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枢纽经济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

浅谈枢纽经济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枢纽经济形成与发展趋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枢纽经济形成与发展趋势

提要:枢纽经济是通道经济、转口经济、过境经济的升级版理论,实践中创造业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临站经济、临轨经济、站场经济等经济模式。枢纽经济形成过程:交通枢纽-要素枢纽-枢纽产业-枢纽城市。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从单式枢纽到综合枢纽,从实体枢纽到虚拟枢纽;从区域枢纽到国际枢纽;从城市枢纽到枢纽城市。

关键词:枢纽经济;枢纽产业;创新驱动;多式联运;物流成本

2018年12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选择127个城市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建设的国家物流枢纽包括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等六种类型。到2025年,推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2%左右。当前,在国家建设物流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背景下,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有利于补齐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短板,推进要素集聚、资源整合,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枢纽服务网络,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拟就枢纽经济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枢纽经济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初步探讨。例如,孟令兴(2011)指出,枢纽经济是一种充分利用交通枢纽或者地理枢纽的集聚扩散功能,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在本地区交汇,从而大力发展本地区产业并赢得多种经济辐射的经济模式。储东涛(2016)提出,枢纽”与“经济”的结合,就是所谓的“枢纽型经济”或“枢纽经济”。枢纽型经济一般是指交通枢纽型经济,并指出枢纽经济的突出功能是“四大效应”,即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开放效应和滚雪球效应。张芬芬(2017)发现,枢纽型经济是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吸引周边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模式。高传华(2017)梳理的枢纽经济演化逻辑为:从交通枢纽到经济枢纽,从经济枢纽到枢纽经济,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遵循枢纽经济演化逻辑,即以“枢纽-要素-产业-城市”为发展路径,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盖星石(2017)提出:要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综合优势,推进交通枢纽综合性建设、江海陆铁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枢纽经济区之间衔接与一体化发展。席悦(2018)认为,要以多式联运带动枢纽经济,通过打造多式联运枢纽形成新的经济引擎。吴锦顺(2018)研究发现,高铁建设不仅通过回流效应促进高铁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通过扩散效应促进周边城市经济增长。汪鸣(2018)指出,枢纽经济在空间维度上是网络经济+城市经济+站区经济,具有资源要素的强聚集性,产业强扩张辐射性,以及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等典型特征。上述观点,一般就某一省份或城市的一种枢纽经济类型进行研究,是根据某一交通枢纽侧重对临空经济、临港经济的论述,尚缺乏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背景下,基于多式联运、跨境电子商务等最新实践探索,对枢纽经济理论形成过程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论述。本研究梳理各类枢纽经济发展过程,从中归纳共同的形成机理,并结合各地发展现状、趋势,提出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相应政策建议。

二、枢纽经济及其理论形成过程分析

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以及当前南京、郑州等多地实践探索,本文认为,枢纽经济是通道经济、转口经济、过境经济的升级版,实践中包括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临站经济、临轨经济、站场经济等经济模式。枢纽经济的基本内涵可界定为一种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通过整合经济要素,并以创新驱动发展枢纽产业,继而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枢纽城市功能的经济模式。枢纽区域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供应链的连接效率,决定着枢纽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竞争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交通枢纽的聚集功能、组合功能、拓展功能和辐射功能。一般而言,枢纽经济的理论形成过程为:交通枢纽-要素枢纽-枢纽产业-枢纽城市,其最高阶段是枢纽产业与枢纽城市的融合共生、持续发展。

(一)从交通枢纽到要素枢纽交通枢纽是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交叉与衔接处,是实现客货中转、发送、到达所必需的多种运输设施的综合体。交通枢纽的核心是良好的通达性和融合度。交通枢纽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可以最大限度打破要素集聚、扩散的“梗阻”,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提升经济要素流动效率,降低要素流动成本。要素枢纽具备接纳转移经济要素的承载能力和吸引经济要素的“拉力”。要实现从纯粹的人流、物流交通枢纽功能向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要素枢纽功能转变,一方面,需突出强化交通、信息、金融、市场等各类枢纽功能,聚集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提升金融、商务、信息、资讯等枢纽服务功能。要素枢纽不仅在于保障资源、能源、商品等要素的运输和流通,更在于以创新驱动,促进枢纽区域的发展,并对枢纽经济起到支撑和拓展作用。

(二)从要素枢纽到枢纽产业要素集聚促使经济活动聚集,经济要素流动的直接表现就是参与社会化大生产,也就是产业化进程。枢纽产业是枢纽经济发展的核心。只有枢纽产业做大做强,枢纽经济的发展才能具有坚实稳定的实体支撑。对枢纽经济的关键支撑是枢纽产业,主要包括枢纽基础产业、枢纽核心产业、枢纽关联产业和枢纽引致产业。在强化枢纽产业选择的基础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枢纽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协同融合,完善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全面塑造枢纽产业体系。

(三)从枢纽产业到枢纽城市在枢纽产业中,最先发展的是枢纽基础产业,包括运输、装卸、仓储、物流等。随着枢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拉动了枢纽核心产业快速集聚,主要是一些具有枢纽指向性的制造业。其次是带动枢纽关联产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贸易、管理、咨询、旅游、娱乐等。枢纽产业的高级阶段则是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信息、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枢纽功能拓展和枢纽产业链延伸,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得以发展,枢纽区域逐步发展成为集就业、居住、文化、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城市空间。也就是说,枢纽产业集聚驱动相关配套公共设施与服务进一步得以完善,从而实现以产兴城,逐步演变成为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枢纽城市。综上所述,交通枢纽良好的通达性和便捷性促进了经济要素的集聚和流通,经济要素流动加速了产业化进程,枢纽核心产业快速集聚,并带动枢纽关联产业发展,枢纽产业链的发展使得枢纽区域发展成为枢纽城市,最终实现枢纽产业与枢纽城市的融合共生、持续发展。

三、我国枢纽经济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

在“十三五”期间,郑州、成都、南京、重庆、广州、宝鸡、商丘等地均提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另外,成都、郑州、青岛、上海、重庆、北京、长沙、贵阳、杭州等城市已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当前,国家布局支持建设41个陆港型、30个港口型、23个空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背景下,在地方实践中不断推进枢纽经济发展,加之其他临空经济、临港经济、高铁经济等不同提法,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交通枢纽跨越式发展,枢纽功能定位有待明晰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3-2017年五年间,我国交通枢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共建设186个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和106个综合客运枢纽。但交通枢纽建设还往往停留在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对枢纽经济功能定位并不够明晰。内陆地区在推进枢纽经济建设过程中,功能定位雷同,缺乏区域特色,难以有效提升枢纽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地位。顶层设计尚缺乏全球、全国视野,仅仅基于地方发展需求。如果未基于响应国家战略的考量,或未充分考虑枢纽的节点地位,仅仅是推进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的建设,极易导致各枢纽功能定位雷同、形成恶性竞争。

(二)要素枢纽初见成效,要素整合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交通枢纽中转换乘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要素枢纽功能初见成效。以武汉为例,全国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在武汉设立跨省和省级分拨中心共23个,建设省际干线201条。2013-2017年,湖北省快递业务总量、业务收入规模分别增长了8倍和5倍。要素枢纽功能发挥,进一步减少了快递流通环节,提高了配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枢纽在组织货源,对要素进行整合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各种具有流特征的经济要素还难以通过枢纽进一步进行集聚与价值再造。如武汉“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一体化运营衔接欠佳,武汉东西湖区和天河空港等不同物流园上下游产业协同效应不强,需打造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快递网络与交通运输网络融合,实现联动发展并形成有效合力。

(三)枢纽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有待加强各种要素在机场、港口等周边枢纽区域不断集聚沉淀,形式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枢纽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引致产业,如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先进制造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在港口枢纽方面,如上海港临港枢纽产业则包括人工智能、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等;在航空枢纽方面,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主要布局的三大主导产业为航空物流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但整体来看,各种枢纽产业之间的协同融合发展有待加强。基于航空枢纽的临空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供应链尚未真正形成,且临空产业链式协同度明显不足。国际货运航空枢纽还仅承担中转集散,临空产业链条较短,增值空间还比较有限,高端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偏低。

(四)产城融合发展全面启动,枢纽城市建设任重道远作为交通枢纽,集散要素资源,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从城市的枢纽发展演变为枢纽城市。当前,国家中心城市(或支持建设)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武汉、西安、广州、郑州等,均首先具有显著的交通综合枢纽优势。在枢纽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枢纽产业与枢纽城市深度融合。实现枢纽产业与枢纽城市的融合共生持续发展,仍需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当前,我国各类枢纽型经济区大多采用类似传统开发区的建设模式,整体缺乏枢纽通道、资本、产业、生产生活的统筹考量。这种建设模式易造成枢纽经济区产城融合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新产业发展滞后,生活、生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策红利型传统建设模式较为普遍,创新驱动发展动能不足;一般侧重于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软件方面的组织要素资源能力偏低,供应链等综合协同能力普遍较弱,营商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化。总之,实现枢纽产业与枢纽城市的融合共生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四、枢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枢纽经济的一般发展路径可以依据其理论形成过程依次演进。除此以外,枢纽经济未来发展还将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从单式枢纽到综合枢纽由两种及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统称为多式联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常开展即时运输和就地生产,这就对集铁水公空等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多式联运产生迫切需求。从单式枢纽到综合枢纽,亟待布局多式联运的综合枢纽。实现多式联运的前提条件是在加强各种交通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智能化、标准化不断整合管理服务体系,协调不同运输装备衔接;通过大数据、信息化加强运输组织与要素平台建设。不同枢纽通过与其他枢纽的协同对接,将进一步扩大联运网络覆盖范围,实现互惠多赢、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各自枢纽的地位与功能。如郑州积极探索将空、铁、陆、海、跨境五大物流形态进行融合,实现了货物贸易的全程化、通用性、少环节、省运杂、时间短、货损低、集约高效等明显优势。

(二)从实体枢纽到虚拟枢纽从传统交通实体枢纽到虚拟组织枢纽已成为枢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体枢纽是虚拟枢纽的基础,而虚拟枢纽是实体枢纽衍生的新形态。理想状态是实现虚拟组织枢纽与实体交通枢纽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与有机融合。在实践中,广州已经实施“枢纽+”战略,即打造高端资源“吸附器”和“辐射源”,除了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外,还创新性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而在国际贸易数字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杭州则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开启“买全球卖全球”的网络新通道,成为当前“数字丝绸之路”的新枢纽。无论是创新枢纽,还是数字枢纽,乃至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未来社会,虚拟枢纽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实体枢纽多式联运的频率与效率,并大大降低流动成本与费用。

(三)从区域枢纽到国际枢纽随着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显现出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互联互通,即使是典型的内陆区域性枢纽也注入了各种国际化元素。区域枢纽在国际大背景下的审视与定位,实际上是更注重了地方发展现实需要与国家重大倡议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走势的高度契合。“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重点建设昆明、乌鲁木齐、哈尔滨、西安、郑州、武汉、大连、厦门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另外,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为例,目前中国民用航空局已与相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完成了乌鲁木齐、昆明、郑州、哈尔滨等城市的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

(四)从城市枢纽到枢纽城市交通枢纽为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的同时,本身功能更加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枢纽产业的集聚发展,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包括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体系设施。交通枢纽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因交通枢纽类型的差异,枢纽城市包括航空都市、港口城市等。城市之间连接依托不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枢纽作为重要的节点逐步演变为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一方面,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其重要的标志;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如基于航空、港口、高铁等等,也进一步助推了枢纽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实践中,成都依托交通枢纽,建设以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陆上物流服务网络、航空物流服务网络、航空客运服务网络为主的“两港三网”,使其成为二线城市的领头羊。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梳理枢纽经济的内涵,分析形成过程、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枢纽经济发展可以进一步减少要素流通环节,提高了配置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梳理枢纽经济形成过程为:交通枢纽-要素枢纽-枢纽产业-枢纽城市。并结合发展状况,剖析枢纽经济发展趋势为:从单式枢纽到综合枢纽,从实体枢纽到虚拟枢纽,从区域枢纽到国际枢纽,从城市枢纽到枢纽城市。结合所得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强化各类枢纽的顶层设计,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枢纽顶层设计方面,既要有全球视角,借鉴新加坡、孟菲斯、香港枢纽经济的发展经验,又要考虑国情、省情、区情。一方面,需要以国际型枢纽为重点,推动具有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能力的枢纽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应理性审视各类枢纽功能定位,使之成为产业集聚、链式延伸、价值再造的“神经中枢”,继而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提升资源集聚辐射能力,精准、高效对接内外市场,打造若干个内陆型枢纽经济发展新高地。2.加强跨部门、跨产业的要素协同,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在实践中,枢纽经济发展往往采用通道经济支撑和平台经济引导的复合型枢纽经济发展模式。由多个通道和重要节点有机组成的枢纽经济,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还会涉及不同的部门和产业。建议构建不同区域和部门产业间的统筹协调机制,统筹谋划枢纽与产业、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根据枢纽功能定位,培育枢纽指向性、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按照枢纽产业集群要求,整合资源形成链式发展合力,创新枢纽经济发展新模式。3.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与费用。发挥交通枢纽在产业链、供应链整合中的独特作用,将枢纽运营纳入多式联运的组织链条,全面提升枢纽对各类要素的配置能力,增强枢纽经济的竞争优势。枢纽的核心功能是要素资源配置的高效和低成本。另外,大力培育虚拟枢纽,引导电子商务发展,也可倒逼枢纽不断匹配融合,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址具有枢纽依赖性,主要是基于成本与效率的考虑,枢纽成为其关键因素。如顺丰速运选择在湖北鄂州自建机场,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四的专业货运枢纽,顺丰也将成为国内首个拥有自己机场的快递公司。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驱动下,依托综合枢纽大力发展智能物流,打破物流信息孤岛,加强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共享和智能匹配,提高物流组织运作效率与供应链服务水平,降低中转、集输、分拨时间成本与流通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输与仓储的成本,从而降低商品与服务的最终价格。

参考文献:

[1]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2]储东涛.在实践中深化对枢纽型经济的理论认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6).

[3]王波、荣朝和,等.关于现行铁路货运价格机制分析和改革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2).

[4]张芬芬.南京枢纽型经济发展的研究和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1).

[5]高传华.郑州航空港枢纽经济演化发展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8).

[6]汪鸣.枢纽经济发展探讨[J].上海物流,2018(2).

[7]吴锦顺.高铁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05).

[8]席悦.多式联运枢纽: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20).

[9]盖星石.推进南京交通枢纽及枢纽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城市,2017(10).

[10]汪鸣.物流通道与枢纽结合推动枢纽经济发展[J].中国远洋海运,2018(11).

作者:高传华 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