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外协同平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急需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点强调了企业需要具有市场开拓精神、全球战略眼光、社会责任感、管理创新能力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然而,从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优秀管理人才匮乏的现象仍然严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探索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外合作国际化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研究综述
在理论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对比、案例等研究方法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国情的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韩玉志(2004)通过比较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差异,分析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高等教育组织文化的关系。龚思怡(2005)通过一系列中澳两国高等学校相关数据的研究,剖析了我国高校与澳大利亚高校之间合作办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庄莉,房红(2010)提出了从“课程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到“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新路径。徐炜,滕怀鹏(2011)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于浩淼(2013)指出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仍存在主体地位不明显、对受教育者教育价值取向引导不够、中外教师合作性不强、未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问题。
二、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利用中外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在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引进的国外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增加,但这其中如何充分利用双方优质资源的问题往往被忽视,出现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的状况良莠不齐,极大影响了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许多顶尖高校的教授迫于科研的压力,不愿意来华授课,即使是能够派出海外教师的合作项目,由于合作双方距离远,往往不能利用对方学校的图书、实验等资源,加之中国一些院校对于国外高等教育的复杂环境了解不够,许多外方的资源没有能够挖掘。
(二)未深化中外高校协同程度出于对成本问题的考虑,在中外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许多国外院校老师在中国授课的时间往往采取集中时段的授课或者远距离指导,其余时间未做到及时的知识巩固与补偿。合作项目缺少了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造成了困难,很难达到对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应用性的要求。此外,在培养过程中,中外双方的老师存在缺乏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有效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培养效果。
(三)未完善教学质量考核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考核仅限于对成绩的考核,缺乏对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管,亦缺乏对中外双方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考核。国外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商学院教育习惯注重案例分析、师生互动实践,但由于缺乏通晓中外双方管理案例的师资,造成对学生和教师考核的困难,使得国际交流中的教学、教务、质量管理等得不到双方有效统一的评价,从而不利于发现协作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未重视跨文化融合路径的建立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个跨文化教育环境下文化融合的问题。商业行为的背后是文化,文化差异给双方的师生都带来了一定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双方教育文化思路存在的差异也给培养国际化人才带来了挑战,我国与国外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差异从组织文化上来说主要表现为,任务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差异。因此,国内高校面临着诸如如何有效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等问题。
三、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设计为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全方位培养国内紧缺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事务和规则的国际化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基础上,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情况和跨国公司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现状,制定“一专多能”的培养计划,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创建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中外协同培养平台、中外协同培养路径、中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建设中外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中外合作双方的资源优势,构建教学资源、学习支持、实践指导、实训演练四大平台。1.中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外方大学共享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由外籍教师主讲。2.中外学习资源支持平台。除了在国内国外学习时利用当地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开放双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学生与中外教师网上互动教学体系。3.中外互动实习演练平台。在国内大学联合建立全英文环境的高水平多功能远程交互式工商管理国际教学实验室。引进国外新型实训演练软件,在全英文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管理业务技能。设立实验室远程对接功能,开展远程实况研讨,帮助实现国际课程的对接。4.中外联动实践指导平台。通过在国内的跨国公司建立实践基地,同时通过合作方在合作方所在国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在国内外提供实践机会。
(三)构建中外协同人才培养路径建设中外师资交流融合与中外教学体系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路径。1.教师交流融合路径。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外方教师主讲、本校中方教师辅讲;另外三分之二的课程由中方派英语水平高、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主讲,外方指定教师合作。中外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授课、共同考核学生等环节,使中外教师深层次交流与融合。2.教学体系融合路径。以国际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共同审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专业课程的教材全部采用国外合作大学使用的最新英文版教材。实现核心课程学分互认,学生毕业获取双方学校的毕业证书,教学优势互补。
(四)建立中外协同培养人才机制1.运行管理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学院、项目组的“三级协同运行体系”。第一级,建立校级共同管理委员会,制定合作方针政策,协调宏观层面的事宜。第二级,建立院级管理小组,制定人才培养年度计划,监督项目运行情况,评估人才培养效果。第三级,建立项目管理组,负责日常的国际交流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管理、学生管理等事务。2.教学研究交流机制。专业课程由中外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研讨面向中国学生的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资源,交流教学方法。中外合作双方教师定期互访,通过座谈、交流、切磋教学心得,促使中方老师快速成长。3.学生考核互认机制。一方面是过程互认。共同审核教学计划和大纲,借鉴国外高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新学习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互相认可考核过程结果。另一方面是结果互认,对学生取得的学分,两校间相互承认。4.质量评估互促机制。建立质量评审制度,由双方专家形成委员会,定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取“双学籍,双档案”的管理模式,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教学管理。
四、结束语
文章在已有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以人才发展战略为契机,确立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以中外协同为手段,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构建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协同效率,强化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和实战技能训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技能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
作者:朱晋伟 谢玉梅 王杨阳 单位:江南大学 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