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专题分析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近五年课标甲卷第
40题试题要素分析笔者对近5年的全国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理综课标甲卷第40题进行了试题要素分析,结果见表1。分析结果显示,近五年甲卷第40题有以下特点:问题情境相对简单。仅2010、2011两年使用了全新情境,但同时也融入了部分学生熟知的情境。近五年知识考查点相对集中。除2011年考查了生态工程,其他四年的考查点集中在了基因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考点覆盖了各项生物工程的重要概念、技术流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必修模块之间适当综合。能力要求以理解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说出所学知识的要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仅在2010年的考题中(4)设计了曲线图,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考题设问中“是何”问题比例偏高。“为何”“如何”“若何”问题只有1-2个。由此可见该题设问难度总体偏低。
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备考建议
1.备考指导思想基于上述近五年的全国高考理综课标甲卷第40题的试题要素分析,形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备考指导思想:要求学生达到“是何”问题得满分的学习目标。应对比例居高的“是何”问题,要做到“记得牢”“记得准”,“怎么记”是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各专题的知识体系,实现结构化记忆。要有效突破“为何”“如何”“若何”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应提供给学生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分析综合及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题审题方面的能力,在能力运用中提升能力,从而达到高考试题考查的能力要求。
2.教学建议高三复习课,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教师要提供机会和帮助,让学生能够学的科学而高效。(1)梳理与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与构建知识体系是选修3复习的核心任务。要根据学习内容,选用多种形式梳理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如建构概念图、画流程图、看图讲述,列表比较等。无论哪一种形式,必须强调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梳理与建构。借助教材图解,突出主干知识。教材中各生物技术相应的流程图、示意图等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并通过这些图突出主干知识。教学中,教师提醒学生各环节应注意的细节,并指导学生在流程图中加以标注,这样就把细节知识定位于一定的结构中,以主干带细节,帮助学生有效的记忆。应对试题时,学生能很快提取相关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问题驱动丰富理解。问题驱动是围绕着教学目标,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应,教师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在高三复习中,尤其选修3的复习,问题策略是最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的方法。教师抛出问题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识别他们的想法,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质疑,丰富、调整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明晰。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逐步将复习主题下的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梳理清晰,知识自成体系。每一节的复习都要设计出一系列问题,问题尽量覆盖所有知识点,并要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关注专题间联系。各个生物工程是紧密相关的。如转基因植物的培养,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株都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倍体育种也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转基因动物需要运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培养受体细胞,并最终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完成转基因动物的孕育和生产;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亦可以进行联系等。克隆动物的诞生也离不开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技术。通过各专题的相互联系,整本选修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2)精读教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争取满分强调准确记忆并表述各个生物工程的概念、基本操作步骤、术语等。对于一些易混概念,如基因库和基因文库、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等。通过对比,有助于使基本概念、原理清晰化,突出专有名词和术语的合理使用,避免张冠李戴。(3)关注各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社会生活中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热点问题及前沿领域都可以成为命题的情境。复习中,我们需要利用好教材中各项生物技术应用前景的介绍。一方面,通过列举要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易于记忆。如基因工程的应用,可以列举农业、畜牧业、生物制药、广阔前景等几个要点,再进行分论点的列举。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如可以用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来生产药物,分别对应教材中的实例:转基因烟草、乳腺生物反应器和工程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各主题之间的交叉联系,如解决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及免疫排斥问题,人们设想创造转基因克隆猪器官,进行自体移植等。此外,要重视教材呈现的热点应用,如微型繁殖、单克隆抗体、试管动物、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
3.习题精选及讲评建议复习中阶段检测必不可少,既能督促学生扎实知识基础,又是提升解题能力的契机。(1)习题精选建议教师在选取习题时,至少要覆盖这三类:“基础回扣类”,侧重训练“是何”问题的解答,要求精确作答,不能丢分;“全新问题情境类”偏向基于新情境的能力考查点、“各专题间综合类”侧重训练流程图的识别,如哪一步骤具体运用了什么样的生物技术。后两类习题需突出能力训练,侧重“为何、如何、若何”问题的解答。一轮复习中,以非选择题为主,为使知识要点的复习更加全面,可适当增加选择题。有时也可以将易混考点、重要考点变形为判断题进行训练。二轮复习中,以非选择题、高考真题为主。选题大致两个方向,一为查漏补缺,二为准确的语言表述。(2)习题讲评建议一是及时反馈,试题归类讲评,提高效率。根据试题要素分析,讲评习题时,帮助学生拆解问题情境,快速有效地审题。如果是文字,逐行阅读,划出关键字或词,找出突破点。如果是图解,沿着图文箭头的方向,读懂技术流程,并且注意细节。二是针对习题中的“能力”测量目标,应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讲评时不应局限于试题本身的设问,教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设计其他角度的设问,以点带动面的复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事半功倍。这些补充的问题,事实上起到了反复刺激学生,完善其知识体系的作用。
作者:刘香梅慕晓茹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
林业专题图是承载一种或数种林业专题信息的图幅,是二类调查的主要提交成果,同时是森林经营管理业务工作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基础图面资料。常见的林业专题类型有林相图、基本图、森林资源分布图、林种分布图及分类区划图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探讨利用GIS软件制做林业专题图的技术方法[1-5]。但是这些方法还只是一道单独的工序,通过操作GIS软件将林业专题制图所需的林业专题信息从外部导入、格式转换等步骤进入GIS系统,然后利用GIS软件完成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上述研究中,未能对林业专题制图中的分幅方法进行具体说明,没有将这一功能集成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当中。2000年初,随着GIS软件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将林业专题图的制作过程集成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林业专题数据能够以专题图的方式显示和查询,并将显示在屏幕上的地图直接以图片方式输出并打印[6-9]。已有的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制作专题图的方法需要现场操作软件完成专题图的样式制作,制作的专题图样式简单,不具备预先定制专题图类型的功能,而且没有灵活的定制分幅的功能。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林业专题制图分幅的技术方法,通过对整个林业专题制图过程的分析和抽象,提出了一套较为通用的专题图分幅制作流程,即将专题图制作的数据和样式分离,各种专题样式统一用样式模板控制,不同的分幅方式统一用分割模板控制。在GIS组件基础上,开发出一套专题类型和分幅方法都可灵活定制的林业专题制图模块,并将其应用在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了专题图样式可灵活定制及分幅方案可灵活选择,使得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林业专题制动化制图功能接近实用化水平。
1林业专题图与分幅
1.1制图从科学数据可视化的角度来看,林业专题地图是林业专题数据以图形方式的可视化表现。林业专题图可分为地图数据本体部分和专题样式部分,数据本体部分是存储在信息系统中的数值或文字记录,是林业地理要素的定性或定量描述;专题样式部分则是数据本体的可视化表现形式,将地理信息以一种象形、观感的形式传递给地图使用者。林业专题制图过程可概括为选取指定数据本体内容,即指定专题类型、指定地理范围的林业地理数据,并以指定的符号系统、样式表达的过程。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控制数据本体的类型、地理范围,以及专题图符号系统和样式即可控制林业专题制图过程。
1.2分幅传统的纸质地图受图幅大小的限制,一张图纸往往难以承载整个区域内的地理信息,于是产生了地图分幅的概念,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一幅完整的地图分割成若干区域范围大小相同或相近的图幅的方法。常用的林业专题图的分幅方式有经纬线分幅、矩形分幅和按区域分幅。
(1)经纬线分幅又称梯形分幅,是将经纬线作为每幅图的内图廓,遵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利用固定的经纬线网格对地图进行分幅。经纬线分幅的比例尺范围通常在1:100万和1:5000之间,每种比例尺的经纬线分幅方式是固定不变的,便于图幅检索和使用。基本比例尺1:1万地形图分幅即是一种经纬线分幅,这种分幅方式在林业工作中大量使用,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林业专题图信息都是在1:1万地形图上勾绘的。
(2)矩形分幅是按照矩形区域划分图幅范围的分幅方式。其中矩形区域的指定较为灵活,按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指定合适的矩形网格,比例尺范围大于或等于1:5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幅通常采用矩形分幅。
(3)按区域分幅的分幅边界没有指定的外形限制,较为随意。例如:按照用户划定的区域分幅、将整个区域作为单个图幅、按照行政区划范围分幅等,按照县、乡、村或林场、工区、林班等区划边界的分幅方式就属于这种。专题图分幅是将版图过大的图幅分割成大小适宜、图上位置合适的小图幅,分割网格遵照共同的国家标准,或按照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划分区域,即按标准分幅和自定义分幅。无论哪种分幅方式都需要预先准备图幅的分割模板。在林业专题制图模块中,图幅分割模板控制着林业专题图数据的地理区域,间接决定着分割后内图框的长宽比样式。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集成专题图制图模块需要解决以下两项关键技术:其一是林业专题图样式的定制,即能够按照林业标准定制专题图样式;其二是地图的分幅技术,即按照林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输出指定区域的地图,可以将其概括为对林业专题数据的样式和内容的控制。
2林业专题制图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专题式教学,是实现其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重要环节,是解决该课程课时少与教学容量大以及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学历史课重复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就“纲要”课如何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进行阐述。
一、明确内涵与特点,是开展“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逻辑起点
(一)专题式教学的概念专题式教学亦称“问题式教学”,是指教育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要求,突破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把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前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打破了通常的逻辑演绎的结构模式,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思维过程进行的;第二,以问题为核心,超越了知识结构的前后顺序,采取全方位、全视角的教学活动,其主体是学生;第三,是综合性教学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教育理念、具体教学目标定位、问题设定、方法选择等。
(二)专题式教学的特点第一,实效性。专题式教学依据教学基本要求,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以及学术前沿,适时增添新观点、新材料、新信息,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第二,灵活性。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体系设置上可以针对学生专业、层次、地域、民族等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配置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手段。自由度更大、更机动灵活。第三,研究性。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削枝强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便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组合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懂得道理,提高能力。同时,专题式教学更加便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加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变强硬灌输为探究式引导。第四,开放性。专题式教学重视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引领,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由此形成的教育理念与工作路径是发散性、外向的;同时,专题式教学组织讲求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更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二、把握原则,是开展“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基于上述认识,“纲要”课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专题式教学尤其是专题设置上,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主要有:
(一)整体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所涉及的4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统领,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基础的有机联系、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因此,“纲要”课教学及专题设置,应讲求与其他几门课的支撑关系,尤其是要减少与“概论”课的重复问题。二是“纲要”课本身的整体性问题。“纲要”课程是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170多年历史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既包括中国近代史(1840-1949),也包括中国现代史(1949-),因此,教学与专题设置应涵盖两大历史阶段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再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在中学阶段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课(初中教材分为上下两册,约17万字,高中教材也是上下两册,约50万字)[1],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包括重要历史史实、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有了基本了解,学生所欠缺的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基本规律和主要的经验教训系统了解。因此,必须强化“纲要”课历史的、逻辑的整体感,增强教育的厚重感以及理论底蕴。
(二)科学性与政治性统一的原则“纲要”课是历史学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者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求真、求是的态度去解读历史,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史实相一致。政治性是指“纲要”课必须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导向功能。因此,“纲要”课专题教学与专题设计,不能任意地裁剪历史,把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历史教学,不仅不能说服学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纲要”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或文化课,不是一家之言的学术研讨课,而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离开这一点,有悖于思政课的开设目的,是危险、有害的。要坚决反对“纲要”课的专题教学与专题设置“去政治化”或以追求新奇特为招牌,忽视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忘记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倾向。总之,“纲要”课专题教学,应将科学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起来。
摘要:
采用现况研究,对预防医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专题实习效果的三大主要因素是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其次集体活动、社交活动、恋爱等感情问题。实习期间复习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和集体活动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越严重。综合分析揭示,解决医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建立按照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招生规模,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将毕业生引向基层医疗机构。
关键词:
预防医学;专题实习;实习效果
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创造性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技术人才”。毕业专题实习是培养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提高和创新。同时,把科研实践引入毕业专题实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措施,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1,2]。专题实习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毕业生质量,同时也反映了实习老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时间流逝而变迁,实习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不认真”和“学生学习不努力”。既往研究指出:由于毕业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制度,使学生经常忙于准备找工作和考公务员,实习生考研现象也日趋普遍,使得实习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完成自己的毕业专题实习,而且往往忽视专题实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3,4]。某项医学生毕业实习满意度调查表明:69%实习生认为自己的实习受考研和就业的影响很大,仅16%-18%学生认为实习重要[5]。既往关于本科生实习质量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局限于个别老师的教学体会、实习过程管理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小样本的定性研究、简单的统计描述[6-8];目前仍缺乏预防医学专题实习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数据。因此有必要在实习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思维,从群体水平对专题实习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客观评价当今实习教学质量的负面、正面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题实习教学改革措施,以便提高预防医学生专题实习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1研究方法
1.1教学方法和对象
实习对象为我院2011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在第10个学期对学生进行专题实习培养,专题实习时间共14周,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课题,撰写综述等;第二阶段,课题准备和进行预实验,如仪器设备、试剂的准备,印制调查表,确定实验方法或调查方法;第三阶段,进行现场调查和做实验,收集资料;第四阶段,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及进行论文答辩。每人撰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通过教研室或实习基地组织论文答辩,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研究全过程。
摘要:全球科技变化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创新、持续跟进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因此,科技情报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与重视。就企业科技专题情报工作的团队建设、开展内容、开展方式等做了阐述。
关键词:企业;科技专题情报;工作探讨
引言
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具备资金、技术、人才三种因素。但从长远发展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竞争情报。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们把“竞争情报”列在了资金、技术、人才之后。他们认为,这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第四种因素。科技情报作为企业竞争情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企业了解全球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动态及跨界新技术的发展态势等。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新产业和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决策支撑。为此,众多企业都在组织开展科技专题情报工作。
1科技专题情报团队建设
科技专题情报工作团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越强,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越好。1)组建合理的工作网络。企业要建立以专职情报人员为引领各业务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为依托的科技情报工作关系网络。拥有明确的工作关系网,谁牵头、谁负责、谁协助,关系很明确。关系网中各层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圆满完成各项科技专题情报工作。2)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建立起由主管领导负责、技术专家为指导、技术人员为核心、管理人员为纽带的科技情报工作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人才梯队的各自优势、各取所长、相互协调、团结协作,实现人才潜能的充分挖掘,切实发挥各部门的良好作用,保障科技专题情报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科技专题情报工作内容
1)基础类课题研究。企业长期开展的核心产业基础研究或既有项目课题研究。该类研究针对企业传统产业或技术开展,持续跟踪、调研,不断深入研究某一领域或技术的发展态势,为持续占领或扩大市场做好准备。2)未来技术课题研究。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的单一结构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企业要寻求更快更好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对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把握。谁赢得了先机,谁对未来新技术发展方向拿捏得好,谁就拥有了率先占领市场的前提条件。3)跨界新技术课题研究。跨界融合、新技术、新应用是未来时代最大的机会。机会意味着市场、经济效益、以及全球视野。这也是企业关注的热点。相关热点技术课题研究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等。这些新技术正在不断影响着大众生活,未来科技市场也少不了他们的踪影。4)对外合作情报调研。企业在开展多领域、多层级对外合作前,都会对拟合作的企业或技术开展专题情报调研。包括企业背景调查、营收状况、研发成果、资源人才优劣势等。这些是开展对外合作的基本前提。有了较为及时而准确的情报调研,才能为后续双方的组合能否形成新的优势、能否使企业实力更强、能否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5)其他情报课题研究。除上述形式的情报课题研究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专题情报课题研究。比如,展会情报研究、会议论坛情报调研、企业战略规划层面需求的情报调研等。
陈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传达贯彻省政府重点流域综合整治专题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听取了市环保局有关情况汇报,审议了《人民政府贯彻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经与会同志认真讨论,议定了有关事项,现纪要如下:
会议认为,我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合力推进,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各项指数位居全省前列。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打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整治任务。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整治意见和考核办法,全面推进我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审批。严格矿山开采、河道挖砂采石等审批,全面控制新建、扩建的矿山开采、石板材加工项目。强化执法。突出抓好沿江、沿溪一重山和禁采区范围内的开山采石和石板材加工污染整治,坚决取缔无证无照、证照不齐及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或加工要求的矿(山)点、石板材加工点。科学规划。尽快制定出台本地区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整治重点和具体要求,排出时间表,分阶段推进。加强治理。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抓好流域干流、一级支流沿岸和城市通道一重山范围的生态保护,加大植被防护、坟墓绿化力度,促进生态修复。主动服务。通过“6.18”平台和常年对接机制的向下延伸,带动科技人员进企业、下农村,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带动企业、养殖户治污减排。用好资金。合理统筹使用政府专项资金,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事业,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会议议定:
一、关于实施意见问题
(一)原则同意《人民政府贯彻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办、市环保局要根据会议讨论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下发执行。
(二)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环保、林业、国土、水利、农业、经贸、电力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制定本区域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政府要加大流域整治力度,确保在年月底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水质控制指标。
摘要:为了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我进行了一次唐宋贬谪文学专题阅读的教学实践。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地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阅读活动为基础,力争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整合在一个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关键词:唐宋;文学专题阅读;教学实践;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新课标》还明确要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设定了具体的学习任务群。因此,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也势必要突破对传统单篇单元教学内容、传统单维单向的“传递———接受”式学习模式、以及传统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为了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我进行了一次唐宋贬谪文学专题阅读的教学实践。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地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阅读活动为基础,力争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整合在一个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以下是我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贬谪文学,整体感知”阶段
首先,我给学生印发了余秋雨的文章《文化苦旅•洞庭一角》及《苏东坡突围》,激发学生参与本次专题学习的兴趣,并介绍了贬谪文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次专题学习的内容。其次,我选择了中学课本的熟面孔作为研究对象:唐代的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让学生觉得亲近,使他们对完成此次学习任务充满信心。再者,我以贬谪文学的滥觞———屈原为例,指导此次文学专题阅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我要求全班学生分成六组,组长与组员可以双向选择,每组9人,各以一位贬谪文人为研究对象。
二.“读—思—写,自主探究”阶段
此阶段是专题学习的核心部分,目的在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的阅读、思考、研讨、交流、写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口、动脑。在此阶段,我设计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梯度递进的学习任务:1.第一梯度的任务———知人论世,梳理脉络首先,我要求学生利用各种媒介,如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研究对象的相关背景资料,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研究对象的被贬谪原因,在被贬谪地的境况、被贬期间的作品等。其次,向他们提供一些对研究对象及其作品进行鉴赏或解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因作者的视角不同、观点各异,对学生的思维极具冲击力,对培养学生深刻、独创、批判的精神有很大帮助。最后,学生将资料进行汇总,按照研究对象“被贬谪的原因———贬谪后的境况———贬谪期间的心态———被贬谪期间的作品”的顺序拾其大要,梳理脉络。由六位组长主持,进行小组内分享交流,让每位小组成员对研究对象的被贬经历作全盘的了解,并将此次交流的结果形成书面文字。2.第二梯度的任务———细读深挖,探究作品。众所周知,任何诗词作品都是文人在特定的背景下用以抒发情感的载体。这一梯度的任务是:(1)学生查找研究对象被贬谪期间的作品,并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泛读,务必从中精选出三篇作品。精选的标准是,这三篇必须能较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从贬谪初期到后期的心路历程,以便绘制他们的精神轨迹。(2)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这三篇作品,并加以细读深挖,以走进贬谪文人的内心世界,悟出他们的情感变化,探究他们的处世态度,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对这三首作品的解读达成共识,形成书面文字。例如白居易组,选取了白居易被贬期间的《琵琶行》、《江州司马庭记》、以及《睡起晏坐》三篇代表作品,清晰地绘制出白居易贬谪时期的心路历程:被贬江州一年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了被贬谪地恶劣的自然环境、难懂的语言、卑劣的民风和粗鄙的风俗,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苦闷与感慨。这次贬谪使诗人多次反省自己忠言直谏的个性,后期避祸的心理逐渐压过了前期济世的心情,于是他在《江州司马庭记》中提出“吏隐”主张:“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他借用禅道思想来排遣情累,其《睡起晏坐》诗云:“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渲染自己生活的安闲自适和心灵的愉悦平衡,他就此完成了“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变。本阶段的任务侧重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样的学习任务是颇具挑战性的,学生的阅读量高达几万字,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筛选与整合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展示分享,升华人格”阶段
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以我校为例,在《意见》没有印发之前,我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课时是54学时,是《意见》中规定的3倍。新课程方案实施后,课时虽然明显减少,但教学内容没有减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没有降低。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与教材和教学计划内容的一致性,偏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同时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专题式教学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使理论有了实践的根据,使实践有了理论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既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个专题的设计都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专题式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相脱节的矛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由于教学工作量较大,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学,科研相对薄弱,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是相脱节的。采用专题式教学,增强了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融入到专题教学当中,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通过教学,为科研提供动力;通过科研,为教学拓展内容,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既提升了科研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水平。
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题式教学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完成该课程的授课任务和教学目标,又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授课教师在进行专题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首先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大纲对教学活动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大纲明确指出,本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教学大纲中的主要内容为专题的设计提供了范围依据。因此,所设计的专题必须在大纲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反映大纲的主旨,遵循大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为切入点。专题的选择既要紧密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更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涉他们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每个专题都有一个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逻辑思路展开,即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表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对你有何启示”等,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剖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笔者在一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关注、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如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未来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问题、“仿生机器人的开发利用”问题等。二是社会热点问题,如“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房价何时能降”、“节假日出门难的问题如何解决”、“社会风气如何改善”、“大学的教育体制如何完善”等。三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研究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常常迷茫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最优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找工作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
第三,以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从学科性质上来说,属于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专题时,必须符合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的要求,内容上要充分体现自然、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但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它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研究和考察自然界以及科技运行的基本规律。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困惑与问题。设计教学专题,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回答当代科技革命中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功能。
专题设计举例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共有18课时,最多只能设计9个专题。这9个专题不可能覆盖《教学大纲》中所有讲授内容,只能打破章节的限制,筛选、融汇其中的重要内容。下面仅以6个专题为例,阐释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