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法治思维构建和谐社区问题与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建设和谐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培养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有利于减缓人们的社会压力,有助于给社会带来安全感。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构建和谐社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势,用法治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用法治思维构建和谐社区,对于创造良好和谐的法治社会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构建和谐社区。
关键词:法治思维;和谐社区;民主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有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所以,社区可以客观间接地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构建和谐社区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群众的自发组织的。它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机关政府,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从1954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组织条例》出台起,政府就通过居民委员会向居民群众传达指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是由国家支持顺利进行的,国家要求居民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而居民委员主要负责监督居民群众对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执行,双方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体制发生调整改变,居民委员会作为国家与社会的接口,作为国家外部的基石,始终起到重要作用。
(二)社区是社会的共同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委员会工作对象主要是社区的老年人,没有工作的居民,或是经济薄弱人群。而现代社区就不一样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主要是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等,这些人口使社区总量增加,组成结构发生改变,国家不能及时做出解决对策,只有社区来解决这一问题。社区的承接,是它承担当起了社会的重任,成为了一个小社会。
(三)社区是社会矛盾的交汇点
处于经济黄金发展期的我国,暴露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多。人们地位的下降造成的心理不平衡,收入悬殊造成的心理落差,工作的紧张造成的精神压力,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社会上负面的东西会给社会带来压力,也会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社区作为与群众最为密切的群体,这些矛盾就都集中在了社区,社区只有做好准备工作,及时消除负面影响,才能防患于未然。
(四)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的投影
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参与是社区建设最为重要的。参与体现了居民对社区的热爱,愿意为社区排忧解难,有利于培养主人翁意识。一个健康的社区,都是需要居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并且相应的提出合理意见。应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的积极性,使居民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重视社区利益。居民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居民通过对社区的建设使社区成为基层民主政治的平台。
二、以法治思维构建和谐社区
(一)要广泛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首先在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周,全面推进法治思想,使法治宣传进社区、进万家。引导群众法治意识,把法治作为一种习惯,做到没事遵法,有事找法。其次,对社区的领导层进行带头学法、懂法、知法。依托国家或政府部门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法治培训,增强他们法治意识和执法水平,完善他们法律法规制度。最后,注重社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定期对社区青少年集中进行具体教育,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增强其法律意识至关重要。
(二)完善民主机制
第一、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民主决策是社区自治的核心,推动居民自治,社区要形成由位高权重的居民代表组成的参议员,参与社区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由参议员提出民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探讨解决方案,参议员代表民众意见,统一进行民主决策。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第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社区要依据《宪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社区的法律法规,坚持合法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使社区管理更民主、更科学,使社区事务都依照章程落实,使居民增强民主管理意识。第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社区领导层和社区居委会要实行科学决策,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民主监督很重要。社区在关于财务等方面要采取集体研究决定的方法,决定后整个过程由居民进行监督,监督社区有没有在涉及社区利益的时候,有没有徇私枉法,有没有对居民的利益构成危害。建立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对社区办公室的一些决定进行公示,设置便民服务电话和举报意见箱,强化居民的监督意识。
[参考文献]
[1]吐尔洪,尼牙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6(3):126-126.
[2]王文杰.社区如何开展法治建设———以高升社区法治建设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31):52-53.
[3]雷达.试论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J].法制与社会,2016(14):37-38.
作者:许秋艳 单位:中共哈尔滨市道里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