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法治精神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极为重要。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还存在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克服高校法制教育问题、走出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困境、科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已经成为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法治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旨在合理解决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法治精神;困境;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法律教育、法律素养培养失效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积极应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整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
法治精神是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的统合体,五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主体。一是法治认知是基础与前提,法治思维将直接影响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二是法治情感是主体维护法律尊严的主要推动力,对建立健全、推行法治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法治意志是主体有意识地践行法律精神的重要品格,是主体践行法律、克服困难的主观选择;四是法治理念是法治精神的高级形式,表现为法治理想与法治信仰;五是法治价值观指引人们遵从法律、认同法律、自觉建立健全法治秩序及评价标准,是判断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重要尺度。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主要困境
(一)法治观念滞后相比于西方的公民教育,中国各大高校更为推崇圣人教育,即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圣人的模样,使之具有圣人的道德人格。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发展自我奠定了基础。但法律教育还没有得到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及相关管理者的重视,国家层面的法律教育、学校层面的法律教学与自身层面的法律提升都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法律教育的模棱两可、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教育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毫无法律教育经验的高校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法治精神不足的短板。
(二)法律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陆续开设部分法律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法律教育定位模糊,即法律教育长期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案不明确;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大多数高校法律教育的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大幅度削减,法律教育的边缘化倾向更为突出,学校效果的评估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法律教育的实践性内容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法律教育的改革,停留在理论上的宣讲成为众多高校法律教育的主要形式;四是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大量非法律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承担了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对大学生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念、法律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重视不够。
(三)高校依法治校水平不高高校是推进法律教育、践行法律的重要场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将法律教育与依法治校结合起来,转变办学理念,在高校管理、教学等过程中渗透法治精神,这些做法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法治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其问题也依然突出:一是受人治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观念依然相对淡薄,真正推行依法治校的管理者不多;二是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严重违反了依法治校的理念,更有甚者,某些政策、制度、条款还严重侵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三是高校管理仍然是少数人的特权,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法律教育的结合点与契合点相对较少,以致高校依法治校的氛围不浓、依法治校水平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法制已经深入人心,这为我国法律教育积累了经验。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将法律素质纳入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并使之成为最基本的素养。另一方面,逐渐推广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同时,以大学生发展特点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成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应尽义务。
(二)深化法制教学改革一是统筹规划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门科学,完全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应该改变。另外,正确看待法制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厘清法制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防止出现将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处理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之知法守法懂法,能用法律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二是合理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围绕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这一主旨,区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推动高校学分制的改革。一方面,简单、精炼地提取大学生经常遇到、感兴趣的法律话题,培养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根据自身专业自愿选择法律必修与选修课程,以提升其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另一方面,融合低、中、高年级的法律课程,将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化,有效开设《法学概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经济法》《劳动法》等各类法律方面的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法学作为第二学位进行系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三是推动法律实践教学。高校应积极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为大学生学习法律提供基地;开展旁听法院审判、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与调查等活动,明确法律实践教学的课时与内容,全面提升法制教育的质量。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招聘、教师培训、教师教学等环节落实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引进专业化法律教师,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奠定基础。
(三)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从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等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参与法治活动,克服法治困难,形成法治理想与法治观念。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法制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形成法治精神的重要基地,坚持依法治校、让大学生感受高校管理对大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制订、完善高校章程,明确党委、书记、校长的权职,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做到权力分开、互相监督、共同提高。二是完善高校民主管理机制,积极调动高校师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之主动参与高校管理。三是公开校务信息,维护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确保高校管理公开透明、阳光高效。四是完善校内申诉机制,从制度上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法治精神的培养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优劣的试金石。我们有必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发展,健全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校氛围。
[参考文献]
[1]苏贺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2]苏贺新.浅议高校突发事件的援救[J].教育探索,2012(05).
[3]李九丽.论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53-54.
[4]刘政宁.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3:47-49.
作者:苏贺新 魏连俊 单位:黑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