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医基本原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医基本原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大众科技杂志》2015年第三期

1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许振南认为在治疗方法上,需要在定位诊断思路明确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小针刀四步进程。唐峰等[12]通过影像监控下定位操作,客服了定位差,操作难度高,松解不到位的不足。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治疗方法主要有[13]:(1)侧隐窝入路法;(2)椎间孔外口入路法(横突及椎间管外口松解术);(3)椎间孔内口入路法(椎间管内口松解术);(4)骶后孔入路法;(5)关节突(囊)入路法(关节突关节囊松解术);(6)神经肌肉触激术;(7)高应力点松解法;(8)棘间点松解术;(9)夹脊穴入路法(夹脊穴松解术);(10)循经取穴定位。此外段莲花[14]在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实践指南上提示,在治疗方法上,包括了施术部位的选择、体位选择、以及环境要求。不同部位,体位,环境下,针刀操作的流程有所不同。

2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1影响疗效的因素明确疾病的基本理论体系;明确病位,熟悉神经,肌肉的损害部位及程度;制定详细的诊疗计划都是影响疗效的因素[15]。同时穆敬平在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中,发现针刀疗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施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关,也可能引起临床特异质性。不同的评判方法对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的判定也不一致。

2.2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总体满意针刀的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更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黄叶等对公开发表的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优于推拿、针刺、药物等疗法。魏铭等在针刀疗效研究上得出总有效率96.67%。术后最长缓解时问6年,大部分病例随访2年无复发的结果;田平12在相同研究中同样得出较高的有效率结果,同时指出,其他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配合针刀疗效满意。杨宏斌认为针刀通过几乎无创的治疗方式松解粘连,重建机体动态平衡,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缘色疗法”。

3针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针刀疗法具有方法简单,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变不治为可治、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治为速愈等特点。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但由于医学界对软组织损伤这一大类疾病及脊柱相关病症的诊断太笼统,无行业规范可循,学术交流和宣传管道的匮乏,针刀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高,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限制了针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刀医学基础研究脱离针刀临床治疗,使得针刀医学理论的先进性在诊治疾病中没有得到发挥。加强对针刀医学理论基本原理的研究,是系统研究针刀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任务,在现阶段,更需要从坚持和发展针刀医学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去深刻领悟和掌握针刀医学。李义凯指出术前诊断不明、无菌观念不强、局部解剖不熟、适应证掌握不当是针刀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有待解决。同时针刀的发展机遇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除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外,急慢性创伤和软组织损伤,运动性损伤已成为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病种,这些疾病业已成为中西医研究的焦点。)针刀医学已成为中医药学的新的分支学科并且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之一;随着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立法,针刀医学将加速在国外传播,为世界医疗事业注人新鲜血液。

继续阅读

中医哲学及其相关知识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继续阅读

中医哲学基础规律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中医学的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就自在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自为的中医学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研究,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义。所以,中医学在内容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应当说,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的人、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因此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的人,就应在对《周易》、《道德经》和《内经》的研究上下功夫,舍此并无其它。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在形而中的统一,那么,中医学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体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及其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这将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因此,应当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西方当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困难重重,并且认为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所以,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既然如此,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和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以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其中国哲学自在的形式与这些“基本规律”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绝然不同的形式,而且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思维方式的统一⑴。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的结果。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体中寻求。那么,中医У恼苎Ь烤故鞘裁葱问降?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的认识论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反思,发现在中国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最成熟的知识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的形式,而这也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首要的工作。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⑵,形而中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对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是哲学反思的重要工作。

因此,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的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有清一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哲学形式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古代学者一样,这一研究是以《易经》自在的哲学思维的外化形式阐释中医学的哲学思维的。

我们已经把中国哲学暨《易经》中的哲学模式以形而中论的原理进行概括和反思,由于在中医学中主要体现出医学的目的和方法论的统一──“保性命者,医道也”,所以,对应和中是中医学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论。以对应和中的规律进行对中医学的反思,其表明,在这一方法论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医学哲学的主要规律是: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下面对这三大规律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本规律

继续阅读

医药信息学内涵

1.1中医学与现代信息学交叉的基础哲学的共存奠定了学科交叉的思想基础。近百年来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使东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作为文化核心的哲学,东西方哲学始终是并存的,东西方哲学家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两种哲学均具有其存在的道理,并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华文化、中国哲学、中国科学的振兴则进一步促进了对东西方哲学并存的认可。具有强大同化及包容性的中华文化及中国哲学最终有可能与西方哲学协同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基于西方哲学产生的科学主要是分析科学,基于中国哲学产生的主要是整体科学,而两种科学正处于逐渐交叉融合的过程,这也为两种哲学的沟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现代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在今天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起来越明显,医学特别是中医学本身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也为两种哲学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虽是从西方传入东方,但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不再单纯注重基于还原论的分析,而是从事物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关注事物在环境中的整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以及事物内部,特别是与外部的复杂联系关系,在认识论层次上为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以及医学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提出新思维[1],论述了右脑功能将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因此左脑就不再重要,更不是右脑会替代左脑,而是左右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只是一直不受重视,或属于不重要地位的右脑的功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从某种角度看,左右脑的分工与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甚至医学有着类似的关系,左右脑之间无障碍的相互合作,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与医学间的协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是开放胸襟,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基础理论上深入,在技术、实践上发展、提高,使其自身不断获得发展,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得中医学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保留与发展了基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及东方科学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体系,而且也在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基于西方哲学建立起的西方科学所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医现代化本身就是在尝试着在协同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中医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中医学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中医药信息学能否如同其他生物信息学、资源环境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一样,区分中医学所研究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而通过信息来控制系统的运动呢?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只是推论,但信息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英)在《控制论》中提到:“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并没有明确指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组成,因而,该论断只是推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复杂适应系统的进化》中认为“可以认为物质,能量(运动)和信息是一起构成宇宙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现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辞海中给信息的定义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和物质、能量是构成系统的三大要素。”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物质、能量与信息密不可分,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因此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任何系统中信息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

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控制论表明信息在系统有目的性的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自古至今一直是在不断包容中发展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有可能促进其发展。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的对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认识,但并非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看作是铁板一块,如对人体精、气、神等的认识,就是将其分别作为非相同的因素认识的。精、气、神不能完全对应物质、能量与信息,但中医学中有对物质、功能与信息的认识是无疑的,只是由于中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物质、功能与信息的概念与现代科学所讲的物质、能量、信息相比有更广泛的含意,及更复杂的包含,需要重新认识。

继续阅读

中药学人才培育校企合作浅析

近年来,随着国外发达国家对中医药重视程度的增加,他们生产的“洋中药”因科技含量高、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大举进入我国医药市场,给我国中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使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新形势下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随着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和中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颁布,中药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因而对中药人才的需求趋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中药学人才教育的现状。我国高等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各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初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培养中药行业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具备中药品种与质量鉴定、中药材的炮制与加工、中药有效成分检测、提取、分离,中药制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中药配方、中药应用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2.中药学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近几年,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市场的扩大,形成了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去向主要分为中药材生产、中药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品使用等几类。其中矛盾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生产人员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中药国际化的发展,而本科院校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又不愿从事生产岗位;②中药新药研发人才较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专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等现象;③在药品流通领域人才需求量增长迅速,从事市场调研分析、产品销售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④药品使用专业人才培养不全面,缺少人际和社会礼仪相关知识的学习。基于上述情况,全面推进中药学的教育模式改进,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富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重要问题。

二、中药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分析

1.中药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高等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扩招虽然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但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增长过快,造成空前的就业压力。中药学专业作为我国的传统特色专业,也遇到了就业难这一问题。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从之前的面向科研单位、医疗卫生系统为主,转变为面向医药公司、制药企业为主的就业形势。

2.企业需求对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中药行业中医药公司对新员工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药学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对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行业形势的了解是每位员工帮助所在企业在行业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追求的前提。由以上这些原因导致高校中药学专业的人才教育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形势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必须将原有的以培养研究型中药人才为目标转向以培养社会需求的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适应社会分工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继续阅读

医学院干部述职报告

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本人现任学院院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本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现将年度本院主要工作和本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1、政治思想和廉洁从政方面

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以生为本”,工作勤奋,作风严谨,求真务实。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强。严守法纪法规,廉洁自律,从不以权谋私,从不行贿受贿。

2、学科与专业建设

本年度,在学科建设方面方面,我们除了继续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外,在我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过程中,我们积极配合,组织提供了大量支撑材料,为我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学校统一组织下,我们与两所附院一起共同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经评审,我院针灸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我本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年,我院针灸推拿学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本年度,我们按计划进行建设,并在全国教学工作研讨会上,介绍我们的思路和做法。

继续阅读

医学院负责人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本人现任学院院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本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现将年度本院主要工作和本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1、政治思想和廉洁从政方面

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全会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以生为本”,工作勤奋,作风严谨,求真务实。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强。严守法纪法规,廉洁自律,从不以权谋私,从不行贿受贿。

2、学科与专业建设

本年度,在学科建设方面方面,我们除了继续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外,在我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过程中,我们积极配合,组织提供了大量支撑材料,为我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学校统一组织下,我们与两所附院一起共同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经评审,我院针灸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我本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年,我院针灸推拿学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本年度,我们按计划进行建设,并在全国教学工作研讨会上,介绍我们的思路和做法。

继续阅读

针灸学教程实践革新探析

作者:卢岩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重视实验预习,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实验前的预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该环节的加强是决定《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以前的实验课教学,学生在实验课之前很少进行课前预习,直接进入实验室上实验课,其结果是在实验前根本没有对所要做的实验做到心中有数。笔者采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实验针灸学》实验预习与管理,通过实验预习与管理系统的运用,使学生在实验前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熟悉实验原理、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的步骤与操作方法,达到充分预习的目的,使指导教师更加方便而准确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发现实验难点和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从而有效地利用实验课时间,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重组实验课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实验针灸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真正提高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独立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并重新组织实验课内容。笔者将实验内容整合为3个实验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和创新实验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针灸学》基本操作技术、BL-420E生物机能系统的使用等;综合实验模块,结合《实验针灸学》理论由教师选择5~8个综合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任选1~2个实验,学生自由结合,3~4人为1组,学生确定选题后即开始查阅文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材料、操作步骤、时间安排及进度,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组织并邀请相关教师进行开题报告并论证各课题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3]。

完善实验考核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延续。没有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学生头脑中似乎已形成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以笔试为依据,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单纯的笔试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评估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有必要采用综合评分的考核方式。

笔者将《实验针灸学》实验考核内容分为3个部分:(1)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考核试卷,内容偏重于考核掌握实验针灸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的重要性,采用闭卷方式,占总成绩的30%;(2)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平时实验过程综合表现、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中实验报告的写作以及实验的良好习惯等,占总成绩的40%。由教师制定考核标准,并在实验课开始前予以公布;(3)创新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评价:创新实验是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实验设计,包括查阅文献。学生对文献的查阅、运用和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实验实施、答辩、实验报告等,由实验指导教师及小组之间根据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占总成绩的30%。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