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本科劳动关系实践教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应用型本科劳动关系专业人才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类劳动关系管理岗位上从事劳动关系运行管理、劳动关系风险的预防和规避等工作,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该专业交叉性学科的特点,实践教学项目开设较为繁杂、缺乏体系化和科学化。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科学设计劳动关系专业程序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雇佣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涉及权利和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建立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劳动关系问题正在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和社会敏感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以此为基础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急需具有和谐劳动关系理念,能够掌握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协调、处理等方面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型本科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国内外高校劳动关系专业发展及实践教学开展的现状
在20世纪20年代,劳动关系课程首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始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开设了劳动关系专业。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目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著名大学在不同院系开设了劳动关系专业;英国的剑桥大学、伦敦政治局经济学院、华威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也都开设了劳动关系专业[1](p19-21)。相对而言,我国的劳动关系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率先在劳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劳动关系方向,2004年设置独立的硕士点,2009年设置独立的本科专业,2011年设置独立的博士点,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全阶段的劳动关系人才的培养模式。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设劳动关系本科专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于2006年开始招收劳动关系专业本科学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同时于2008年获批劳动关系本科专业,于次年招收本科学生;山东管理学院在2013年首次招收该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广东金融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均开设该专业。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0所高校开设劳动关系本科专业。也有很多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如山东财经大学、南华工商学院等。各高校设置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事务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能够在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和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但是各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定位还是有区别的,有的是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也有的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比如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管理学院等。由于各高校的定位和专业演变历史背景不同,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了社会研究与创新训练、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置了企业劳动关系实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劳动关系视角)、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实务等就业能力技术基础线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置了应用文写作、劳动经济学课程实习、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实习、社会保障法课程实习、劳动争议仲裁实习等项目;山东工商学院通过调研不同类型就业取向及履行岗位职能所需的能力差异性,确定了“劳动管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社会调查、劳动法公益行、劳动热点问题辩论赛、模拟集体谈判大赛、人力资源方案设计大赛等第二课堂项目与劳动关系管理实训等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关系专业属于多学科支撑专业,该特点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因而该专业所设置的实践教学项目较多
劳动关系专业属于多学科支撑专业,该专业需要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作为基础,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劳动关系问题展开研究,学生在系统搭建知识建构中需要掌握多门学科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能力(p24-27),为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时普遍采取设置多类实践教学项目的办法,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满足多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但是实践项目过于分散化,专业系统性不强,结果导致学生无法从学科架构的高度把握实训的目标和意义。
(二)劳动关系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置区分度不高,实践教学项目重复现象突出
劳动关系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很多工作模块项目方面是类似的。很多高校在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时没能够有效的区分开,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设置类似,把招聘、模拟面试、薪酬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沙盘、劳动关系管理等作为劳动关系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项目来开展。这些项目虽然在部分课程中有所涉及,但是与劳动关系专业的主要能力素质要求是不完全符合的,因此这种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项目区分度不高的设置方式不能满足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实践教学项目开设缺乏体系化和科学化
由于交叉性学科的特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所达到目标要求是较高的,需要掌握多学科的分析方法和能力,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较为繁杂,但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还要结合师资和实训条件等客观条件,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容易出现先修课程还未开设,相关的实训项目就开展的情况。有时也会有实践教学项目连贯性不强,欠缺系统性等问题,实践教学项目开设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与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并存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是目前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这种现象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尤其突出,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劳动关系等专业,一个企业所能提供的实习实训岗位有限,特别是实训期为三个周左右的岗位更少。劳动关系专业学生如果在企业开展企业民主管理等类型的实训项目更加困难。为了管理和控制的方便,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一般采取集中去企业的方式,这给实训地点的选择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只有少部分企业才能接纳一个班的同学到现场去实地观摩,在这个要求下,小规模企业不在实习实训地点的选择范围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结果。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设想
(一)以劳动关系多元论为指导准确区别劳动关系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明确劳动关系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要求
劳动关系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存在很大区别的,两者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追求目标等角度存在很大差异。主流劳动关系专家共同认可多元论指导下的劳动关系理念,即承认劳资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对于矛盾的解决追求效率、公平、发言权的平衡。这与一元论指导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质上是不同的。考夫曼认为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不同:由于指导思想不一致导致了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存在很大的区别,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肯定也是不同的。
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应具备劳动关系风险的预防和规避能力、劳动合同管理的能力、劳动关系和谐运行管理能力、劳动争议处理等能力,具体来讲应用型本科所培养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应具备化解冲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协调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等。在劳动关系风险的预防与规避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劳动关系管理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化解冲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准确分析风险的来源,同时给予有效的风险控制;在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中需要学生按照工作流程严格管理劳动合同,同时具备起草、修改劳动合同的基本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在劳动关系和谐运行管理中需要学生掌握多种企业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并能够顺利开展,有效开展企业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知识,采取多种渠道有效开展劳动者权益维护,稳妥处理劳动争议,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解冲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能力的成功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项目才能实现。
(二)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科学设计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
明确了劳动关系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区别,以及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为我们科学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提供清晰的思路。从必备能力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科学灵活的设置各类实训项目,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带动学生广泛的参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小组活动和小组任务逐步训练,以实现团队目标的最大化和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写作能力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作业、活动策划、案例分析中加以强化;逻辑思维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可以在平时的学生活动组织、项目策划中加以训练。以上能力都是在开展专业实训项目时需要基本具备的,因此应将这些能力的培养前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日常活动中,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大量增加专业题目演讲、专业专题辩论,这样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必备技能。同时为了能让学生熟悉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参观等认识实习。
(三)根据岗位工作程序化的原则,系统设置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项目
岗位工作程序化是在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工作流程和问题处理的流程开展工作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程序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岗位工作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便于学生把握各工作流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果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能通过程序化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将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基本具备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满足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从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出发,根据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以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争议预防、争议处理流程,我们可以依次设置以下四个程序化实践教学环节:
1.劳动关系认识实习:主要包括参观劳动关系理论发展历史长廊、企业劳动关系现状调研、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模块运行观摩。其中劳动关系理论发展历史长廊可以在校园实验室建立,梳理从亚当•斯密、马克思、韦伯夫妇到泰勒、邓洛普、考夫曼、常凯等劳动关系学者专家对于劳动关系学科发展的贡献和简介;企业劳动关系现状调研可以安排学生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模块运行观摩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安排学生进入各类企业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进行观摩,比如:招聘、面试、薪酬管理等,熟悉各模块运行的流程,并思考引发劳动争议的潜在因素。
2.劳动合同管理实践: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文本起草、变更、解除、终止。根据不同企业类型和员工的特点规范起草满足法律要求的劳动合同,同时对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条件合法性进行审核,按照法律要求严格执行各操作规程。
3.劳动关系运行管理:主要包括工会的组建、职工代表大会的实践、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签订、劳动争议的预防、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带领学生模拟工会的组建、主要工会干部的竞选、投票、备案;模拟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各项议案的搜集、整理和讨论;开展模拟集体谈判和模拟签订集体合同,以及合同的运行监督等;通过企业民主管理,讨论企业劳动争议的引发点和预防措施;模拟起草企业规章制度,并多次征求员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4.模拟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调解、模拟(观摩)劳动争议仲裁、模拟劳动争议仲裁庭法庭等。通过以上四个模块的系统设置便于学生熟悉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熟练掌握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流程,对于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熟练运用劳动关系专业课程知识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模块运行观摩时可以根据企业规模灵活采取参观、讲座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实训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劳动关系专业的多学科支撑的特点要求该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较为丰富,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程序化实践教学体系需建立在理论学习与基本能力具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实践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的约束,该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唐鑛.战略劳动关系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常凯.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作者:作者:王奎1;郑植元2 单位:1.山东管理学院,2.青岛市黄岛区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