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探索(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本文针对工商企业和学生关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探索相关改革对策。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有待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发展十几年间通过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已初步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自加强与泛北部湾区域内各国间商贸合作后,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在商贸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显现出对管理类人才的急迫需求,为应市场之需,各独立学院纷纷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对此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愈加重视。但目前独立学院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今还存在着不足。鉴于此,本文以相关企业和部分独立学院为调查对象,分别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定位有待明确。在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中,各企业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为其目前较为急缺的人员需求,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及客户关系管理等人员需求所占比例较高,而生产管理和物流管理岗位所占比例较低,只有5%左右。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紧扣行业所需人才而设定的,仅有17.5%的学生;而将近过半的学生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没能很好地突显其培养目标,对工商管理专业行业紧需人才培养的方向、层次等未进行明确界定。
(二)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在对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学生评价中,认为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未能较好地紧跟时展步伐的学生已高达59.6%。通过调查得知,不少独立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之后,大多是几年才进行一次变动,以致专业课程学习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对工商企业相关调查中亦可知,企业不仅重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专业知识,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如熟悉管理、经济、法律、财务、电子商务、英语、计算机等各方面知识,尤其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所占比重较高,依次为100%、82%、65%、65%,而英语知识的比重较低。
(三)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企业认为目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不足一般有:理论与实践脱节、适应能力差、动手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等,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占的比例最高,高达75%。在学生调查中,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感到非常满意的仅有8.5%的学生,23%感到满意,而评价为一般或不满意分别占53.5%和15%。另外,从仅有23%的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为满意的数据中,可得知现今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有流于形式的趋势,实质性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57%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较好,44%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较高,表明各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学生认可。但作为与市场联系十分紧密且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者,不仅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求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从调查中得知,目前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所掌握的行业实践技能相对偏弱。
三、优化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确立面向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特定职业岗位提供应用型和实践型的高层次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因此,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需确立面向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该培养目标应以工商专业为学科基础,多学科为辅,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且要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最终以能够胜任现代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实战型、创新型的高级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所培养的人才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及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不应仅满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而且还应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根据独立学院本科生目前的学年周期开展,将其进行模块化设计: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为目的,借助学校的教学平台而开设的修养课程,为第一模块;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为目的,借助工商管理学科的平台而设置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为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开设行业所需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专业教学课程群,为第三模块。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由两大平台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所构成,不仅拓宽了专业的口径,而且还结合了各种课内外活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实行一体化的创新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真正掌握好工商管理专业有关理论,应用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知识[1]。因此,各独立学院需根据企业有关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从专业技能模拟实践教学、业务组织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这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设计。第一层,课程内模拟实训,即课程实践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法诠释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校内的仿真实训。以校内的实习教学设施、教学仪器和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校内的仿真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层,校外实习实践,即企业见习实训和实习顶岗实训。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加深职业认识。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尤其要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不仅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须有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师[2]。各独立学院需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且以中青年教师为培养重点,不拘泥于传统方式,通过学术交流、研修培训、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创新教学团队的培养,通过与国外优秀大学、优秀企业的交流合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马晓芸.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3,8:72~73
[2]赵鑫.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1:137
作者:文冬妮 高琳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第二篇: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类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必要性和培养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工商管理;培养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领域也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竞争状态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那么竞争也自然从产品的竞争转移到了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在市场中获得有利地位,就一定要有优秀的人力资源作为后盾。从目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实践方面尤为突出。很多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脱离了原则和培养方案,使得员工无法将自身的能力充分的发挥,潜能无法得到挖掘,最终制约了企业的向前发展。为此,强化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目前应该重视的课题之一,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
一、当前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从目前我国企业对管理人才的培养现况来看,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对于工商管理人才没有进行细化的区分,导致人才的培养都归为了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时候,企业应首先对个人情况进行区分,并分为理论性和应用性,并在职位划分的时候,根据专业素养进行细致性的划分和针对性的培训,才能提升企业整体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普及化的阶段,对于管理专业教育而言,缺乏目标性和差异性的教学,在职业化的应用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因此学校方面的会进行类似课程的教学,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得到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在走上社会后,无法融入到企业中,制约了企业和社会的进步。
(二)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我国很多企业对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培养没有正确的定位,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时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也就无法建立一个具体的系统进行人才的培养。所有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也都会学习同样的课程,没有任何的区分,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形成了类似的知识框架,毫无竞争性,这样的人才培养不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对于企业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另外,学校方面很多时候在进行课程讲解是时,多关注的是理论,与实际生活和现实市场完全脱节,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与实际没有关联性的,学生无法通过案例进行创新,应用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三)培养方式缺乏创新
高校的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是理论重于实践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尽管现在已经开始推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但很多的老师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仍旧是个“听众”,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课堂互动,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阻滞。当前市场环境复杂,企业一旦失去的了创新能力,就等于失去了活力,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因此,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重视创新的力量,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教育目标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进入社会之后尽快适应社会,并通过社会活动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无论是本科专业还是专科专业,工商管理都应设置从企业人才的应用出发来进行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并且根据需求设置管理理论之外的应用技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为社会所用,真正成为具有实力的人才。
(二)市场就业的要求
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对自己的应用能力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或者应用能力比较弱,自然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心理,失去找工作的方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管理类的学生这方便最为突出。管理类专业学习内容较其他专业宽泛,并且很多理论知识都非常的抽象,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无法印证,因此在走出校园后,学生会在找个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目前,企业都需要应用性的学生,可以将理论在工作中得到实践,这样高等教育就要此作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以实际市场情况出发,将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三、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遵守“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的教学都要围绕学生来制定和开展,并将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的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培养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有效的针对性培训,并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实际市场需求,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开展重点培训,使学生能够熟悉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独当一面的处理实际问题。
(二)系统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对其应用能力培养加以重视,将整体培养思路的完善和优化作为开展培养的核心,将整体思想作为中心指导和原则,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清晰分工,来取长补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案制定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理论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实现能力的发挥,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灵活性
企业在培养应用人才时,要分析好企业自身的情况,并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和需求,拟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重点对工商管理类的专业人才实施培养策略。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应结合多种方式,因材施教,让人才在培养中不断对自己的潜能的进行挖掘,才能促进人才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对企业专业人才开展培训前,首先就是要对人才进行划分,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一般来说,企业人才会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这两种,因此培养的模式也要从这两种人才的特点出发来制定。学术性的人才,有丰富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重点针对实践开展培养,使其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应用型的人才,虽然技能方面存在优势,但是缺乏理论支持,因此难以在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更无法实现工作的创新。因此,在培训中,应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二)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培训课程的设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企业不同的部门,担负着不同的职能,因此要从部门出发,拟定合理的人才培训思路和目标。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包含了金融、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以此在开展培训时,可以进行内容之间的整合,使内容更具综合性,这样不仅可以让人才得到综合的培训,还能提升效率。另外,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人才,都应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原则,这样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第二,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培训。每个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会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联系,因此,在培训中也要抓住学科的这个特点,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培训和结合,学科之间实现相互补充,才能更加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第三,建立模块化的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专业人才能力的高低对企业之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应根据企业的不同部门的不同功能,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合理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才能使整个培训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
(三)加大人才培养创新力度
创新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因此,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人才培养中,要通过合理措施和培养方法的制定,努力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具体操作上,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市场实时动态为根据,先进科学技术为工具,创建一个适合企业长远发展且具有特色培养体系,让管理人才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素质全面、技术过硬的复合型的人才为企业所用。
五、结束语
综上诉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企业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与高校建立和合作的关系,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制定等,对人才的培养拟定合理、科学的培养计划,结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具专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鹤,吴安平.构建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2
[2]孙冰鑫.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2
[3]李俊.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
作者:吕旭峰 单位: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第三篇:新常态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策略
摘要:
近些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已经逐渐步入新常态。从经济发展速度上来看,发展速度渐渐放缓,已改变高速发展的态势,基本进入中高速发展的阶段;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中国经济不再追求总体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渐替代传统模式成为主流。在此种经济新常态推动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及输出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人才基础。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状及理论的分析,论述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工商管理;教育转型;新常态
一、背景
前些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GDP总量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发展速度,在带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弊端,房地产泡沫逐渐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腐败现象频发等等[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值此之际,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构思,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为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保证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才需求,教育转型迫在眉睫。而工商管理专业对未来企业、国家的经济发展谋划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更是承担着无比艰巨的历史任务,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适用于原来的经济常态需求,以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而不适用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状及理论进行分析,论述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方法策略。
二、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世界现处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浪潮当中,新材料、互联网等推动着世界的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渐被重新建立的经济模式替代。相对于经济发展高速增长来说,各发达国家更注重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即在保持生态文明的条件下保持经济中速发展。而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逐渐增大,现仅此于美国,位居第二。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也衍生出诸多弊端:高端产业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支柱产业单一、环境污染加剧等等,为响应技术革命的历史要求,中国的经济也跟随世界的脚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我们所说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总结来说主要存在三个不同于以往的特征:第一,从发展速度上来看,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第三产业比重加大,逐渐替代第二产业成为主体,居民收入逐渐提高,城乡差距渐渐缩小;第三,从驱动要素上来看,创新驱动成为主流,投资及要素驱动逐渐被替代。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变缓,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开始出现疲态,而是为保证生态和合理结构适当放缓发展速度,以求形成良性循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之下,工商管理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发生变化,中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急需转型,经过近些年的尝试和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基本分三步走:首先需要把握时展的新形式,即需要对经济新常态、教育转型、科学技术革新、商业经营理念、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其次,理解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的内涵,即在人才培养方面,转变观念、明确定位、重组机制;最后,科学制定新的转型方案,制定方案的过程中需明确转型方向、解决转型思路、重点难点及基本保障问题。
三、经济新常态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
(一)改善旧式教育弊端,满足经济新常态教育需求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对自身定位没有特色,千篇一律,在职业选择上盲目跟从前人的步伐,致使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在教育内容方面,国内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能力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员创新能力不足,职业素养不高;在教育方法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培养对象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培养的对象缺乏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为保证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保证当前规模稳定的前提下,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以满足经济新常态的需求。
(二)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保证经济新常态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有许多高校、机构培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但大都倾向于知识理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精通理论论述,而缺乏实践经验。当然,现在部分高校已于世界接轨,引入国际通用教材,并且实行全外语教学,基本顺应了教学国际化的需求。但是因受限于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客观因素,致使实践效果不佳,仍脱离不了依托于教师讲课,课堂活动为主要实践方式的模式,仍然满足不了经济新常态对人才创新性、实践性、探索能力等方面的要求[2]。因此,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职业素养高、重实践并有极强探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目标。
四、建议和策略
(一)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
首先,通过教师讲授,使培育对象熟练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学习工商管理的基本技能,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提高培育对象的人文素养,在施教过程中,增加培育对象对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以提升其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最后,应加大对培育对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培育对象从单纯理论知识中走出来,使他们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求。
(二)注重培养对象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经济新常态要求下重点改善之处。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成为唯一的出路。而企业的高层大部分由工商管理人才组成,他们基本决定这企业的发展走向。因此,创新能力是工商管理高端人才的必要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的重心任务便是如何提升培养对象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培训、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兴趣,激发其创新的热情,促使其将自身创意及想法产品化,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三)建立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院校、职业机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考评主要是通过其绩点、分数来衡量的,考核的重点主要是专业课成绩、论文水平等,即便将社会实践纳入考核,其所占比重较低,形成了一种重理论分析,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局面,导致培养教育而成的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无法满足经济新常态的需求。在建立教育评价体系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毕业生在毕业后的薪酬、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创新创业比重等来进行评价,促使高校及培训机构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我国需要加快教育评价体系国际认证的步伐,促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炜: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
[2]孙理军,王开朗.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2015(31)
[3]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N].光明日报,2015-01-06.
作者:陈晓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