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环境法学》是工科专业仅有的一门法学类课程,文章从传统课程教学的困境入手,提出了融合工科专业特色的《环境法学》教学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考核模式等互动式教学理念。
关键词:工科专业;《环境法学》;教学改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最终要靠法治来得以实现。只有当公民能够自觉遵守环境义务,能够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环境权益时,生态文明的实现才有希望。而环境法治能否实现,与《环境法学》教育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环境法学》课程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还要让他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保护和改善环境,能够在将来从事生产和工业建设时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我们所培养的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将是国家未来工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工科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环境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传统《环境法学》课程教学的困境
1.工科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学基础知识欠缺。目前,各高校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特别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都有且仅有环境法学这一门法学课程,没有任何法学相关的先修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法学》前没有系统法学基础知识的储备,再加上课程学时设置较少,任课教师无法将知识系统讲授。2.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教学效果差。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记忆性的理论知识为主,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同时,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多以教师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法学知识,师生交流互动较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3.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疲于应付。《环境法学》并非工科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课程往往被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而此时学生正忙于考研准备,课堂到课率低。再加上课程教学内容偏重概念性、理解性知识,学生既不会在课前预习,也不会在课后进行复习,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式背诵考点,疲于应付。因此,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阻碍了《环境法学》课程的发展,也不利于工科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环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环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面对毫无系统法学知识的工科专业学生,《环境法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是为了弥补学生法学类基础知识的不足,讲授法学基本知识和环境法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法学基本原理、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环境法治和环境责任等,涉及了民法、行政法、刑法等专业基础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比较大;分论则讲授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环境单行法规,应用性强。与此同时,法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加之西法东渐的影响,部分法学专业词汇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与消化。1.引入经典案例,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在法学发展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在《环境法学》课堂教学设计上,将法学经典案例穿插到课堂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案例故事的同时,将理论学习深入脑海。例如在讲解法的特征时,我们引入了“米兰达案”和“辛普森案”,学生们从仅听过“你有权保持沉默”这句话,到理解了法的程序性特点,案例式教学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2.专题案例讨论,实现互动式课堂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新的环境政策和法律也随之出台,课堂教学时,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对新的环境政策和法律进行深入的思考。专题讨论中,围绕课堂教学重点,就天津港危险品爆炸事件,引导学生就环境责任和公民的环境知情权进行了思考;就环境税的征收,我们将议题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收集材料,了解国外环境税的政策,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议题进行讨论,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环境法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建设高品质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师生教学互动。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信息资源全球化、教育虚拟化、教材多媒体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个性化的开放型教育。通过运用“互联网+”将慕课等数字化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堂,实现线上线下双互动、互评价、可回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按照慕课的教学模式,对《环境法学》课程知识点打碎进行整合,按知识点对课程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工作,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品质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法学是以理论为研究对象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知识进行动态的讲解,可以让课程的学习更生动有趣,有益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的网络互动平台,实现课堂签到、案例分析网络讨论、课后网上答疑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等,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4.融合工科专业学科知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环境法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环境法律规范,维护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环境权益。《环境法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针对工科专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法律问题,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处理。例如在讲环境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时,面对当前雾霾和浒苔的严重性,引导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专业知识对污染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的防治提出自己的见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环境法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再比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针对选矿选煤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通过掌握的环境法学知识,结合自身专业技术,可以尝试思考在合法的情况下,通过对工艺的改进,以减少对土壤和水的污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所以说,具有法律素养的工科专业学生,正是我们国家经济和生态建设中所亟须的人才。5.成绩不是唯一,推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教育效果始终都需要用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目前各高校在课程考核上,还是唯成绩论。随着高校教育与国际的接轨,我们在注重培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应该将考核模式与国际接轨。在《环境法学》课程考核模式上,我们建议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论成绩、平时成绩以及创新成绩。理论教学只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课程结束后学生将总结学习感受并将其应用在专业环境保护上,以提交报告的形式作为创新成绩。三部分成绩实现:总成绩=理论成绩(30%)+平时成绩(40%)+创新成绩(30%)。考核成绩的分布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考核成绩的分布也体现了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法律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法学教育;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环境法律人才。《环境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每一位高校的《环境法学》教师去努力思考与积极参与,让我们用专业法律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法律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金瑞林.资源与环境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杜湘红,张涛.财务管理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之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6).
[4]黄玉玲.旅游法规教学中实践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
[5]顾世华.环境法教学的改革及其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4,(25).
[6]谢伟.环境法案例教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3,(1).
作者:郭琳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