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业基础知识,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败。福建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类实验教学环节面对教育领域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阐释创业教育+实验教学是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培养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基础知识、“三种能力”建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体系模型,分阶段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工商管理;实验教学
1教学改革背景、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和深化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7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作的通知》,结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制定“创业教育+工商管理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方案。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福师大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制机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能力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会贡献度。
2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创建并成立了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课堂教学结合不紧
福建省2015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立项中,工商管理专业是厦门大学、仰恩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三所大学立项,福建师范大学应引起足够重视,快马加鞭赶上“双创”教育这趟列车,突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难点,探索专业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契合点。目前,我校教育工作更注重教师科研水平和学术论文及课题的申请立项,对大学生的教学工作例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基础理论,忽视了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2.2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教师传授“双创”教育多停留在“挑战杯”、“创青春”等各比赛项目上,培育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且在有限的资料研究和调查基础上,以书面材料的论证为主,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实验教学环节开设了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社会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但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内在联系,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2.3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高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设施、场所、相关专业实验设备都进行了改革创新,如细节方面的教室座椅摆放等人性化设计,方便创新讨论的圆桌会议等。除了硬件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外,还需要对实践软件平台资源合理运作与共享管理。
3教学改革主要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企业创业全过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了开展“双创”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教学改革的战略方向应从工商管理专业为起点,融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途径,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完成教改实施方案细则。主要思路:
3.1理念先行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创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分阶段分专业普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院系做好“创业教育”从全校公选课向全校通识公共课过渡,在全校逐步推广,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磨合推进。
3.2教师先改
重组教师队伍,成立专项实践师资团队,实践项目落实到人,落实到具体课程,加强专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前期主要完成专任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合适教师外出调研学习,学习教学方式的创新。
3.3工商管理专业先试
整合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群或课程模块。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快建设翻转课堂、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3.4促进全校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开放合作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模拟仿真环境,包括场所、软硬件环境。加强教师及企业家的指导帮扶,全员参与,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师资资源,建设网络培训平台,编制培训计划、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
3.5支持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协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3.6全校全面推广,探索总结可复制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校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强化实践,完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工科、理科、文艺等专业具有鲜明的项目专长,但缺乏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统筹战略与实施,发挥各专业所长。
3改革任务的阶段目标与主要举措
3.1第一阶段:战略规划
(一)建设全校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构建“三跨交叉”的创业课程教学,即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面向全校非经济管理学科的本科学生开设“经济管理类”的全校性选修课程;面向全校非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辅修的九门专业课程;增加各专业辅修和双学位模块。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组,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选拔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高管等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开设分层次、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课程,从新生课、专题研讨到专题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完善“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培育独立思考、创新创业、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关键看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来讲,让工商管理类学生在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育。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参加多项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担当、协作精神,有效搭建成一套“目标——能力——课程群”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在已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以某一经济背景下创新创立一家新企业,并经营发展壮大它,教育学生创业的一般过程,注意事项等。把创业教育和现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作了一个比对:创业者与创业团队组建(人力资源管理);创业机会识别(市场调研与预测);创业评估(市场分析、消费者行为学);商业模式设计(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管理新创企业(ERP系统应用、虚拟企业经营模拟、市场营销、网络营销、项目管理、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我们简单把创业划分为以上五个过程,每个过程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实践环节,有些环节提供了全面的仿真竞争平台。五个过程对应13门专业课程,构成了工商管理创业教育应用型课程群。
3.2第二阶段:改革策略
(一)推进教学方法示范改革对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创新试点改革,构建开放、互动、灵活多样、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如移动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在线开放课程,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二)构建新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施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和科技创新资源全开放,促进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训练;扶持学生组建“众创协会”,支持其进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训练和实践;依托学校资源,校园周边创业园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推进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接触社会,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依托平台作用,以虚拟经营为主,每学年举办至少一次专题化竞赛、大众化沙龙、主题化训练营和专业化项目路演等,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
4改革创新与难点
工商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提出:第一,吻合了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呼声,突破性地把创业基础知识作为现代大学生普识课程推广至全校;第二,建立创新“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第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创新改革试点,首推《管理信息系统》移动课堂教学;第四,实践创新平台共享,与其他院系共建共享资源,开放更多学生虚拟创业实践。教改创新蓝图很美,但道路不尽顺畅。在全校推广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没有先例,只能“走出校门”多考察广取经。从教学大纲制定,到教学内容布置,教学方式选择,再到教学考核的标准,每一个教学过程可能遇到的点点滴滴,都必须考虑周到,极大地考验项目组成员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方式,从教师“教”为主向学生“问”为主的转变,看似教师的课堂任务减轻了,实则对教师全面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备创新创业、工商管理、先进信息技术等多体系知识结构,厚积薄发,用在课堂一时。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自我提升永无止境。教师只有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研为学所用,学以致研才能画好“产、学、研”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66-71.
[2]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11.
[3]郭志达等.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56-60.
[4]王方国.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5,(3):64-67.
[5]刘艳等.改革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7):84-86.
作者:罗小凤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