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相关部门更加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可以高效培育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他们获取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文章在简要阐述隐性教育及隐形教育法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时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法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
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列入到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中,并推动其规范和完善,有利于对于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而培育出更多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不过,若只是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看作是对于一门课程知识的学习,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对此,学校应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要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育不断向更深、更远处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而使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工作不只存在于表面,从而切实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助力其全面发展[1]。
一、隐性教育及隐形教育法的概念
隐性教育是由隐性课程有关含义演变而产生的,属于隐性课程上位含义的一种特殊表现模式,是隐性课程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具体而言,任课教师可应用隐性教育法,采取实验探究或者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间接表述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当下,不管是在掌握知识层面,还是在对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都要积极应用隐性教育法。隐性教育具备随意性、隐藏性等特征,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要知道,所有教育内容均存在有对应的隐藏的知识内容,因而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积极合理的应用隐性教育法,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身心年龄特点,还缺乏完善的思考能力,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在被迫学习的状态。对此,要想充分转变这一学习现状,就要采用隐性教育法对小学生实行综合教育,进一步加强对于小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良好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开展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对人们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优秀的道德素养以及遵纪守法的良好精神是每一位合格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因此,人民群众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及遵纪守法意识,只有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可以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对他们进行正确积极的道德观念以及法制意识的指引是非常重要的,而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列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即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专职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小学生可以根据对相关教材知识的学习,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并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内容,从小培养正确积极的道德观以及法律意识。例如,在学习《大家排好队》时,学生要学习根据顺序排队、不随地乱丢垃圾等内容,其目的自然是帮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烦碎小事的处理中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与思想修养。由于小学生们还无法充分理解与掌握道德与法治教育所具有的深层次含义,故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在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层面展开隐性教育。例如,在学习《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对大自然环境中花草知识的学习,充分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而培育其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爱护环境的精神。应用隐性教育法,可以把道德和法治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隐匿起来,根据对有趣多样的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把道德观念和法治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小学生[2]。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法的实际应用
(一)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学生道德情感培育
我们知道,小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涉及到的大多数的内容均源自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状况的了解,明确进行课堂教育教学的相关方法。具体而言,教师要全面调动生活中各个层面的积极因素,把德育工作的主要目地隐匿起来,使学生在意识不到自身正在接受教育的状况下,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教育。例如,在学习《我们是公民》时,教师若仍运用以往陈旧的教育手段,生搬硬套将教材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不与他们展开互动交流,也不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课程教学,学生就很难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也就得不到最佳的学习成效。说到底,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种老旧的理论式教育模式不适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轨的。鉴于此,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生活化、普通化的隐性教育法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提交自家的户口本以及父母的照片,并供其他同学传阅,这样很快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且不愿将户口本与照片上交,并对教师的这种做法产生质疑。此时,教师就可以借机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询问他们不愿意听从老师安排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次遇到这种状况应该怎样拒绝等。并引出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要尊重相互之间的隐私权等相关知识,这时学生就会认识到正是由于自身的隐私权遭到侵犯,才产生的抵触心理,如此一来,就能有力加深学生对公民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学生心理活动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故而,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案例应有的逻辑性以及真实性,不可采用不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案例,不然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甚至使学生陷入到困惑当中。新课标对此也实行了单独列项,即要求课程教育内容应当将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基础,要符合现实生活。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是实践与理论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可以彰显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其对于生活的态度。例如,在学习《说说我的家》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在家中最喜欢、最愿意做的事情作为主要引导线,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叙述与深入思考。如在家庭中,爸爸妈妈演绎哪种角色,他们主要做什么,这样分工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自己可以为家庭做什么等,并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并组织语言进行叙述,显然,这是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且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开展隐性教育的方法。
(三)增强学生实践,注重品行培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亲身实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也是最高效的一种方式,亲身经历与亲身尝试过的事情以及其最终结果往往会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不断进行反思,这可以有力实现学生道德品行的培育。例如,在学习《我的责任》时,可利用小组辩论形式进行,可以分别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学生在家中可以担负一部分相应责任,一种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在家中无法承担任何责任。在两个小组展开辩论探讨时,由于竞争意识的作用,学生大都是兴致很高的,而在辩论过程中,限于认知,他们探讨的内容也主要围绕学生收拾家务、倒垃圾等内容,就本质而言,其实学生并未真正认识到责任的意义,对“责任”二字的理解也非常浅显,那么,产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对此,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并重新设置课程教育的内容,如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每天在家里做的事情,并进行详细记录,然后由小组间进行沟通,此时,教师要引导他们站在自身父母的层面对“责任”二字进行理解,要引导他们理解父母为自己承担了什么,从而真正理解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与不同责任,意识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担负起自身应尽的责任。其实这也是对隐形教育法的一种应用,将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教育,使学生通过对家长的仔细观察,明确责任的意义,进而得到良好的品行引导,助力其优秀的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的养成[3]。
四、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用隐性教育法,能够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真正站在学生的视角,遵循学生内心活动的发展规律开展教育工作,如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于自身、对于生活、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的认知,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及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静.《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五邑大学,2018.
[2]李鲜艳.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3]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45-46.
作者:郭艳英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