有效地激励作用,无论是正向激励还是反向激励。简单来说,学生参与了劳动教育的活动或项目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明显的益处,或者不参与会对自己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如果没有激励机制的诱导,光靠说教不足以达到劳动教育的内在育人效果。再进一步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学分设置和考核上普遍缺少劳动教育相关的考核,而考核机制对学生而言恰恰就是其努力的风向标。
(三)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于上述两层原因的延伸,在现今过度偏好效率和绩效的社会价值取向的诱导下,高校,甚至中小学校在培养人方面普遍专注于表面可量化的指标。比如,就业率、科研成果、财政拨款等都是高校努力争取的目标,而对于不能立时见效的劳动教育则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加之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私立学校为追求商业效益将人当做考试机器培养,流水线式生产,这早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大因素,即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机制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重科研,轻教学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科研成果、就业率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招生规模和经费划拨等,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命脉。在现行的政策背景下,这种现象的产生从客观上讲是必然的。另一方面,高校的扩招使得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加之许多高校缺乏相对充足的现实条件,使得劳动教育更加不容易充分地实现。
三、改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一)日常思政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强化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入手。然而,目前很多大学都没有设置单独的劳动教育课,而主要是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劳动教育的内容。然而由于思想品德课涵盖的内容广而重要,因此劳动教育在其中的占比有限。就思政课而言,劳动教育并不是里面最主要或最重要的内容,故而单独倚靠思想品德课难以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因此,利用专业课程思政和辅导员日常思政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比较符合当前各校校情的途径。其中,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将劳动教育内容涵盖到所有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当中,使课堂不再单纯灌输知识,而是以全方位培养人为目的,将课程内容与具体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工作外,还需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学生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活动、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强化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团中央关于建立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议,从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就当前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实际校情而言,为劳动教育设立专门部门不太现实。然而,今年正值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国各高校推广之际,将第二课堂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不失为上好选择。具体而言有以下要点需要注意:首先,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此确定第二课堂哪些项目属于劳动教育及各项目的学分设置;其次,在劳动教育的导向上应以激励学生创新创业为主,而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再者,在经费上必须要保证固定的划拨,以此满足劳动教育工作中资料费、评审费、差旅费、教师酬金及宣传费等资金需求。
(三)深化校地合作,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教育,而不是狭义的教育。仅靠学校及课堂教学等狭义的教育场所及途径并不能完全达到劳动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深化校地合作,使学校成为劳动教育的“指挥所”,社会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实现学校-社会联动式的劳动教育,是未来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不同专业寻求与地方企业、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拓展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去一线参加生产劳动,让所学专业既能落到实处,又能为社会生产做出一定贡献。因而劳动教育不因只从事简单的义务劳动,而是要与所学专业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在保证专业劳动实践在学生中全覆盖的前提下,将参加专业劳动实践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项目,使劳动教育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中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而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重要途径。以高校为主要依托,以不同专业背景的社会实践平台为重要抓手,使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专业背景深度融合的模式是未来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姜莉莉.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8(12):55.
[2]王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J].德育研究,2018(4):38-39.
[3]高亚伟.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4]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
[5]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作者:袁超 单位:宜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