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在欧美等国家职业教育中已获得了成功,我国也于20世纪末期将这一教育模式引进。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如何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怎样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探索,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出多形式、多种类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开发教育市场以及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做出了贡献。但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必要性

1.是改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措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增加实践课程与课时来实现。当然这也对实训场地及实训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如此多的实践教学需求,还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实训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开发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充分拓展利用实训资源,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必然要求。

2.是企业需求与培养目标结合的重要保证企业为了控制人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期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展开工作。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邀请合作企业一同参与制定,将企业中各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具体要求纳入进来,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训环节与技术应用的无缝对接。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既能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也能帮助企业快速引进人才。

3.是校企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企业、毕业生的三赢局面。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储备相关岗位人才,节约招聘及培训的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使毕业生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校企合作指导思想片面落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认为学校与企业单单就几个实训项目进行合作,或者企业帮助学校做好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这就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这种形式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把握住本质,缺乏生命力,难以持久。此外,出于利益方面的衡量,学校与企业之间过于注重自我服务与自我循环,自成一套系统,无法完成区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

2.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认识不足校企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进行共享,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实际的情况却是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交流也不够深入,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单单围绕几个项目进行。同时,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也不看好,认为学校很难实现其利益诉求。这种光靠学校苦苦哀求、企业勉强应付的合作方式是走不长远的,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双赢。

3.校企合作形式内容陈旧单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一纸合作协议,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建工商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合作项目仅停留在学生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这种由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学校输出廉价劳动力的合作模式,绝非教育部所倡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的校企合作,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呈现学校就业率的质量水平,不能为企业带来丰富的效益回报,无法发挥出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

4.校企合作资源优化组合不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中,缺少统一的规划,各专业也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特点,寻求可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项目。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部分还仅停留在合作项目的数量,而不是追求合作项目的质量。导致的结果就是,合作项目数目繁多、交叉重叠,又缺乏统一的管理,无法将校企合作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出校企合作的最大功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三、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改革的策略与措施

1.依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伴随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人员需求稳步上升,就业人员结构也逐步优化。国家三化建设也已明确提出要求:不断发展壮大主体,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组合优化服务资源,逐渐形成功能完整、结构优化的第三产业体系。例如商贸服务业,可以作为服务业发展一个的主要方向。每年零售批发餐饮贸易等行业以百分之十的增长率发展,而通过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改造这些行业,积极拓展仓储超市与连锁经营等新型服务,这就对基层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结合企业这一用人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定位这些服务行业,培养出能够适应各个部门基层管理工作的人才,这些岗位主要涉及市场销售岗位、行政人力岗位、客户服务岗位、生产管理岗位等。

2.基于岗位管理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将目标定位之后,可以与企业的专家进行探讨,听取专家顾问对服务行业基层管理岗位用人需求及要求的建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分解,明确各基层岗位对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开设课程,设计课程讲授内容。专业课程应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模式,针对市场销售、行政人力、客户服务、生产管理等岗位可以开设如下课程:市场营销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门店运营管理实务、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通用管理能力等,并通过这些课程进一步提炼出服务业基层管理岗位的核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专业教学体系。

3.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开发研究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基于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来开展,当然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来开发研究。在具体实施环节:首先,要求将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职业能力寻求其规律,并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设计教学程序,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强调职业能力训练,以模块化的教学来突出各岗位的专业技能;其次,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设置好实践教学环节;再次,将模块细分成若干项目,再将项目化分为具体工作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训练锻炼自身技能,教师必要的点评也可以帮助其提高;最后,与企业联合举办专业技能比赛、知识竞赛、实践经营等多样化的实践训练,也可以作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新方式。

作者:刘振夏 付永利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