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专业导论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专业导论论文

专业实践论文:动画专业实践教导论述

作者:李晖单位: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高校动漫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思路

实践教学对于动漫高等教育非常重要,合理的动漫实践教学体系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漫制作水平。关于高校动漫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想法。

1.基础课阶段

随着动漫教育在近些年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各高等院校在动漫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改革。通常学校会把低年级动漫学生的课程归为“基础课”,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把基本功练好之后,进入动漫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这些基础课一般由素描、色彩、速写、外出写生、三大构成等课程组成(图1、图2)。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打好基础,而后再厚积薄发,对学生学习后续的动漫专业课程好处颇多。但是,很多学校忽视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连续和过渡,造成学生专业课学习比较困难。

2010年以来,笔者在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的动漫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的尝试,在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加入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比如在素描教学中,笔者将传统的人物练习变为与专业课联系更为紧密的服装、动漫道具等(图3、图4),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造型基础和归纳提练能力;另外,学生对写生对象可以进行卡通化处理,进行适当夸张变形。而在设计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透视等课程中再加入动漫元素,同时还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课堂作业。

2.专业课阶段

动漫专业课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课程都是一个阶段开设一门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多在一个月左右,学生要在这一个月之内就掌握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和操作技巧,常常会造成学生感觉很疲惫,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各个课程之间也存在着脱节现象,几门专业课学下来学生难以应付。而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却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在新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联合案例”模式,即在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同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案例,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将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最终做出完整的、高质量的动漫作品,让学生真正具备从事动漫创作工作所必备的知识结构。例如脚本设计、角色设计、二维动画、动画短片创作这几门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就要求学生以一个完整的案例将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有机串联在一起。

继续阅读

高校化学专业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群众》2018年第9期

摘要:针对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对大学化学专业的认知度不高,专业调剂率高的现象,探讨学学化学专业导论课程的重要性,以现代化高校教学水平研究为出发点,从专业引导、专业思想教育、教学实践等多个方向诠释该课程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化学专业导论课;专业引导;教学实践

高等学校的职能在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专业导论课程体系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基于此,结合我校化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对后续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一、化学专业导论课程设置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高校学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期大学生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特定需求上彰显出新的变化,不可避免地成为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整体而言,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敢于挑战质疑,接受能力强,综合素质较强,但受家庭影响很大,成长面临很多艰难困阻,加之进入大学后面临与高中阶段差距较大的管理模式、学习方式、人际关系和竞争压力,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陷入“学习适应困难”的状态,这种状态久而久之会导致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要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就化学专业来说,专业导论课是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是一门学科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理论课程。课程简明扼要地概述化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习内容、专业性质、学习方法、课程设置、产业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前景,使入学新生对专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解学习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工作领域,培养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规划大学阶段学习生活,初步拟定学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专业导论课可为新生和学校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化学专业发展现状

大学化学学科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当前化学专业很多学生为调剂生,这种局面会造成化学专业的生源质量不高,非一志愿填报从某个方面说明该生对此专业没有过多了解或者并非对该专业感兴趣,造成化学专业学生考试通过率低,挂科现象严重,转专业的学生较多,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要想避免此类现象蔓延,我们在入校期间要加强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授课,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更清楚地认识化学专业,慢慢接受这个专业并逐渐培养兴趣。

继续阅读

卫生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调查探析

摘要:通过对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撰写是本科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也可反映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1]。对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2011—2014级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质量调查,发放11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6份,有效回收率96.36%。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保证问卷质量,先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并收回。

继续阅读

海洋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的融合设计

摘要:《现代轮机工程导论》是一级学科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开设的一门学位专业课,其教学质量好坏对后续学位专业课、科研与实践活动、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中从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点概述入手,简要介绍了《现代轮机工程导论》的课程性质、学分学时,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总结出前几年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的建设方案,最后分析了该课程近几年课程实践效果及后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建设;课程实践;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生

《现代轮机工程导论》是一级学科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开设的一门学位专业课,是轮机工程学科方向(或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也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海洋工程学科方向(或研究方向)等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展了与本课程相似或关联度较大的课程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王克[1]、张本[2]、吴晓光[3]、郭军武[4]、李文华[5]、张兴彪[6]等专家学者出版了《轮机概论》教材,该教材主要适用于航海类专业中航海技术(或船舶驾驶)专业的本科生,系统讲授了轮机管理基础、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船舶推进装置等内容。张存有[7]、李海艳[8]、隋江华[9]等专家学者出版了《轮机业务概论》、《轮机工程导论》等教材,该教材主要适用于航海类专业中轮机工程(或轮机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讲授了轮机工程概要、船舶动力装置、船舶推进装置等船舶各类系统的基本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轮机工程的感性认识,提升轮机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丁国柱等[10]指出了现有《轮机概论》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恰当、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不合理、纯理论式教学理念较陈旧等问题或不足,从课程改革理念、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意见。温格知等[11]根据多年的《轮机概论》课程教学经验,从不同专业对轮机知识有不同要求、教学方法优化、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上述专家学者所做研究都是基于航海技术或轮机工程本科生的,而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研究则少有报道。本文以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基本情况为基础,总结出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分析了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及仍然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后续的改进措施或意见。

1《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简介

1.1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概述

浙江海洋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浙江省特色优势专业。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等,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自身实力,于2011年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学术型),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依托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实践及科研平台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质素的研究型人才。目前,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下设了4个二级学科(二级硕士学位点),分别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及海洋工程。这4个二级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轮机工程二级学科(二级硕士学位点)又分为船舶动力工程及配套设备、船舶电气及其自动化、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共3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液货船、江海联运船、LNG动力船等船舶的安全营运、节能减排、风险评估,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2《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简介

《现代轮机工程导论》(IntroductionofModernMarineEngineering)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专业课。本课程主要包括轮机工程基础、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船舶推进装置、船用泵、船舶甲板机械、船舶辅助系统、现代船舶轮机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等模板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现代轮机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或方法,为后续学位专业课、科研与实践活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为2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2学期的第1~16周进行,每周一次课2学时。其先修课程是《高等工程热力学》,后续课程有《动力装置控制与仿真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分析》、《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载荷与动力响应》等。

继续阅读

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探析

【摘要】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导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侧重于应用、理论或前沿知识介绍,各有利弊。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多年摸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课程进行建设。理论方面,由浅入门,循序渐进地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数据的存储和表示、硬件基础知识和软件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方面,通过分层教学和拆装机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课程建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理论;实践

1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大一新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学什么、如何学[1]。有些同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兴趣的驱动下,后继课程的学习也进入了良性循环,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另外有些同学在学习这门课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学懂,感觉计算机课程太抽象、太难懂,对计算机的第一印象“极差”,从而对学习计算机失去了兴趣,甚至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后果就可想而知了。鉴于这种情况,各个学校通常都会派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承担这门课,以期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个好头,当好领路人。为了避免学生知识面过窄,各学校都在推进大类招生[2],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专业、网络安全专业,以及新设置的大数据专业等都是从计算机专业衍生出来的,与计算机专业血脉相连,计算机导论课同样受这些专业学生的青睐,因此,计算机导论课程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2计算机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就其内容来讲,通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侧重于应用,在课程中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Office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种类型侧重于理论,在课程中主要介绍计算机各门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把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计算机主干课的内容全部介绍一遍;第三种类型是讲座型,把计算机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前沿内容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在我校都做过尝试,经过实践,发现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侧重于应用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存在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计算机已经很普及了,绝大多数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很多省份的中学都有信息课,基本都会用Office软件处理一些文档,只是熟练程度有所不同。在大学阶段如果再把Office操作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内容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学生也没有太多的兴趣来再学一遍中学就已经会的东西。侧重于理论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把本科四年要学的主要专业课内容都笼统地介绍一遍,对没有学过计算机语言,没有编程经验的新生来说,很多概念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对于讲座类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在我校曾做过一次并不算成功的尝试,安排十几位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新生做一个讲座,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前沿内容,讲座教师们走的是理论路线,新知识、新内容,光鲜亮丽,但跟新生的知识结构并不接轨,一个讲座下来,学生能听懂的内容并不多,效果也未达到预期。通过对多年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重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想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做了大胆地尝试,经过三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

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发展史。通过介绍计算机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拉入到计算机世界中。计算机鼻祖图灵和冯•诺依曼的生平,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研发过程中的一些奇闻秩事,深蓝的国际象棋比赛,阿尔法狗的围棋比赛,我国的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这些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接受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二是计算机中的数据。数据是计算机所要处理的原材料,很有必要对它做全面地了解。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格式,原码、反码、补码的概念,文字、声音、图像等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这些知识会引领着学生在计算机的世界中越走越远。三是计算机硬件。从逻辑结构角度介绍冯•诺依曼计算机五大组成部分的功能,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有一个初步了解。四计算机软件理论。主要介绍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也可以说是进行术语扫盲。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同一学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学生对计算机语言以及程序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软件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实践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基础操作。新生入学时会进行一次计算机基本操作测试,主要内容就是Office操作,大部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均能通过测试,可免修本课程的计算机操作环节,未能通过测试的同学则需要在任课教师的辅导下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分层次教学,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有时间做一些其他事情,操作能力较差的同学也可以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计算机组装。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安排学生做计算机拆解和组装实验。在拆解和组装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第一次见到硬盘的模样,内存的长相,找到了CPU在主板上的位置,异常兴奋。通过硬件的拆装,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三是键盘指法。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快速录入程序是一个基本功,使用键盘指法盲打对后面编程和调试会有很大帮助。期末的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测试。理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软、硬件基础知识的理解,其中一个特色题目就是计算机专业术语的英汉对译,这也督促学生平时记忆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单词,对提高学生外文专业资料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对理解调试程序过程中出现的提示信息也大有好处。实践部分,除了Office操作的机试外,还有一篇描述拆装计算机过程的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严谨的语言来描述实验过程,为后续论文写作来一个预演;二是让学生把在Office操作中学来的本领应用到实验报告的排版中来,作一次能力和个性的展示。

继续阅读

功能材料导论课程双一流学科建设

摘要:“功能材料导论”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新能源材料、环境功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生物医用功能材料以及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学科的建设,文章尝试将传统的“功能材料导论”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融入了大量与我校“双一流”学科“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紧密相关的内容。实践教学证明该项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材料物理;教学;功能材料导论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将学科建设在我国高校发展中的地位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势必对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所在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两个学科(包括“地质学”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围了“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面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等国家战略需求,以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为主要方向。2015年学院进入了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排名前1%。虽然学院目前尚不属于学校的“一流建设学科”,但此环境下应该如何适应学校“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引起了笔者的深入思考。我们在向材料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价的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该如何适应学校“地质学”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改革课题之一。

一、材料物理专业功能材料导论课程介绍

“功能材料导论”课程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内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高分子化学、晶体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学、无机材料工艺学等多门课程,重点讲述新能源材料、环境功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生物医用功能材料以及先进复合材料等内容。该课程从先进材料的科学和使用出发,根据已有的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功能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了解相关理论。课程通过具体的实例,对功能材料的发展历史、制备方法、应用领域做了系统阐述,介绍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与创新活动、专业综合实验和毕业论文提供了理论指导。由于学科背景所限,笔者在之前主讲该门课程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思路,主要从材料学角度出发来讲授功能材料的发展前沿。2018年6月,学校召开了“双一流”暨学科建设工作会后,进一步明确了全校师生长期奋斗,不断攻坚克难,全面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为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工作方针。此次会议的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士气。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一线教师,笔者也深感应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此,笔者在深切领会“功能材料导论”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原来的教授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与我校一流学科“地质学”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相关的内容融入新的教学工作中,并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

二、功能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探索

为了适应学校“双一流”学科的建设,笔者在“功能材料导论”课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将讲述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与“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新能源材料的讲述中增加了地质矿产资源在清洁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已经突破20%,可以媲美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同时具有成本低廉等特征)、锂离子电池(锂精矿已经成为支撑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锂离子电池行业的战略性资源)、石墨烯材料等;在环境功能材料的讲述中增加了地质矿产资源在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土壤修复(方解石、石灰、磷矿石、羟基磷灰石、膨润土、沸石、海泡石、硅藻土等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等)、污水与废水处理、工业与室内废气治理(沸石处理二氧化硫、膨润土与蛭石固硫反应、青石、滑石、海泡石处理汽车尾气、室内空气污染)等;在光电功能材料的讲述中增加了地质矿产资源在光功能材料以及电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包括绝缘材料、电磁波吸收材料、耐电晕材料、发光材料等;在生物医用功能材料的讲述中增加了地质矿产资源在生物医用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骨替代材料(磷灰石、硅灰石等制备聚乳酸/硅灰石等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抗磨损性和抗压性的矿物复合材料)、生物陶瓷材料(羟基磷灰石与磷酸三钙等应用于制备生物活性陶瓷;氧化铝与氧化锆等应用于制备生物惰性陶瓷等)、生物传感器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在先进复合材料的讲述中增加了地质矿产资源在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矿物复合高分子材料(功能性矿物填料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改性,例如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用于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水氧阻隔性;海泡石、蛋白石、碳酸钙等用于改善高分子材料的耐蠕变性、尺寸稳定性以及其他力学性能;蛭石等用于增强高分子材料的保温性能等)、矿物复合陶瓷材料(石榴石矿物应用于制备碳化硅复合材料)等。通过2015级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学生们普遍反映讲述的内容更加切合学校的特色,与他们之前学过的“工业矿物与岩石”、“复合材料与工艺”等课程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对地质矿产资源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说,这次教改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结语

继续阅读

环境科学教学改革研究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课程对象及特征

1.课程性质和对象“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前途或者前途较好,选择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就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就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就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关系较小者占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主要就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并且近年来环保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其需求。

2.课程特征“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属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刚入校他们的基础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讲,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仍然应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既要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以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认识,还要培养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容易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入,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了,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而,对本课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教学探讨和改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是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将来深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涵盖了环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可为他们将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今后本课程的设想,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1.教学队伍的组织以前认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讲授。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学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求选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并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1)开展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与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通过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国内外出现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观看与该案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案例讨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课堂汇报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出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从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2000年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步发现并引起关注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andPersonalCare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增加,并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课程中增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新知识的补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就业去向的认识,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3)开展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引申过程,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的缺点。一般采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随着学生以后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步寻找答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选择自己希望做的题目。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发、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和帮助。

3.课外教学活动(1)网络平台交流。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历史和当前环境问题的立体图像。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拟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像,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治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讨论,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讨论,也可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括专题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2)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于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开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考察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继续阅读

预防医学毕业实习情况

一、实习单位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

实施新的毕业实习模式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主要由学院老师和实习单位老师共同完成,为了解实习单位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实习单位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多面的帮助,如提供论文数据(70%)、指导论文选题(62%)、论文写作(36%)和数据分析(23%)等。

二、学院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

为了解学院老师在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和撰写三方面对本科生的指导情况,我们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显示78%的学生对学院老师的指导工作满意,只有2%的学生对学院老师的指导工作不满意(见图2),追问其原因是少数学生认为学院老师对论文实习的前期指导工作较少。

三、毕业论文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

通过毕业论文实习,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依次为:资料处理和分析能力(72%)、阅读文献的能力(66%)、论文设计能力(64%)、文献撰写能力(64%)、其他(9%)。可见毕业论文实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毕业论文实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调查发现学生主要欠缺的能力依次为: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能力(66%)、阅读外文文献能力(55%)、实验设计能力(36%)、文章写作能力(21%)、搜索查阅文献能力(11%)、实验动手能力(11%)。

四、毕业论文类型的转变

以往的实习模式,即毕业论文实习主要在学院教研室进行,学生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新的实习模式,即毕业论文实习主要在实习单位进行,由实习单位老师和学院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在新的实习模式下,毕业论文类型构成比发生了大的转变,调查设计和应用型课题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在以往的实习模式下,毕业课题主要以实验设计(81%)和理论型课题(69%)为主,在新的实习模式下,毕业课题主要以调查设计(77%)和应用型课题(53%)为主(见附表)。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后主要是去基层单位从事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研究报告的书写对其实际工作显得更重要。因此新的实习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2]。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