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析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范文

探析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析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析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

【内容摘要】经济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已经集中展现出它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并且体现出其特殊性质。在社会发展中,公共利益的内涵和价值决定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以其公共性和整体性展示了经济法中的经济性。把握经济法中社会公共利益的实质才能体现出法律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公共利益;价值取向

一、经济法中社会公共利益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公共利益的概念。利益的形成要有一定的相关基础,它是人们的主观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讲,利益是其心理需要的表现;从经济角度来看,利益又是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反映;从社会角度看,利益同时也是某段历史阶段人们之间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所谓公共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的利益。而社会公共利益可以从以下两种概念进行理解。1.广义概念。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通过行使国家权力,按照国家制度,以实现利益为目标而进行必要的社会秩序。2.狭义概念。从狭义上说,社会公共利益通过民主和法治来保证国家制度与国家权力的公共性,从而实现利益。对于我国而言,民主和法制与公共利益密不可分,民主和法治不仅体现着公共利益而且还是评判公共利益的标准,同时亦是公共利益本身。

(二)经济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联系。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体现在追求其效益性与公平性,而社会公共利益则是价值追求过程中公平性与效益性的最终表现形式。经济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具有科学性质的法律,能够将传统的过于僵化的公平变得灵活起来,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解决现有的经济矛盾。这样不仅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会促使社会成员相互配合,以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共同合理、有效、科学地追求利益,以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二、社会公共利益在经济法中的作用

(一)从企业组织角度看。1.规范企业的社会地位及制度。社会经济的带动,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发展。企业承担着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责任,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主体,承担着社会重要的责任。企业不仅仅要以自身利益的目标标准来追求利益,同时更会注重以社会利益为主导目标而进行相关活动,这一行为就标志着企业具有社会性。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也要有一定的制度和规则。因此,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在社会当中的地位,也同时规范了企业的管理制度。2.规范组织在社会经济当中的竞争———协作关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在其中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离不相互竞争和相互协作的关系。有积极意义的竞争可以提升组织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有效的相互协作,能够加速企业或组织的经济运作过程,加速提升效益,从而使得社会公共利益进一步提升。

(二)从社会角度看,规范了社会保障关系。劳动者作为经济运作的主要劳动力,是国家实施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也是各国最为注重的事情。社会保障和劳动,不仅体现着国家经济运作结果的质量高低,而且还体现着国家的人道主义精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对劳动者实施有效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从国家角度看。1.规范经济发展运作模式以及途径。经济法作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强制力。国家通过经济法的效力对经济的发展进行间接的调控,比如调控经济周期,运作状态以及平衡调节社会的总体收入。2.规范涉及国外经济业务的关系。面临国际化经济的发展形势与状态,涉外经济的发展也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的一部分,必然更需要对涉外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进行有效合理的规范,达到高效合理的经济发展,为社会利益作出贡献。

三、经济法中社会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

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产生的价值基点,立足于此,经济法的利益目标与民法、行政法有本质的不同。经济法更注重实质利益的合理分配,而不是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平等,在这个意义上,经济法弥补了传统民法的不足。而从程序体系上看,经济法理解并认同现实的不平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诉讼体系。

(一)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影响公平分配。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衡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差距,都会导致这类问题。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必须通过必要的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整与控制,缩小差距,提高效益。针对贫富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国曾提出“初次分配重视效率,再次分配重视公平”的相关政策,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经济法的相关手段来刺激和促进分配的问题,使得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能够达到理想效果。通过经济法的强制力,可以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分配,弥补市场的不足,推进公平分配。

(二)经济法公益诉讼打破传统诉讼限制。在经济利益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系列的利益冲突,比如利益的争夺。有利益冲突,即有经济利益纠纷,这种纠纷会产生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如何解决纠纷问题,需要国家的控制和调节。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司法和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也可称之为“经济诉讼法”。经济诉讼法,涉及的范围与民法和刑法不同,其内容主要是经济纠纷,没有民事交往。并且经济输诉讼当中的主体也具有多样性,包含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而方式方法也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比起传统诉讼来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

四、我国经济法中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方式

在经济法的保护伞下,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够使公众的生活美好化。公共利益具有整体性和公共性,是大多数人的集体利益,代表大多数人的权益,这必然会使得少数人的利益受到冲突。冲突的产生会减缓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进程,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不断探寻和改善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减少冲突的发生,实现最终目标。

(一)宏观调控公平与效率,把握社会公共利益的整体性。社会公共利益的整体性体现在整个社会乃至国家当中,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把握公共利益的整体性有利于把握正确性,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在保障整体的情况下,公平和效率就更能发挥作用,使市场能够良性运转,提高资源分配能力。公平和效率在社会公共利益中不可分割,两者关系密切联系着利益的发展问题。总之,把握住社会经济利益的整体性,从宏观角度调控发展公共与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二)完善处理经济纠纷的程序体制。完善经济纠纷的处理机制,也是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没有经济纠纷,说明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范围正在扩大,从而使得实现公共利益的效率就进一步提升。而有效处理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纠纷可以使得当事人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权益。处理经济纠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严格按照经济法中的相关规定作为评判的前提条件理论基础,在法律的大框架下进行科学有效的裁决。二是提高裁决过程中的公开性,公开有利于杜绝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现象,从而更加公平地保证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三是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性,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公共利益,不管在程序以外还是程序内,都应该遵守公平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经济主体。

(三)运用法律手段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法律是严格的,具有强制力的,有效运用经济法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是最有力的途径。当经济主体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实现保证自身权益的事实。比如通过民众诉讼,集团诉讼,专业机构诉讼以及代位诉讼等等。第一,通过民众诉讼。民众诉讼的限制范围是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如环境污染,市场垄断,资源滥用等等。第二,通过集团诉讼代表人。诉讼在侵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实施救济,它可以对全部被害利益主体赋予诉讼的权利。第三,通过专门机构诉讼。这种机构主要的作用是接受公民的检举,并且实施诉讼。这是为了制止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正当行为。在英国,这种机构的设立就很常见,以便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提出诉讼。第四,通过代位诉讼。代位诉讼是为了帮助那些社会弱势群体,比如社会当中的小型企业以及劳动者来代替他们进行诉讼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从某种角度扩大原告人的范围和权力。这样,原告人就有了能有与强大的被告人之间抗衡的力量,从而保证社会公共利益能够有效实现。

五、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的力量抗衡,也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总体生产力的评判标准。经济的日益强大,使得社会公共利益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经济法来有效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是造福全体社会成员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强避免经济纠纷的发生,也要有效处理好经济纠纷,同时要更加完善当前的法律条文,从而使社会公共利益能够日益加强,使法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彼德•斯坦等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84

[2]哈耶克著.正义:法律与权利[J].邓正来译.环球法律评论,2001

[3]戴文礼著.公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

[4]冯彦君著.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1,3

作者:张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