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和谐社会下职业教育促进收入公平分析范文

和谐社会下职业教育促进收入公平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和谐社会下职业教育促进收入公平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和谐社会下职业教育促进收入公平分析

摘要:

教育和社会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与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紧密联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职业教育促进收入公平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和谐社会;职业教育;收入公平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考教育。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激烈变动时期。一方面,我们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另一方面,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各种利益调整加剧,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失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将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去那面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相适应,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一系列的改革,导致分配的格局的演变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从而彻底打破了分配领域长期沉寂的局面。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急剧拉大。

(一)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

1.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2.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也随之持续增加。但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到户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方式逐步消失,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随之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上升到2011年0.3949,逼近0.4的国际警戒线。3.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出现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表一),从2001年至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可城乡绝对差距也随之增长,城乡收入比由2.9:1扩大到3.1:1,最高4.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的数据显示,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地区经济政策的差异、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差异、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区居民收入远远高于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可见,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

(二)职业教育对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是:小学为43%,中学108%,大学300%。这说明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一般情况下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程度成正比。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其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重大作用。

二、职业教育促进收入公平的效用

(一)职业教育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合理流动

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的“助推器”。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式是“金字塔型”,而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是以中间层为主体的“橄榄型”,职业教育对实现社会阶层结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改变起着重大的助推作用。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并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能够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各领域直接上岗的人才。而这类人才是现代化社会中的中等阶层的主要群体,他们对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带动、收入分配的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弥补了高等教育的不足,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尽管我国一直在关注教育公平这个问题,提倡高等教育大众化,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对于那些由于承受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能接受教育的处在中下层、下层的人群,他们的子女可以选择学习费用偏低的职业院校学习。毕业后要么学得一技之长,进入社会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或私营企业老板;要么继续深造,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一来,处在下层、中下层的人群子女通过职业教育与自身努力,同样可以进入到社会阶层的中层和中上层,从而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转化

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是当前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平衡的主要表现。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是缩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资金75亿元,培训农村劳动力2950万人。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返乡劳动力的转移。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农村返乡劳动力观念转变,帮助他们建立“终身教育”、“知识致富”、“现代生产”等文化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农村返乡劳动力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挖掘其潜力,增加其人力资本,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使其脱贫致富。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接受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村返乡劳动力月收入达到800元左右,比在家务农高出400元以上,比未接受技能培训的人员普遍高出200元左右。可见,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村返乡劳动力的收入,缩小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职业教育为农民工提供了学习与进修的便利,使农民工提升了技能与知识水平,收入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为成为城市市民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农民工文明素质的提升和法律意识的增强,缩小农民工与市民的阶层差距,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三)职业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融合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大量的研究表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有利于实现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根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数据,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明瑟收益率为8%左右、初中为10%,高中为1%,职业教育为11%左右。结果表明,尽管职业教育的收益率不是很高,但是远远超出了高中教育的收益率。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能提高收益率,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职业教育包括了各种引导性培训、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及职后继续教育及培训。因此,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提供了保障,同时促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向第一产业为依托、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生产方式转变,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铺平道路。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有利于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和层级流动。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针对某种岗位的技能水平,促使农村劳动者从生产效率低的第一产业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流动,减少或避免经济萧条是“回流”现象,从而所辖城乡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公平。此外,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居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促进居民先进思想与文化理念的建立等。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对促进国民收入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1997(10).

[2]高媛.浅析高等教育的效率与公平问题[J].中国冶金教育,2003(6).

[3]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2):10-14.

[5]陈嫦娥.论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02第573期.

[6]戴国强.论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09第558期.

作者:蒋卫国 杨剑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