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医诊断培训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在医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起到一定衔接作用,是从一名中医临床学生即将成长为具备一定高素质临床水平的医生最为关键的一步。一方面在于医学临床实践能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临床独立工作和思考的能力,为日后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笔者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以“早期导入临床,后期强化技能”为主线,通过“早实践-多临床-零接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临床实习的零接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中医内科学》课堂学习期间,留出一点课时作为临床的见习时间。如脾胃系统疾病包括对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等中医内科常见消化疾病的就诊基本顺序、中医四诊合参的要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运用过程等各方面内容。通过临床见习,有助于把临床运用的实践知识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浓厚兴趣。
2实训教学
面对当前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而医院门诊典型患者少的现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量化,建立一批高水平,规范性,多样化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模拟环境。注重不断完善临床实习基地的硬件建设,更要开发一些教学软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融入到临床中,通过安排具有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课堂和临床的培训,中医院校临床教学与医院间应加强的临床交流,对于临床教学的督导,加强带教老师的团队建设,增强临床带教老师的授课能力,不断引进新的临床博士以提升临床教学能力,促使教学工作日趋示范性、健康化、年轻化。为学生搭建一个中医内科学的实训基地,也是一个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间的知识平台。学生在大学2年级系统学习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后,学校才启动此模式,学校实训中心是借助临床的一些模拟设备如电子把脉仪器、电子舌诊图等为临床实习的学生营造一种栩栩如生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环境,基于实训教材以及大纲,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在强化实训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比赛,参照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模仿其考核方式,也采用三站式的临床考核,即“病案的采集”、“病案的书写”和“技能操作”。而对于常用实用的临床知识及技能进行训练,如脾胃病,对胃痛疾病的八纲辨证、四诊等掌握,诊断的依据,与胸痹、腹痛、真心痛的鉴别诊断、如何区别其他症型等、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方剂如二陈汤、保和丸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加深了之前背诵和理解过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增强对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临床技能有效判断临床实际操作。
3实习教学
学生在结束短期内的临床实训考核后,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阶段。按相关专业并把此阶段实习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到临床各科轮转,面对面与对患者的交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把课堂知识和临床阶段所学知识相结合。带教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患者的病史采集和针对性的查体,从而使学生不仅注重对阳性症状,又能避免遗漏患者的阴性症状。再进行充分的分析病史特征和诊断的依据。此时,带教老师不能先给出诊断的结果,要主动引导学生讲述以何种依据为诊断要点做出诊断,借以提出相关的鉴别诊断。让学生自己揣测和分析并参与讨论,总结诊断的方法差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的分析能力,使其对可以掌握正确该系统疾病的知识。岗前实习培训的必要性在中医医院开展岗前实习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集技能和理论培训、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中医思维和四诊能力的培训为一体。开展岗前实习培训,分进实习点前培训和进实习点后两步走。第一步的进实习点前的培训一般是在主干课程结束后,通过1-2周的培训临床基本操作,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一般操作技能;开展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其中包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进入相关科室的基本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第二步在进实习点后,医院教学科应开展实习生规范学生医生的职业素养,了解每个临床科室诊疗范围,熟悉常见临床理化检查项目指标,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历书写,着重强化学生对病历书写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思维。进入临床科室后,实习生在所在科室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科室主任或教学秘书须重视实习生的培养,通过会议或座谈的形式,介绍科室的情况、学习科室规章制度,强调实习要求和考核要求(必要情况下,可以印发科室的实习生考核事项),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职责。岗前的医患关系培训,是毕业实习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律的完善,患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媒体的对医患关系的过度关注,今年来我国的医患矛盾和纠纷发生率急剧攀升,导致在教学中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临床教学的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及时有效进行患者及家属的疏导工作、让患者了解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尽量避免在预防医疗中发生医患纠纷。在既发的医疗纠纷,培养的应对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处理纠纷的能力等,都是毕业实习生培训的重中之重。
4结论
综上所述,医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临床实践,通过制定良好、轻松的医学教学、临床的实践方案,规范化,调整和完善好实习医疗单位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模拟的一个临床实践环境进行不断实践练习。通过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和实践,使学生将所学中医理论知识自觉主动的用于临床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临床与课题之间的差别,同时也为日后的课堂学习提供方向,培养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及中医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日趋为更好的教学和临床一体化。
1标准化病人的应用
标准化病人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的一种新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的临床情景,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标准化病人的概念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又称模拟病
人(SimulatedPatients)或者病人指导者,是指经过系统训练后,能恒定、逼真地复制临床真实情况的人[1],他们一般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扮演病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师的角色。1968年美国的Barrow首先提出了标准化病人的概念,其在1960年初培养了第1例神经科标准化病人。1991年,Stillman把这项技术引入我国,并于1993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
1.2标准化病人的优势
标准化病人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有许多优点:一是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解决了学生人数较多,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人不足,以及病人注重隐私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的不合作现象等现存的临床医学教学难题;二是使学生可提前培养灵活的临床应变能力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够对学生临床实践中的细节给出相对客观的指导和评估;三是可以使学生熟悉临床资料采集的基本内容和技巧,将理论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临床基本技能的机会;四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首次与病人接触的无措感;五是更符合学生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1.3标准化病人的缺点
一是对SP的选拔有较高的要求,拔中,
1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通过实践逐步深化知识和进一步巩固技能。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包括:各种病人的综合管理、保健预防和健康促进、病人及其家庭的持续性保健、与其他社区卫生人员协调合作及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1年应该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全面培训,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及对患者的生活上的指导,第2、3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继续接受培训,这样才能将中医全科医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一线临床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中医全科医师还应该有侧重的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妇产科学、婴幼儿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但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存在不足,一些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培训基地任用的授课教师虽然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少教学经验,不能把知识系统全面地展现出来。
2中医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它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各类学术组织应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学科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上进意识[3]。其次,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措施,是在职医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多渠道共同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术会议的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如现代远程教育,现在较多的医院都已经加入了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远程教学授课,使医务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享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较之集中办班具有经济、方便、受益面更广等优势。同时,网络资源的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但是,继续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各医院组织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会,但继续教育会议的质量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参会学员的学习质量没有统一量化的考评标准,这样就难免出现敷衍地完成任务等情况,所以要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高质量,就要求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是真正学科前沿的、有用的知识,才能保证学员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中医全科医师必须每年参加规定时间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保证规定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成绩合格者才能再次执业注册,继续行医。
3中医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数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模式,自从建国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自古以来的师承教育备受冷落。鉴于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把中医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向师承教育,开展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师带徒,一些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和特殊技术得到很好的继承,通过形影不离的跟师学习,老师会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将临证中的疑惑或者兴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互反馈,螺旋式的前进上升,对医学本身以及整个医疗体系来讲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中医师承教育还未建立长效机制,整个管理体制也有待完善,总体规模不够大,影响力还不足,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样使师承效果评价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有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改善解决。
总之,中医全科医学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我国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还放在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岗位培训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做到高起点,培养高层次专门的全科医学人才。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努力开创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刘洪凯张守琳单位: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
1讨论
1.1不规范处方分析
1.1.1处方前后记缺项:处方前记是反映应诊者信息和所患疾病的重要部分,书写不详,药师在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时将产生困惑,如调剂出现差错,无法追回患者,失去补救措施。处方后记是处方有效性的重要标识,书写缺失,无法判定处方的合理和合法性,如出现医疗纠纷,无从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主要表现在处方未填写门诊或住院号、年龄和临床诊断缺失、处方医师未签名和书写处方日期。
1.1.2药名不规范:常出现俗名、别名、谐音和错别字、药名混写或缩写或含糊不清等,给调剂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药物疗效。如三不跳或半下(半夏,不知是用法半夏或是姜制半夏)、卜荷(薄荷)、双花或二花(金银花)、牛夕(牛膝,不知是用川牛膝或怀牛膝)、赤白芍(赤芍、白芍)等。
1.1.3用法用量不清: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后,包括每天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如每天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常见问题是未注明煎药溶媒和用量、煎服药量、服用次数、用药方法和要求。如煎服、水煎服、每天3次水煎服等。
1.1.4诊断不明: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证型是中医诊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药师审核处方适宜性的重要依据。“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常见的问题处方大多是只有病名而无证型,如上呼吸道感染未分风寒、风热、气虚、暑湿等证型)、咳嗽(未分风寒、风热、燥热、痰湿等证型)、眩晕(未分肝阳上亢、心脾两虚、痰湿中阻、肝肾不足等证型)等。
1.1.5药物排序有误:未体现君臣佐使是主要原因。如一处方中所有药品用量均为20g,无法辨别君臣佐使。又如外感风寒湿邪患者,方药顺序是细辛、川芎、防风、白芷、防风、羌活、苍术、生地、黄芩、甘草,显然未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1.1.6未注明特殊要求:药名之前未注明产地和炮制要求:如一处方只写贝母10g,未标明是川贝母或是浙贝母,素不知川贝母滋阴润肺多用于虚证,浙贝母长于清热多用于实证;又如一处方中用大黄15g,却不知大黄的炮制品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之分,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酒大黄泻下稍缓,熟大黄泻下次之,大黄炭泻下极弱,醋大黄以消积化瘀为主,清宁片则缓泻不伤气、逐瘀不败正。药品右上方未标明调剂和煎煮的特殊要求:如炒枣仁、莱菔子、肉桂须打碎入药,旋复花、车前子、海金沙、枇杷叶等须包煎,砂仁、薄荷、白豆蔻须后下,制川乌、制草乌、牡蛎、珍珠母须先煎等,在处方中却未注明,若照方调剂,轻则影响药效,重则引发医疗事故。
作者:刘一平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构建相对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如何增加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提高其动手能力,是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重点。在逐步改革和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为改变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我校将原来分散在性质相近、互相联系的多门临床课程中的实验及临床技能训练内容集中在一起,组建单独的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中医临床技能实训课程》,课程分为3个部分: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专科临床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临床技能训练项目。时间分别安排在第2至第4学年。实验课教师仍属于原来的学科,即不设固定的实验课专任教师,实验课教师由学科选派。由教务处及实验中心组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后,再将任务分配到相关学科,委托相关学科派出教师队伍并组织实施,实验课教师同时也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形成了以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临床实习医院为支撑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促进了中医技能模拟教学-床旁教学-临床实习的有机结合。
同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设备、场地分布、课表、教学人员等信息实现网络化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内部建立了局域网,并通过中心的服务器与校园网联通。将实验课程主要实验内容的教学课件、实验教学短片、相关知识挂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校园局域网还可借助学校现有国家、省及校级精品课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上实验教学,拓宽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和相对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旨在倡导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患者、模拟场景、各学科技能训练考核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乃至模拟医院等软硬件条件,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临床实践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重临床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中医技能实践教学更重视基本技能、诊疗思维和综合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就是强调了作为医者须直接面对患者进行诊治实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和启发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该校将医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当中,如自行研制开发的教学软件“WF文锋-III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将中医学理论联系实际,是临床诊疗活动的真实再现,可以对学生进行完全诊疗思维的能力培训,其所涉及的知识点覆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多门基础临床课程。通过模拟临床常见中医病证诊断练习,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另外中心构建了模拟标准病房、模拟ICU实验室,引进了高端模拟人,通过模拟临床疾病及危重症演变的过程,拟在加强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培养敏捷、正确临床思维,可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
不断摸索临床实验教学考评方法
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一直是该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就组织了以“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评估与监控”为主题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分标准》及《针灸推拿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等质量标准,用于考核评价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效果。2008年推出了医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考核改革方案,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借鉴职业医师临床技能考核方法,分别设置中医辨证思维、中医临床技能和西医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等多个考站,对医类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考核,客观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以了解学生掌握中医临床技能情况,并反馈到临床技能实验任教老师,做到相对应地强化训练。
1SSP的优势
1.1培训时间短费用少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基础的学生充当SSP,容易理解病情,培训时间大大缩短。Harris等[3]报道了用高年级医学生模仿病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考评,结果显示:医学生标准化病人不仅节约了开支,并且培训时间较职业SP短,从而节约了培训人员的时间和费用。
1.2效果可靠Brian等应用医学生充当标准化病人并对自己同学的临床沟通技巧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在考核评分任务中,SSP可以对自己同伴的表现作出准确可靠的评价[4]。
1.3培训和表演的经历促进医学生的学习学生为了扮演病人,会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在培训时和教学中能够增长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并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因此,有SSP经历的学生一般具有较熟练的临床技能,同时能让医学生在参与培训的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SSP的应用
2.1SSP的招募SSP志愿者均选择于我校中医系的学生,SSP志愿者要满足三大基本要求:①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③机智灵活,具有一定的表演及模仿能力。
2.2SSP培训剧本的撰写培训剧本以临床为基础,突出中医特色,包括中医四诊、体格检查、辨证论治等内容,强调中医病证结合的特色。剧本由我校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及西医临床医生根据《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病种共同编写。剧本包括模拟场景(地点、道具),背景设计(包括患者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现病史、既往史等),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及阴性体征),辅助检查,模拟要点,道具及化妆。其中模拟要点主要包括表情、体位,对检查者表现出的反应、需要模拟的阳性体征、患者的疑问等。可模拟患者恐惧、忧虑、愤怒、敌视、不合作等状况,以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SP的语言应当口语化,避免医学术语,台词还应有一定的灵活度以训练SSP的随机应变能力。
2.3SSP的培训
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在中医学专业办学条件、师资、课程设置、教育模式、教育规模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加强,为中药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和理论基础。
一、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理论独特,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它不仅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近10年来,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人数剧增,据统计先后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700余名留学生、进修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我国建立的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外各类中医药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北京又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国际中医药大会,为世界医药界所瞩目,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医和针灸的认同,许多国家陆续和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我国签订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甚至有很多的西方国家建立了中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或是在本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和针灸专业课程。
2.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医学诊病的手段和方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这种诊断方法,集中反映了中医理论的精髓。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虽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彼此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偏废。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对中医学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和中医药医务工作者开展了多方面的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使中医药制药和诊病的手段和技术方法实现了新的跨越。先后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研究新技术和新成果,特别是利用中医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世界性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二、现存的问题
1.盲目崇拜西医,严重影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喜人,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的现象。这种势头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西医,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冷漠,这种思潮严重影响了中高等医学院校中中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选报了中医专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思潮严重影响着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2.与中医理论相比,中医实践经验薄弱: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我国中高等医学院校和高等院校中的中医专业虽然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中医理论的人才,但就目前临床调查发现,由于接受中医诊疗的病人不多,已经走上中医诊疗岗位多年的中医专职医师大多都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奇缺。此外,中药新药病证选择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和中药小复方制备工艺、剂量配比、方剂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更年期失眠;肝肾阴虚;逍遥饮;耳穴
更年期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停止、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生理阶段。此阶段的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的分泌失调,会出现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其中失眠发生率约为37.0%~75.0%,高于女性其它各时期中的失眠率[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更年期失眠的发生亦与日俱增,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许多患者发病早期曾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及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久用则效不如前,且副作用较多,而耳穴及传统中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特色和一定的优势。更年期失眠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脏躁”、“不寐”范畴[2],轻者入睡困难,或睡眠不酣,时寐时醒,或早醒之后不能再寐;重者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同时伴有头昏耳鸣、烦躁易怒、烘热多汗、怔忡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健康。肾精亏虚为更年期失眠的基本病机[3],而乙癸同源,且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肾精不足致肝血亏虚,故临床常见患者基础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笔者导师全毅红教授运用加味逍遥饮联合耳穴治疗本型患者,有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女性更年期失眠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年龄44~56岁,平均年龄(50.23±3.2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1.41±0.32)年。对照组30例,年龄45~56岁,平均年龄(49.72±3.4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1.22±0.3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4];符合更年期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5]。(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结合临床常见症状,拟定肝肾阴虚型症候标准。主症:虚烦不寐、多梦易醒、烦躁易怒、烘热多汗、五心烦热,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或淋漓不断;次症:头昏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口咽干燥、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舌红或红绛,苔少或薄白或无苔,脉细或细数。主症≥3项,次症≥3项,舌脉象符合。
1.3排除标准(1)自身患影响睡眠的疾病者;(2)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2周内服用激素或镇静催眠类等相关药物治疗者;(4)剔除中断试验或未按规定受试致试验数据不全者。
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以加味逍遥饮为基本方辨证加减:熟地、当归、女贞子、墨旱莲各15g,白芍、酸枣仁、茯苓、煅龙骨各20g,陈皮、合欢皮、焦栀子各10g,远志、炙甘草各6g;伴烘热多汗者加知母、黄柏各10g,浮小麦30g;伴烦躁易怒者,加柴胡、郁金、丹皮各10g;伴头晕目眩者加钩藤(后下)15g、菊花10g;伴腰膝酸软加杜仲10g、川牛膝15g;伴口干咽燥者加麦冬、桔梗各10g。每日1剂,水煎两次混合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压籽疗法:取穴肝、肾、心、脾、神门、内分泌,用医用胶布于单侧耳的上述6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早中晚3次按压,每穴约2~3min,可自行增加按压次数2~3次,双侧耳交替,每侧耳贴压1周,疗程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