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反腐败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辩证看待反腐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收益
毫无疑问,反腐败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必然的,但即使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次要的方面;长远的看,反腐败本身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也是必然的,而且是主要的。之所以有人担心反腐败会影响经济发展,是因为腐败有一定的资源配置功能,而反腐败还有一定的成本。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一定条件,腐败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腐败过程中,通过权钱交易对经济活动进行行政干预,可以达到影响资源依靠市场自由配置的功能。而反腐败必然会打击一定经济领域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反腐的成本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如奢侈品行业、房地产业、高端餐饮业、旅游业等;二是官员因担心犯错而不作为或消极作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两大块成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随着反腐败的进程同时显现出来。“根据中纪委公布的信息,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比较集中的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收送节礼等。”这些问题的查处会直接影响相关行业的营业利润,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行业的效益。反腐败导致了一些行业、产业的滑坡,只能说明这些行业、产业过去的发展就有水分和泡沫。不能因为反腐败对经济发展有短暂的影响,就说反腐败的方向有误。而从长期的经济发展视角衡量,腐败必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包括资源错配、社会福利损失、信用成本增加等,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指出:“腐败不但会吞噬改革的成果,而且将瓦解公众对改革的支持,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成为终结改革的致命杀手。”因此,我们应当看到腐败对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明确腐败不可不反,而且要保持力度、常抓不懈;还应当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腐败是必然的,但这种腐败现象是可控的,而且是可以通过制度来有效治理的。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的时候,相应的配套制度在不断完善,资源配置环境在不断优化,市场竞争体系在不断提升,反腐败对于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会逐渐下降,正面影响会逐步显现。我们还应看到,反腐败的价值不仅在于对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有利,而且随反腐败成效而换来的国家政治的清廉、制度的公正等都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追求。
二、反腐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
要在反腐败过程中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客观、辩证、全面地看待反腐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腐败滋生的土壤,腐败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和部门;反腐败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客观上要求反腐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两者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主体、目标和价值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一)主体的契合性反腐败需要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施行、预防和惩治,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推动。反腐败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规范机制和发展动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而言,人民群众才是反腐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无论是反腐败,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力量。人民群众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主体力量,在反腐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实践主体,生活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身边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看得真真切切,对身边存在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和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深知腐败现象给党和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带来的极大损失和危害,有着强烈的反腐要求和愿望。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人民群众在党中央掀起的这场反腐败斗争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积极地通过来信来访、电话举报等各种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毫不留情地揭发身边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出现了许多实名举报且案情真实重大的腐败案,为纪检部门查案办案提供了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线索,使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充分说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反腐败斗争能量,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作为反腐败斗争主体的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发展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人民群众来推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一旦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会经济就会焕发出无限活力,推动社会发展迈向更高的阶段。
(二)目标的契合性改革开放的30多年,党和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紧紧抓住反腐败的主线不放,这两件事都是我们党高度重视、集中精力、狠抓不懈的大事,也是人民群众十分渴望办好的大事,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统一于改革发展大局,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反腐败的目标就是为改革的继续深入扫清障碍,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客观上要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多与腐败相关,反腐败斗争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导火线,就是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抓手。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我们之所以要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就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解决中国现存的社会问题,而改革越深入就越易触碰既得利益集团,就越易触碰顽固不变的体制。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大都与腐败相连,不触碰就难以推进改革的持续深入。“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不断消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良因素,经济才会越加焕发活力,社会才会越加稳定和谐;反过来,经济社会越发展、越深入、程度越高,就会越加倒逼改革,越加需要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一旦处理不好,就极易掉进“增长陷阱”,让整个国家经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软着陆,实现社会的稳定转型,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深入改革。
(三)价值的契合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改革成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起来;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管,腐败现象也进一步蔓延,且呈现出越发严重的态势。腐败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剥削和掠夺行为,是以少数人凭借手中的权利强行和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财富为标志的。腐败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打击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了腐蚀和扭曲了人民的价值观念。反腐败正是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呼声和愿望,契合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心理诉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反腐败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通过反腐败斗争的有效开展,能够极大地震慑和惩治腐败分子,让腐败分子不敢伸手,不敢运用手中的权力非法占有社会公共财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共财富的合理分配,保证人民的经济利益,也能够消除官僚主义、特权行为等腐败现象,强化对权力拥有者的监督,促使掌权者依法行使权力,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有序化和民主化,实现人民的政治利益,让人民真正成为当家作主的主体;还能够荡涤社会恶习,建设廉政文化,让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回归正常轨道,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民为导向。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能够让国家富强,国家富强的目的也是让人民幸福,其根本旨归也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利益。
三、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实现反腐败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从根本上说,反腐败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推进反腐败斗争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进行也是有径可循的。实现反腐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摆正两者的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重塑思想是建党之源。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正如同志所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反腐败斗争的大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团结全党同志、统一全党认识的中心环节。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反腐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教育。反腐败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长抓不懈的两项重大任务,两者必须齐抓共管、同时推进。反腐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反腐败斗争为经济社会发展扫除不良因素,保驾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失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是反腐败斗争的支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反腐败提供物质基础,反腐败斗争就难以进行,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反腐败斗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关系存在模糊认识,更有甚者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加深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纠正思想上的错误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深化认识、革新观念。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全党全社会的反腐败教育,让主流价值观理性的回归正常轨道。当前,腐败现象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腐败问题尤为严重,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歪曲,造成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不一致。不反腐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而反腐就必须有所建树,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加强全党全社会的反腐败教育,就是要增强全体民众的反腐败意识,从思想上为全党全社会筑起一道无形的反腐之墙,在全社会形成反腐败的氛围,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反腐败教育,既要用勤政廉洁的先进人物事迹感染人们,内化于心,也要用腐败透顶的违法分子案例告诫人们,外化于行,帮助人们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法纪观念,达到思想引导行动,想法和行为的一致。只有全体民众普遍增强了反腐败的意识,崇尚廉洁,厌恶腐败,在全社会形成以勤政廉洁为荣,以腐败无为为耻的社会氛围,经济社会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工作,实现制度的有效约束和监督制度是治党之本。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没有制度,就没有规范性和约束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要实现对如此数量、如此规模党员的有效管理,必须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工作,以制度管党、治党。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才能有效的约束权力的使用者,实现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督。纵观古今,历朝历代都产生过腐败现象,究其根因,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要么就是制度的不完善产生了制度漏洞,导致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各项法制还不健全、各项制度都亟待完善。制度建设最关键的在于形成一整套能够约束人、监督人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拉开了反腐败的序幕,从起始之初就保持着高压态势,展现出的决心之强,力度之强,前所未有。相继出台了“八项规定”,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出新的安排,要求“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公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等等,这些都是中央加强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中央的高压反腐的态势下,各级党委都在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探索制度创新,力求堵住制度的漏洞,实现标本兼治,如各地根据现实需要相继建立了“五人小组”听取巡视工作的报告机制,既便于随时听取和处理反腐问题,加强监督,又便于党的决策更快实行,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当然,反腐败要靠制度,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靠制度。腐败问题就是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滋生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有漏洞。改革开放以来,受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经济活动的很多审批事项的决定权都在政府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清,过多的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缺乏有效监管,滋生了各种腐败问题。简政放权是反腐败的良药,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制度,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政府该管的归政府,不该管的归市场,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新一届政府就把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的重要目标,取消和下放了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仅2014年就取消和下放了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事项,这些举措松开了束缚市场发展的绊脚石,让市场能够更加自由的调节经济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推进反腐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进行是现实必须的,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在发展经济时必须采取的配套举措,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反腐败的必然性,也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深刻把握两者的契合性,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推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地把两者有机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实践之中。
作者:邹祥勇单位: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