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

1.大湘南示范区承接的外来产业主要集中于大湘南的支柱产业。

以衡阳现代服务业为例,目前衡阳承接的珠三角地区的外来产业多选择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旅游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等五大现代服务业行业的主导产业,其次是住宿餐饮业、保险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教卫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5个次重点发展的产业。结合现代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现实中现代服务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今后衡阳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对这10个主导和重点产业进行整合,优先并重点选择以商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为主的现代商务贸易服务业;以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以信息传输业、软件业和专业技术和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业;以都市核心区旅游和近郊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

2.大湘南示范区承接外来的企业应依托以新建为主。

比如,目前衡阳承接的珠三角转移项目中,普遍是新建形式,将生产线由原生产地整体搬迁过来的较少。郴州和永州与衡阳在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相似,也借鉴了衡阳的经验,并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和加速相关企业的新建生产线,实现区域经济双赢。

3.大湘南示范区在新型工业公推进中注重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衡阳在加快现代工业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工业技术、标准、资金和项目的同时,借鉴产业转出区的先进经验,大力引进知名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过产业转移发展新型工业时注重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人才需求匹配,通过地方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及时寻求结构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对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引进。

二、当前湘南示范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湘南地区成功获批湘南地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区域经济,助推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为湘南三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湘南地区毗邻粤港澳和东盟,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良好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自2012年起,省财政从省级开放型经济引导资金中切块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专项支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配套能力和重大项目建设,为培养适应大湘南示范区建设的工商管理人才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是湘南地区所承接的沿海企业需要有头脑、外语精通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近三年来,湘南示范区吸引了大量的沿海企业,以衡阳为例,2012年,衡阳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68个。作为反映承接产业转移成效的重要指标,衡阳示范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60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101.73%,名列全省第三。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办学方向上做出调整以适应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因为这些转移来的沿海企业绝大部分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制造业企业,往往是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是国际产业链中的一环,国际化背景突出,很多企业正在往研发和服务业转型。因此湘南地区外资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国际头脑、外语精通、动手能力强的生产经营型管理人才。二是现代服务型企业需要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善抓机遇、专业技能扎实,通晓国际规则的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湘南地区第三产业紧紧抓住外向型经济大发展提供的机遇,积极为第二产业配套协作和服务,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目前,湘南地区各城市均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的“十二五”的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衡阳为例,2011年实现增加值600.63亿元,增长13.2%,是2006年的2倍多。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新闻出版、科技数码等产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发展,继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及村镇银行抢滩衡阳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等新型金融机构也在境内蓬勃发展。全市银行机构总数达到12家。“金融造血”功能逐渐显现。文化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全年旅游总收入达131.06亿元,增长30.9%。这些新兴的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扎实,通晓国际规则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机遇和挑战并存,近年来,虽然湘南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位、理念、师资引进等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新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专业定位上,没有以湘南经济未来发展需要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导向。

只有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会催生地方高校的发展。目前湘南示范区还未摆脱大学教育旧观念,和企业的关系还比较松散,没有在资源技术、专业设置方面的实际需求。衡阳虽然有4家大型企业和70多所中型企业,却很少有哪一所与本地高校联系去培养相应的高技能管理人才。未来三年,衡阳市高技能管理人才每年新增需求量在3万左右。至2012年底,衡阳地区承担高技能管理人才培养的6所地方高校毕业生却不足3000人,即使100%就业,也只能满足1/10的需求,示范区建设高技能管理人才的缺口,非常需要地方高校为示范区输送大量合格的高技能管理人才。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缺乏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专业竞争能力。

能说会写善思考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企业管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高技能水平,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英语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现代工商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但湘南示范区一些高校的专业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专业教材理论远远落后于工商管理的实际发展,从而造成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的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用性差,创新精神不够。

3.工学结合的顶岗实践流于形式。

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目前由于校企合作开展得不充分、不广泛,高校实训类课程学时和教学内容都较少,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4.缺乏工商管理实践经验是专业课教师的通病。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需要有一支既有实践知识,又有理论背景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很多高校专业课教师选实践能力不强,更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适应“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工科”、“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和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理论研究方面虽然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较少,但有关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却不断深入,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才模式的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大致可归纳为大类式培养、模块式培养、订单式培养三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进一步加快试点这一现实情况,结合湘南地方高校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的资源实力,湖南工学院等等率先尝试探讨和实践在一般工科院校“工科(Engineeringcourse)和管理学(ManagementScience)互通融合”(简称“工科+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近年来湖南工学院在实践中就开设了“管理+安全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该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设计突出管理与安全工程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经济管理和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根据志向选择在安全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并在理论上将这种模式归纳法为以“管理+安全工程”特色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教育改革实践上看,湖南工学院的管理与安全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湘南乃至全省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这种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主要有两大主体版本,都已经得到很好的推广。

1.M2E模式。

采取“管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方高校商科专业管理人才的技术能力,制定“管理+工科”复合型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开设“3+1”复合型商科人才本科班,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前3学年在工商管理专业接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后1学年在本校工科院系进行工科技能的学习,使得复合型商科人才本科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应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同时还有较强的工科技术背景。

2.E2M模式。

采取“工科+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能力。在工科专业专门开设“3+1”复合型工科人才本科班,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在进行了为期3学年的工科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后,尝试后1学年在商学院进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使得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既懂技术,同时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

四、实施适应“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工科”“、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1.创新培养方案,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

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围绕“工科”、“管理”渗透、商科与工科学科相融合的培养思路,加通识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改变学生那种专业分得过多、过细、过窄而淡化基础的现象,按照拓宽基础课,强化实践,淡化专业的要求,使学生知识结构逐渐趋于文理渗透、兼容并蓄,从而实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真正培养出“工科”、“管理”结合、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2.大力培养教师的“工科”、“管理”双重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讲解者,还主要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工科”、“管理”结合教育能否取得良性发展,“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培育“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既能从事管理教学,也能从事技术实践教学,最终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复合教师资源,是保证“工科”、“管理”结合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3.以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以湘南经济未来发展需要为人才培养导向。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企业从事现代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经营与管理等,也可在金融领域从事投资管理、投资项目的评估与可行性研究。应增设与湘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方向,如会展管理方向、文化管理方向、金融管理方向、物流管理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每学年都开设英语课程,以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和口语能力。

4.构建以强化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学体系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应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应该不断完善学分制培养方案,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同时允许学生辅修或兼修第二专业;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倡导研究式学习、强化学生自学的学习能力,打通专业教学平台,鼓励跨学科选修,加强素质教育。

5.改革专业课教师引进和培养的方式,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应该加大从企业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的力度,并把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请进课堂,用优秀企业家的经验和能力支持专业课程教学。为强化在职教师的动手能力,应该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服务活动,并形成制度。应该积极开展应用性教学方法培训,强化教师企业兼职基地建设,加强应用性科研成果与教学建设的互动。

6.以强化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育体系。

通过现代实验手段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重视专业实验教学,积极建设“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与学术研究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充当科研助手。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沿海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为管理人才能力培养提供实习和实践环境。

作者:肖尉群肖璨赵少平陈国生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