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蚕桑产业发展的措施与方案范文

蚕桑产业发展的措施与方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措施与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蚕桑产业发展的措施与方案

蚕桑产业发展的潜力与优势

蚕桑产业作为晋城市农民的传统优势项目,几千年的的蚕桑产业能够长盛不衰,为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具有一定地理区位优势

晋城市气温不冷不热,湿度不高不低,无霜期相对较长,所生产的蚕茧茧色白、解舒好,是生产高档丝绸的优质原料,与华北其他地方相比,发展蚕桑产业有着明显的地理环境优势。

2规模经营日趋显著

“十二五”期间,晋城市计划新栽桑园0.33×104hm2,使用桑园面积为1.33×104hm2。通过基地建设,有年产茧5×104kg的乡镇为25个,年产0.5×104kg的村为400个,桑园面积0.33hm2的规模经营户达到10000户。到2015年,全市养蚕规模为15万张,蚕茧产量为700×104kg,收入为3亿元,规模化经营将进一步推动了晋城市蚕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晋城市积极推广小蚕温室自控饲育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小蚕期的发病率。推广的新型无机复合材料大棚,使大棚的温度相对恒定,防止了由于昼夜温差大而造成蚕发育迟缓的弊端,为大蚕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积极引进871×872等新蚕种和陕桑305、农桑系列和特山一号等桑树新品种,采用每0.067hm2栽800~1000株的宽行密植模式,使采桑效益大大提高。新型消毒药品熏毒威、强氯氨、消杀精等新蚕药得到了全面推广,从根本上提升了蚕桑产业生产能力,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动了农民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

4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晋城市蚕桑产业链条已完成初级阶段的衔接,制种、育苗、栽桑、养蚕、销售等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蚕桑生产由各县蚕桑业务部门全面负责,收烘蚕茧由乡镇茧站、市、县丝绸公司负责,“产、供、销”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而且以佳美蚕丝、佶俐尔、绿洲纺织、红萍服饰为龙头的蚕丝加工企业也加速产品研发,不断扩大蚕桑加工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以桑葚为原料的“帅源饮品”凭其纯正、爽口、健康的特点进入广交会,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5拓宽经营模式初见成效

为有效提高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晋城市还积极探索养蚕大棚和食用菌生产相结合的新模式,建成新型的钢架结构大棚,在养蚕季节养蚕,到冬季生产食用菌,此项技术提高了养蚕大棚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利用废弃桑枝,尝试桑园林下养殖,进行复合经营,为晋城市蚕桑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

从全市整体来看,蚕桑产业与其他特色产业相比还是弱势产业。目前,全市共有小杂粮基地5×104hm2,水果基地1.33×104hm2,干果经济林2.93×104hm2,中药材基地1.33×104hm2,蔬菜基地1.33×104hm2,而桑园基地只有1×104hm2。全市6县(市、区)除阳城蚕桑业初显规模化、产业化外,其他县、区还处在以传统散养为主的低水平、低层次上。沁水、泽州、高平近年有所发展,但力度不够。

2在资金投入上力度不够

蚕桑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低产桑园改造不力,导致重栽轻管现象严重;偏远地区消毒防病技术落后,致使养蚕发病率高;部分县区基础设施建设乏力,生产设备老化、仪器多年没有更新,已不能适应现代化蚕业的要求;基层服务站所建设乏力,服务功能亟待加强等等。

3科技队伍“青黄不接”

晋城市、县两级业务部门共有科技队伍138人,其中蚕桑大中专毕业生仅有44人,占28%,而且这些技术骨干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的毕业生,年龄老化,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龄。进入90年代之后,蚕桑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少,即便有也改行从事他业,蚕桑科技队伍目前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态势,如果不重视科技队伍的培养和深造,将直接影响蚕桑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把蚕桑列为一项富民强农重点产业

政府要加大蚕桑产业扶持力度,要先期建立蚕桑业发展保护资金。实行蚕茧最低保护价制度,规避蚕农在蚕茧价格处于低谷时丧失信心,进行刨桑、毁桑,而价高时又无桑的恶性循环。另外,也可用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中低产桑园改造和新建桑园的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的出台,必将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推动蚕桑产业走上规模化、效益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

2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蚕桑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要引进一批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进一步提高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使缫丝、织绸、印染、服装加工形成系列化生产能力。三是要探索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树立“大蚕桑”理念,鼓励桑叶、桑枝、桑椹、蚕沙、蚕蛹等副产品的开发,扩展蚕桑产业的新内涵,进一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四是要强化科技培训,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业余教育、专项培训、挂钩送学,选派一定数量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到有关院、校、所培训和深造,促使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成果常有。同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送科技下乡,对蚕农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新技术的到户率和到位率,进一步确保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作者:何丽萍石建华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