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社会模式范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社会模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社会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社会模式

摘要:

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院校具备着培养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些年来服务社会的职能显得非常重要。虽然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尚未得到较高的认可,但是这些年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如今已经形成了实用可靠的服务社会模式,许多高职院校按照当地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完善自身的各项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比较有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并为企业与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完善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新的职业素养,自身的学习和进步要与时展的要求相吻合,才能适应科技的改革和进步以及社会的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

优化;专业服务;社会模式

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所在,与此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客观性需求。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研究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始加强对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视,并实现了其作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1.1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尤其是当地企业用人的标准,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要与相关行业或者岗位进行同步,借助精简、相融、重组、增设等方式,高职院校专业组要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到单位现场学习,邀请企业师傅到校进行讲学,增加顶岗实习机会,实现产教相融,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培养方面要突出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工商企业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是管理的理念、方法等,它的本位是职能素养与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它的方式,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要将用人单位一线业务的岗位要求作为标准,来指导和实行教学,进而构建自身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1.2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开发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为了适应科技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开发应该与行业的要求与标准紧密相联系,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尽最大限度去尝试项目教学,实现工学结合,构建与企业相吻合、与时代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还要实行双证制度以及双导师制度,所谓双证是指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拿到大专毕业证和相关技能证书,双导师制度,是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

1.3利用专业师资优势,为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提供服务工商企业管理教师可以指导高职学生参与单位具体事情的探讨,以课题立项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应用性开发工作,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1.4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作为高职院校要聘请行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到学校讲授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打造一支创新型双师型队伍,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基础。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构建校企共引共享机制。利用假期及休息时间,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实践,完成常态机制。

1.5完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加强与单位合作一起构建“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借助和单位、行业的沟通合作,让实训中心成为一个比较真实的单位管理环境,这实训基地不仅要做好相关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其成为高职学生增强自身的技能的重要基地,同时作为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考核场所,也是工商企业专业发展的重要环境,更是技术推广和培训人才的地方。

1.6职业观教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职业素养较强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应该以职业为导向,加强职业观教育,尤其是要培养能够适应单位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观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端正职业态度,提升就业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就业。高职院校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正确理念。总的来说,进行职业观教育,是优化专业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要课题。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优化专业服务社会模式及内容

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式。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主要是将用人单位中订单生产定义运用到培养人才方面的模式,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的需要以及岗位对人才的标准,和高职院校签相关培养人才协议,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并选拔学生,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确定培养体系,共同商讨专业课程并组织教学,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培养模式。此模式的核心重点在于:学校和用人单位商量并签好用人以及人才培养协议会,构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式协议,并且受到相关的条款制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也就是用人单位要确保选择合格人才,学校要保证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此社会服务模式的建立,是完全面对社会企业所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充分展现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征,能够实现学校、单位以及社会的共赢。

2.2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企业需加强开展针对企业老职工的岗位培训活动,在帮助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所需资金费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专业技能水准,以此为储备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助力。高职院校中,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训设备及技术标准,再加上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实训基地等资源,更是能够为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养及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准的提升提供助力。在此社会服务模式应用中,学校可提供充足的岗位技能培训,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变当地的人才结构,提升整体的技能人才队伍水准。

2.3校内资源集中共享化社会服务模式

2.3.1提供集中丰富的人力资源第一,为政府及行业企业提供校内专家式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出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性,校内的专家、教师为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帮助,参与针对行业发展、区域规划等问题的讨论、决策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专家服务。第二,为社会志愿者服务、校内具备专业技能的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社会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技能服务。现如今较为常见的社会服务活动有三下乡、服务新农村等。

2.3.2共享稀缺教学资源将高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实施对外开放处理,对校内的实训资源实施整合优化处理,进一步拓展现有的实训室功能,实现校内资源与合作企业的共享,对其实施统一化的调配管理,提升一些稀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向社会市民开放校内的图书、网络资源。

2.4对口支援及交流社会服务模式遵循相互尊重、精诚合作、团结务实的原则,应用对口支援及交流社会服务模式,与其它高校之间建立好相应的支援、交流关系。为了确保合作双方之间获利的最优化,促使其双方达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目的。针对于此,需注意做到知己知彼,逐渐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及手段。一是要“请进来”,积极邀请一些对方院校的对口专家来院开展职业教育新兴理念培训,邀请一支专业教育团队来院开展双师培训。与此同时,也可安排一定数量的对方院校学生来院跟班学习及技能培训。二是需做到“走出去”,积极组织由院内的专家、骨干教师及相关人员组织的师资团队,前往合作院校中开展对口的支援、交流活动。与此同时,还需注意指导合作双方互相指派管理人员及教师至对应岗位之上开展挂职锻炼。

2.5职业教育集团的社会服务模式职教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企业、其它社会力量,属于一种自主独立且相互关联的组织团队。职教集团的建立,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建立好集团内部的服务体系,实施知识品牌战略,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对于企业而言,职教集团其实既可作为企业人才的资源库,又可作为企业的人才供应方,积极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于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教集团便是为毕业生提供广大就业机会的大平台,且是院校的师资库,可帮助有效培养提升教师的师资水平,为就业、培训提供丰富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克中.高等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

[2]刘剑峰,刘德发.浅谈实现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途径[J].职教研究,2012(03).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